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匯報(社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匯報)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匯報
近年來,我市堅持黨建引領,聚焦基層治理,強化多元共治,制定出臺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10條措施,印發《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重點任務清單》等文件,制度措施齊推進,減負增效相結合,全力打造城市基層黨建“綜合體”,著力構建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一、聚焦街道賦能擴權,激發城市基層治理內驅力。對“五辦四中心一執法隊”機構掛牌、職責劃分、賦權減負、人員配備、作用發揮等情況,逐街道督查評估,各縣區賦予街道行政許可、行政檢查、行政處罰等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切實為街道執法用權“撐腰壯膽”。市發改委、市經合局分別印發《關于全面取消街道辦事處固定資產投資目標任務的通知》和《關于全面取消街道辦事處招商引資目標任務的通知》,通過制度為街道高效運轉“瘦身減壓”。**區研究制定了對區直部門派駐街道機構負責人考核考察和選拔任用征得街道黨工委同意等制度機制,每年專題上報年度落實情況,讓街道黨工委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考察等工作中“表態發聲”。
二、聚焦社區減負增效,增強城市基層治理原動力。為了整治社區機構牌子多、證明蓋章多、達標考核創建多等問題,制定《關于印發社區工作事項“四個清單”的通知》《**市“社區萬能章”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事項清單(第一批)》等文件,對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據,全面梳理由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出具的各類證明,由以前需要出具的15項精簡為10項。同時,明確了不必出具的20項證明,進一步規范了基層職責權限,從根本上改變了“萬能社區”“萬能公章”“證明圍城”等現象。印發《關于建立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減輕社區負擔的實施意見》,對基層自治組織依法履行職責和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全面梳理,為社區負擔做“減法”,為民生服務做“加法”。
三、聚焦工作隊伍建設,打造城市基層治理新生力。把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作為新時代城市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著力打造一支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2021年招考的第一批234名社區工作者已全部分配到位,并為這支社區新生工作力量上好“崗前第一課”,舉辦內容豐富、務實高效的社區治理專題培訓,內容涵蓋黨的創新理論、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等多個方面,確保他們工作有抓手、入職不迷茫。今年,市委組織部先后組織召開3次社區工作者公開選聘協調會議,聯合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制定印發《關于做好全市第二批社區工作者公開選聘工作的通知》,按照“每萬城鎮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標準,計劃9月底前完成第二批社區工作者公開選聘工作。年內將制定出臺社區工作者薪酬辦法,建立統一薪酬體系,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管理規范的社區工作者隊伍。
四、聚焦為民興辦實事,擴大城市基層治理影響力。組織開展社區換屆后“開門一件事”、社區黨委書記“上任三把火”、社區干部“五轉五帶頭”活動,通過走村入戶,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憂所盼,累計走訪居民51926戶,幫辦實事好事2745件,召開懇談會377場,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持續引向深入。以開展“旗幟領航·全域提升”基層黨建攻堅行動為契機,深化駐區單位與街道社區“契約化”共建,駐區單位每季度至少參加1次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會議,每次至少商定3件實事好事,著力破解區域化黨建制度“空轉”的問題。截至目前,駐區單位與街道社區共同為老百姓興辦實事好事822件。縣舉辦“社區書記論壇”,邀請工作能力突出、群眾口碑優秀的社區黨組織書記上講臺現身說法;安排新任社區黨組織書記到工作先進的社區“學真經”,在推動工作落實中增長才干、砥礪成長。由社區黨組織書記負責,通過開展理論宣講、興辦實事好事、化解矛盾糾紛等方式,引導社區干部“五轉五帶頭”。**區健全社區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長效機制,廣泛開展“亮身份、踐承諾”活動,推行特困群眾、重癥病人、孤寡老人、殘疾人士、留守兒童“五必訪”制度,以實踐實干實效推動各項工作落細落實。
五、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城市基層治理凝聚力。落實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制度,充分發揮“軸心”作用,推動街道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互聯互動。今年以來,召開街道“大工委”會議和社區“大黨委”會議295次,駐區單位街道“大工委”會議參與率為100%,社區“大黨委”會議參與率為96.01%。健全社區黨委領導下的民主協商和社會參與機制,在社區設立“群眾說事”平臺138個,累計開展“說事”活動518次,收集群眾“說事”1079件,目前已辦結1013件,辦結率為93.88%。平川區進一步理順并加強與管轄范圍內各黨組織的關系,深化黨建帶群建,建立健全黨群工作統籌聯動機制,把工青婦基層組織建設納入街道社區黨建工作規劃和考核體系,形成互動共促、黨群共建新格局。靖遠縣每月開展一次“群眾說事”活動,進一步拓寬居民訴求渠道,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零距離服務,面對面解決群眾反映的點滴小事,打造有溫度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