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得安心管得省心 這個小區用黨建“鑰匙”打開自治共治的“鎖”
編者按: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近年來,長沙市天心區在深入實施“黨建聚合力”工程中全面提升黨建融合度,推動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相融合,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讓黨旗高高飄揚在基層一線,開創了基層治理的新局面。
黨建引領聚合力,基層治理得實效。
“5 紅色聯盟”成立儀式。
各聯盟成員單位代表現場研究解決問題。
紅網時刻記者 周昂 通訊員 鄒進 長沙報道
再次見到何飛,已經是兩年后了。相比初次見面,他顯得更加沉穩,對小區的大事小情了然于胸,回答記者的問題條理清晰且簡明扼要。
前不久,何飛再次連任長沙市天心區桂花坪街道新園社區長城水郡小區黨支部書記兼業委會主任,體現了小區居民對他本人工作的高度認可和支持。
這幾年,身兼多重身份的何飛收獲很多,尤其是在處理小區事務上更加得心應手。為此,他也總結梳理了不少經驗做法,推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水郡特色的創新做法。
如果你問他,怎樣做好一名小區黨支部書記,何飛也許會說:“勤跑腿、常思考,每個書記都有自己的幾把刷子。”但如果你問他,怎樣做好小區治理工作,何飛會斬釘截鐵告訴你:“黨建引領聚合力,小區自治才能添活力。”
這一觀點,新園社區黨委書記劉界深有同感,社區大力推行“黨建引領、多方共治”的治理模式,以長城水郡為例,集結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監委會、物業公司、小區志愿服務隊5方力量,成立“5 紅色聯盟”,共同強化小區綜合治理水平、強化物業服務質量提升、強化矛盾就地化解、強化資金多元保障,從而實現齊抓共管,多維度、多層面、多舉措為居民幸福生活“保駕護航”。
小區爭取資金修建了一條臨時人行道,極大緩解了業主出行安全問題。
“5 紅色聯盟”積極跟進小區監控修復問題。
“5 紅色聯盟”每季度開展物業檢查行動。
組織領航,為小區治理建“核”
多年來,長城水郡被稱為“問題”小區,因其地勢低,雨水多時排水不暢,加之水壓太低供水不足,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小區業主1785戶,來自全國22個省份,不同地域習俗、語言、觀念存在較大差異,各種鄰里矛盾較多,加之小區物業管理品質低、服務差,矛盾問題叢出不窮,群眾幸福感非常低。
2018年5月,小區黨支部成立后,針對多年來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支部黨員們理清思路,開始逐一解決。
“困擾居民長達五六年的自來水供水問題是小區內較為突出的幾個問題之一。”何飛告訴記者,由于長城水郡小區自來水管道為韶山路上世紀50年代配置的陳舊水管,所以導致整個小區15棟居民樓1至3樓水壓不足,特別是一到用水高峰期,根本滿足不了正常用水,300余戶業主深受其擾。
“小區治理不能光靠‘耍嘴皮子’,基層黨員必須要‘跑起來’。”進行多邊協商議事,開展數次實地勘察,在小區黨支部的帶領下,在業委會、物業公司、自來水公司等多方共同努力下,二次供水改造方案“出爐”,水壓改造施工全面鋪,這才使得水壓導致的供水不足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2021年最讓小區居民感到欣慰的是,小區門口的人行道修筑成功,以往出行帶來的不便與危險被消除,大家都贊不絕口。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長城水郡門口僅有一條十余米寬的行車道,這條無名路上沒有建人行道,居民進出時為了繞開馬路一側停放的車輛,只能在馬路中間與進出的車輛混行,存在很大安全隱患。
為此,小區黨支部充分發揮作用,依托“5 紅色聯盟”,積極對接開發商爭取改造維修資金,拆除部分綠化帶,建設一條數十米長的人行道,并加建防護欄,為群眾出行系上“安全帶”。
小區雖小,事情不少。解決地下車庫漏水滲水問題、規范亂停車、改善環境衛生……正是靠著解決這樣一件又一件居民關心的小事、實事,長城水郡小區最終實現了蝶變。
退休黨員唐建國自告奮勇,義務為圖書室3000本圖書編碼。
小區里的靜心書吧,成為了大人小孩最喜歡的去處。
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有效帶動小區更多的業主參與到小區治理當中來,提升了治理效能。
黨員領頭,為小區治理聚“力”
一大早,還未走進小區,就聽到黨群服務中心傳來了大人小孩的歡聲笑語。小區內道路干凈整潔,路旁花木繁盛、車輛停放有序。“我們黨支部和業委會自建立以來,一方面加強對小區黨員的組織和管理,另一方面就是服務小區住戶。”何飛介紹。
