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百年·江蘇組工那些事|“風箏”工作法:讓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高飛不斷線”
5275條招商信息,招引創業項目60多個,帶回創業資金15億元,帶動轉移勞動力6萬多人次……一組組耀眼的數據,展現了海安市流動黨員隊伍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的蓬勃動力。
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有效措施。2013年,海安縣針對流動黨員群體分布廣、變動多、聯絡難的特點,積極探索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有效方式,逐步打造了以“抓牢引線放‘風箏’、跟蹤關愛牽‘風箏’、激勵引導賽‘風箏’”為主要內容的“風箏”工作法。
按照便于管理、分級分責的原則,海安市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新疆、大慶等地建立有設施、有人員、有制度、有安排的“四有”駐外服務站,在市內構建1個市服務中心、10個鎮服務站、236個村聯系點,形成三級管理服務體系,讓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高飛不斷線”。
2016年,海安市委專門出臺文件,進一步深化拓展“風箏”工作法,按照“易于集中、方便靈活、多重有效”的原則,在上海、蘇南地區,在重點工程一線,因地制宜設立多類型、多種隸屬關系的黨組織,建立流動黨員聯合黨委16個、臨時黨支部61個,將4580多名流動黨員凝聚在黨旗下。通過落實雙向共管和積分考核機制,提供跟蹤教育管理和應需定制服務,開展“幫助老鄉、建設他鄉、回報家鄉”系列活動,變分散管為集中管、被動管為主動管、一時管為常態管。
去年7月16日,走進海安市立發街道七星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外流動黨員正在“紅雁e站”云端黨員活動室上主題黨課。這次主講的是“百姓名嘴”韓加佳、范俊杰,生動的素材、熟悉的鄉音在交流群里引起了熱烈討論。在南京工作的流動黨員王惠汕表示,云端黨課活動讓流動黨員與家鄉黨組織架起了連心橋,參加支部的組織生活更方便了,大家的意愿也更強烈了。
2019年以來,海安市運用互聯網思維,依托海安智慧黨建平臺建立流動黨員“云”平臺,用信息化手段實現了從“離鄉不離黨、高飛不斷線”到“云端上安家、天涯也咫尺”的躍升。打造“云教育”研習所,形成黨員點單、團隊統單、精英制單、平臺派單、講師接單、黨員評單的“六單”工作模式,不斷提高黨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至今已開展線上講黨課1566場次,實現了“人在異地、學在一起”。
“風箏”工作法已被省委組織部向全省推廣,入選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優秀案例。作為中組部確定的農村流動黨員管理試點地區之一,海安市為加強新形勢下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探索了新舉措、積累了新經驗。
(吳蘭 徐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