【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各民族深度互嵌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蘭州新區秦川園區小橫路社區構建互嵌式社區路徑探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構建各民族深度互嵌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蘭州新區秦川園區小橫路社區構建互嵌式社區路徑探析
蘭州新區小橫路社區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兩鄰”理念,以“‘鄰’心聚力一家親,民族團結一條心”為目標,深入推進民族大融合“125”工作模式,全力打造“鄰聚力 共享家”服務品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大力實施思想育民工程
以凝心鑄魂為根本實現互嵌
堅持把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擺在突出位置,確保民族工作沿著正確方向前行。一是突出政治引領。把旗幟鮮明講政治作為創建工作的生命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依托新區“統戰大講堂”常態化開展民族政策大宣講。二是突出組織引領。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推進拆遷村黨支部和小橫路社區黨支部融合發展,建立四級聯動體系,打造“鄰聚力 共享家”“村社聯建”黨建品牌。三是突出黨員引領。全面落實“雙報到”和黨員包片聯戶等制度,探索創建“園區 社區”工作模式,深入開展訪貧問苦送溫暖、調處矛盾促和諧、調研幫扶解難題、引領發展共富裕等專項活動,不斷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力實施文化潤民工程
以情感共鳴為基礎實現互嵌
堅持將“五個認同”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和底線,將浸潤引導落細落小落具體。一是筑牢宣傳教育主陣地。建設豐富實體宣傳平臺,創建小橫路社區民族團結文化廣場,建成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室,以及公共場所宣傳展板、電子屏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開設社區抖音號,運用新技術、新平臺提高創建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率。二是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依托新區道德講堂、老年大學堂、婦女之家等宣講平臺,邀請知名專家、道德模范、蘭州好人等先進典型作專題講座,深入開展革命歷史教育、民族政策解讀、中國夢宣傳教育。三是推進主題活動常態化。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八進”活動,聯合轄區學校組織開展“紅領巾宣講”主題班會、社區書畫攝影展、傳統文化宣傳和民族企業特色產品展銷等活動。利用重大節慶、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廣泛開展文藝演出、法律宣傳、扶貧濟困、義診助醫、捐資助學等人文化、大眾化實踐活動,增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效。
大力實施互融樂民工程
以居住空間為路徑實現互嵌
堅持把各民族在居住空間上互嵌作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和基礎前提。一是通過保障房分配實現空間互融。在西小川、龍西村拆遷安置過程中,以思想教育為先導,向各族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同時,按照房屋朝向、戶型、樓層進行分類,根據簽訂合同時間排序抽簽選房,實現了各民族群眾居住空間上的互嵌。二是通過提升流動人口服務質量實現空間互融。努力創造條件為各民族流動人口就業、經商、務工提供便利,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站建設,保障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流動人口在新區“落得了腳,扎得下根,安得了心”。目前,小橫路社區周邊流動人口60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群眾300人。三是通過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實現空間互融。充分發揮小區內新區第六小學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均衡分布的優勢,在教學中堅持融合發展的理念,各族學生在同一個教室接受教育、加強交流。
大力實施發展富民工程
以民生保障為目標實現互嵌
牢牢抓住發展這個解決民族問題的總鑰匙,把團結與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一是著力拓寬就業渠道。定期開展舉辦牛肉拉面、家政服務、電工電焊等培訓班,累計培訓富余勞動力600多人。與轄區內化工企業建立勞務輸送機制,幫助400多名群眾實現就地就近穩定就業。支持鼓勵轄區群眾開辦餐飲、車輛維修、超市等,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2022年社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萬元,同比增長9.6%。二是切實兜牢民生底線。全面落實城鄉居民醫療養老政策,5996名失地農民全部參加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完成婦女“兩癌”免費篩查3328人。對重病、殘疾等深度困難少數民族群眾實施常態化幫扶,慰問資助單親母親、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453人次。搭建社區志愿服務平臺,開展法律普及、醫療保健等活動25次,真正把社區打造成了服務群眾、深化交流、促進團結的理想之地。三是不斷豐富精神滋養。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精神文明創建緊密結合,積極開展先進典型挖掘培育活動,引導轄區群眾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民族團結進步的促進者。2022年組織開展群眾性文藝表演13場次,播放弘揚民族團結主題影片22場次,舉辦社區“石榴籽杯”籃球比賽1次,評選“文明家庭”50戶、“好鄰居”50戶、“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50人,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
大力實施和諧安民工程
以社區治理為抓手實現互嵌
把依法治理和規范管理作為和諧社區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積極探索建立社區治理聯動新模式,社區保持和諧和順的鄰里關系。一是推進社區管理網格化。完善三級網格體系,選聘45名社區居民擔任兼職網格員,細化網格員8項工作職責,用小網格撬動大治理。以社區網格為基礎,將民族事務納入全網格管理,明確網格長、網格員職責,真正做到底數清、信息靈,更好地為各族群眾提供政策宣講、辦事咨詢等公共服務。二是推進群眾自治主體化。挖掘社區能人,大力推行“一事一議”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居民議事會的作用,有效保障群眾的議事權、知情權、監督權。加強“黨群說法中心”建設,持續推動“黨群說法”活動,邀請老黨員、老干部參與“說法”,有效激發群眾參與自治工作的積極性。同時,發揮威望高、口碑好宗教界人士的獨特作用,積極引導各族群眾深入交流交融,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得到雙提升。三是推進聯動共管長效化。實行群眾反映、社區“吹哨”、部門響應的互聯互動響應機制,打通社區治理的“最后一米”,激活社區“神經末梢”。健全完善社區民族工作服務機制,實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雙向服務”和“雙向管理”,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享受均等化的社會服務,實現民族工作由被動型的常規管理向主動型的規范服務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社區少數民族群眾管理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