記者注意到,在黨群服務中心,掛著黨支部、業委會、監委會、物業、志愿者服務崗的負責人及聯系方式,以及“5 紅色聯盟”章程等,一目了然。制度“上墻”,不僅方便小區居民查看,也增加了黨員自我約束的壓力和帶頭示范的動力。
前不久,了解到黨支部要建立一個讀書角,需要收集一些書籍,小區的黨員們馬上帶頭捐書,其他居民也紛紛回家“翻箱倒柜”。“沒幾天,我們黨支部的書架上就有了滿滿當當近3000本書,都是居民自愿捐獻的。”黨員王輝耀說。
自此,小區有了共享圖書室,并命名為“靜心書吧”。為了方便整理、借閱,小區退休黨員唐建國自告奮勇,義務為3000本圖書編碼,同時擔負起圖書室管理員職責,只要有需要,風雨無阻。“教師職務退了,黨員身份永遠沒退。”他希望,在有限生命中,能多為居民和孩子們奉獻一份文化之力。
看到小區的面貌有了大改觀,越來越多的熱心志愿者在黨員的帶動下涌現出來,70多名黨員、群眾成為志愿管理員,參與圖書室的志愿管理,為共享圖書室開展借閱、衛生維護、讀書分享、文化沙龍等志愿服務活動。
在志愿者發展過程中,小區涌現出如預備黨員袁新華為代表的優秀志愿者,五年來,他做了大大小小的好事6000余件,上門幫助600余戶業主開展義務服務,包括水電維修、家庭矛盾調解等等。而在袁新華的5本厚厚的記事本上,6萬多字清晰、完整地記錄著一顆設身處地為居民群眾著想的心。因此,大家也親切稱呼他為“親哥”。
在社區的提議下,小區還成立了“親哥幫幫站”,積極發揮以“親哥”為典型的核心志愿者帶動作用。目前,小區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志愿者隊伍,先后組織開展了垃圾分類、新冠疫苗接種、中秋鄰里節等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有效帶動小區更多的業主參與到小區治理當中來,提升了小區治理效能,營造了濃厚的共治共享氛圍。形成了黨員發動、志愿者響應、業主積極參與的小區治理新模式。
“眾同心 齊聚力”拔河比賽現場。
小區組織居民群眾共同舉辦“濃情端午 粽情水郡”活動。
長城水郡第二屆鄰里文化節。
服務領跑,為小區治理蓄“能”
在水郡,業主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各個省份的“新長沙人”“新天心人”,因不同地域語言、文化、習俗的差異,大家彼此之間都不熟悉。黨支部成立后,就把打造“熟人小區”提上重要工作議程,切實解決鄰里之間“你不理我,我不理你”問題。
于是乎,“5 紅色聯盟”充分發揮“統”的作用,堅持開門搞活動,與物業公司約定每年拿出4.5萬元用作活動經費,針對居民實際需求清單,科學策劃拔河比賽、抓魚活動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服務活動,切實營造“鄰里一家親”的良好氛圍,增進鄰里融洽、鄰里互助、鄰里團結。
活動的開展,不僅贏得了居民的信任,還凝聚了人心,小區里的文明之花越開越盛,鄰里之情越來越濃。就連小區物業經理劉祝福都忍不住要感慨:“干了這么多年物業,長城水郡是我見過最有正能量、最團結和諧的小區。”
同時,為了小區長遠的良性發展考慮,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帶領“5 紅色聯盟”的成員在小區內開展環境治理、小區隱患排查等活動,并以季度為單位開展例行檢查,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反饋機制,有效督促物業公司針對問題立行立改。這樣一來,小區居民“主人翁”意識逐漸萌芽,面對小區里的大事小情,各方資源力量都積極參與其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一支黨員隊伍,一套工作機制,一定工作能力,一片奉獻之心,是小區自治工作取得成功的法寶。以“5 紅色聯盟”為主的組織,不僅彰顯了黨員形象,也踐行了為民服務的初心,更重要的是,構建了議事有機制、干事有舞臺、溝通有橋梁、互助有渠道的新平臺。因此,長城水郡小區成為長沙市首個群防群治委員會授牌小區。
像長城水郡這種,將黨組織建設作為小區治理體系的核心,通過把黨組織建在小區上,以小區黨建來引領小區治理,達到服務居民目的做法,是天心區深入實施“黨建聚合力”工程,提升黨建融合度邁出的堅實一步。
黨建工作的難點在基層,痛點在基層,亮點也在基層。實踐證明,凡是社區小區黨建做得好的地方,社區小區的共建共治共享效果就會較好。
小區通過“選黨員、建組織、優機制、聚合力”,讓黨旗飄揚在小區,構建“5 紅色聯盟”,有效引導黨員主動亮身份、離退休干部發揮余熱,帶動了更多黨員和居民參與到小區的建設中,變居民被動接受管理為居民主動參與建設。
有了黨組織,凝聚力來了,活力自然也來了。小區居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小區“一年一個樣”,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自然容易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