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黨建丨泰安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提升管理水平 弘揚烈士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在泰安革命烈士陵園,有514名烈士在此長眠。他們從硝煙中走來,在戰火中走遠,用自己的一生書寫著壯烈的篇章。為讓這些烈士在此安眠,泰安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高度重視,多年來持續加大投入力度進行修復,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泰安的紅色旅游景點。
泰山南麓,金山之陽,泰安革命烈士陵園依山而建,這里安靜肅穆卻又蘊含著成長,近日,“小手拉大手”紅領巾進單位志愿服務活動來到陵園,現場聆聽烈士故事,接受紅色洗禮,撿拾垃圾、為樹木澆水,在小朋友心靈中種下紅色的種子。
泰安革命烈士陵園建于1953年,514座陵墓下埋葬著514個傳奇,514縷忠魂,他們為了民族,為了國家,舍身取義,英勇事跡被人經久傳唱。每年清明節、烈士紀念日,眾多單位前來烈士陵園祭掃英烈。2017年至2020年清明,泰安革命烈士陵園共接待來園瞻仰、祭掃、入黨等社會各界群眾30萬余人,極大地發揮了紅色教育主陣地作用。陵園管理處主任孔祥斌,已經守護了陵園19年,陵園里原本拇指粗的小樹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從一開始的陳舊不堪,墓碑風化破損,到現在的青磚古墓,松柏映照,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傾注了孔祥斌的心血。
泰安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 主任 孔祥斌:
泰安革命烈士陵園隸屬于泰安退役軍人事務局,我們烈士陵園的辦園宗旨是褒揚烈士,教育群眾。我們作為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具體工作就是為烈士修好墓,為烈士立好碑,為烈士樹好傳。從陵園始建到今天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但烈士為國捐軀為人民獻身的這種精神,激勵我們后人想為他們服務,為他們歌功頌德,每當我們走到烈士墓前,想起他們的光輝歷史,想到的是怎么不辜負先烈的遺愿,為了紅色基因的傳承,為了人民江山永固,每個陵園人都是無怨無悔工作。
在烈士陵園,至今仍有330個無名烈士,除卻平時的日常工作,孔祥斌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為烈士們尋找家人。2018年5月,76歲的孔兆菊老人多方輾轉從濟寧泗水來到泰安革命烈士陵園,尋找自己多年前犧牲的舅舅。為了完成老人的愿望,孔祥斌持續奔走了2個多月的時間,多方查閱文獻資料、聯系黨史部門,最終確定了烈士犧牲年限,于大汶口戰役中英勇獻身,并在岱岳區云亭山遺址找到了烈士的陵墓。
祭奠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傳承是最好的紀念。進入新時代,泰安革命烈士陵園,作為全市最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承擔著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任務。2019年,陵園組織英烈文化進校園活動7場,通過舉辦英烈事跡專題報告會、烈士事跡展、發放“不忘初心,銘記歷史”英雄事跡故事書等活動,讓青少年珍視歷史,接受革命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陵園充分利用清明節、七一、八一、9.30烈士紀念日等重大節日和其他重要歷史事件時機,設計出多種形式的的教育內容,從而使黨員干部、社會各界群眾、廣大青少年受到了良好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2020年的清明節,受疫情影響,烈士陵園暫停接待集體性的祭掃活動。在這個不平凡的清明節,烈士陵園工作人員手捧鮮花,虔誠地為每座烈士墓敬獻鮮花、擦拭墓碑,代烈屬和社會各界人士掃墓,告慰烈士英靈,沒有因為疫情放松對陵園的管理。社會各界團體、群眾通過泰安烈士陵園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向烈士獻花、焚香,為烈士們祭掃,向烈士們留言,致以哀思。也可以通過“智慧陵園”了解烈士陵園,看展覽、學習紅色文化,了解英烈事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為了更好的弘揚烈士精神,緬懷革命英名,泰安革命烈士陵園第二墓區正在有條不紊的建設中,工人們加班加點,爭取墓區盡早以新面貌發揮紅色教育意義。
(泰安廣播電視臺 泰安之聲·融媒體記者 王真真 丁磊 楊延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