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育才中學:“三三二”模式暢通校園黨建治理“神經末梢”(寧夏育才中學視頻)
3月8日,寧夏育才中學孔德學區升旗儀式結束后,學生們聆聽著來自該校畢業生妥成發委托班主任李燦愛宣讀的寄語:在育才上學的時候,我的家里可能比很多同學更困難,那時候每天晨跑喊的口號是“為做人求知走進來,為成才報國走出去”……
飲水思源、念茲在茲。妥成發雖未到場,但一字一句寄托著他對母校的殷殷之情。當天,妥成發向孔德學區32名學業成績優異但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捐贈1.6萬元。在此前,妥成發已資助過該校6位同學。
妥成發是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人,2008年進入寧夏育才中學,后考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從事5G基站基帶軟件開發工作。
寧夏育才中學坐落在首府銀川,有近7200名在校生,學校承擔著教育扶貧的重要使命,面向寧夏最貧困的南部山區九縣(區)和各生態移民區招收初中畢業生,所有錄取學生均免費入學,每年享受國家助學金資助。
“讀書時,國家為我們免除了很多費用,每人每年1000元生活補助,每月學校給飯卡上充100元,家里再給50到100元就夠一個月生活費了。”妥成發說,上學時,獲得國家和學校助學金的資助,現在有能力了,要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妥成發讀書期間受到的關懷和溫暖,得益于學校逐漸完善的“三三二”黨建服務模式,為貧困生織牢織密服務保障網絡,讓他和同學們心無旁騖地學習,這也是育才中學15年來辦學質量穩步提升的“秘訣”。
寧夏育才中學是寧夏為加快南部山區脫貧致富步伐,舉全全區之力建起來的第二所寄宿制高中,也是繼六盤山高中之后的又一項教育扶貧項目,目的就是讓更多山區學生享受到更有質量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建校后,逐步擴大的招生規模讓學校管理者不斷思考如何讓這些遠離家鄉的學生們住得穩、學得好、有發展。“父母把孩子托付給我們,作為教育人,要努力讓他們的希望成為現實。”寧夏育才中學黨委書記田興國說。
在實踐過程中,育才中學逐漸了解山區學生在首府銀川學習成長的需要,結合年輕教師居多的師資隊伍發展和龐大的黨員隊伍特點,確立了以服務教師、服務學生、服務黨員的“三三二”黨建服務模式,第一個“三”是服務的三個對象,后面的“三二”則是服務過程的具體目標。
服務教師,多途徑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積極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全心解決教師關心的突出問題;服務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關懷學生的生活需求,關心學生的心理需求;服務黨員,把黨員培養成基礎扎實、業務精湛的骨干教師,把優秀教師吸收到黨員隊伍中。
在“三三二”模式實施過程中,細化各階段工作內容,以具體的活動為創建載體,規定了目標任務、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確保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扎實推進。
育才中學被劃分為孔德、學益、勤行三個校區。“學生人數多,不僅要管理有序,還要讓學生提成績。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也在摸著石頭過河。”2008年進入育才中學擔任教師的鄧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建校之初,教育教學和黨建銜接不緊密。在日常管理和教學實踐中,育才中學探索出將支部建在年級的管理模式。“學校有三個校區,每個校區都有高一到高三三個年級,每個年級組建立一個黨支部,推動基層黨組織有形覆蓋,讓基層黨組織在學校建設中精準發力。”田興國說。
分布在3個校區的9個黨支部也將黨旗牢牢固定在每個黨員心間。“讓我們時刻記住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凡事就是要沖在前做表率。”如今鄧華是學益校區第三黨支部的支部書記。
學習是學生的主業,但山區學生們的學業基礎普遍比較薄弱,考試成績常不盡人意,一些學生心急如焚。
為了提高學生整體學業水平,各支部黨員教師主動犧牲課后和休息時間,帶頭為學生補課。利用住校生在校時間多、管理統一的優勢,在高一高二年級對學困生進行助困,在高三年級開設“培優班”和“臨界班”,“盡力提升一本升學率,讓徘徊在二本線‘臨界點’的學生跨過這條分數線。”寧夏育才中學校長鄧樹棟說。
黨員教師團隊成立文科黨小組和理科黨小組,每次考試后,組織兩科黨小組對成績不佳的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成績因何弱、如何補。“國家和自治區對他們的家鄉進行精準扶貧,我們也在對學困生的學業進行精準助困。”鄧樹棟說。15年來,育才中學的學生逐漸實現從考上大學到考上好大學的目標。
在家有父母,在學校有“第二父母”,課堂上教師們傳道授業,下了課他們是關懷學生生活的家長。在“三三二”黨建服務模式的延伸下,育才中學開展“第二父母”行動,細微之處見真情,細節之間顯大愛。
去年,學益學區第三黨支部組織委員何曉龍注意到班上一位女生學習不在狀態、悶悶不樂,何曉龍想如果單獨找她談心可能適得其反,所以在一次全班集體活動的間隙,何曉龍和她聊起了近況。原來女生的父親重病在醫院,她心中焦慮萬分。何曉龍安撫了該生情緒,并且和她家人聯系,及時掌握女生父親的治療恢復情況。
在育才中學,老師們總是自豪地說:“別看我年輕,我已經是10個孩子的‘父母’了!”學生們也充滿驕傲:“雖然我們遠離家鄉,但從未感到無助和寂寞,‘第二父母’總會給我們父母般的關愛。”
讓妥成發至今難忘的是,2011年,物理老師郭耀忠給囊中羞澀的他墊付了20元錢的“全國高中應用物理知識競賽”報名費,那次競賽他取得了自治區級二等獎的好成績。
通過積極創新實踐,育才中學促進了黨建與教育教學相結合,豐富德育課程內容,有效解決“兩張皮”問題。目前該校黨員教師人數為251人,占比45.5%。自2006年建校以來,已有12屆共24021名學生順利完成高中學業,22984名學生進入本科院校。在給學弟學妹們寄語的最后,妥成發寫到:在國家的生活補助下,我度過了高中美好的三年時光,在育才學會了做人,先改變自己的命運,再做一個感恩的人,愿你們心中有夢、勇敢去追!”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攀 通訊員 張賀 )
來源: 光明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