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河湖在江蘇④ 丨傳承弘揚水文化,治水興水添韻味
“最江蘇”導讀
河湖是生態系統和國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空間所在、優勢所在、潛力所在。江蘇依水而生、因水而興,水韻特色鮮明。開展幸福河湖建設,對于推動河湖治理保護方式變革,進一步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的關系,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江蘇,提升人民群眾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最江蘇”本期推出“幸福河湖在江蘇”系列文章,敬請關注。
水文化建設是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推動水利事業發展的精神支撐。水文化所具有的孕育、教化、引領、凝聚、激勵、傳承、審美和規范等功能,決定了水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從遠古流淌而來,江蘇“水文化”厚重悠長。自古以來,江蘇人善于利用大自然最美的恩賜,將水用于生產、生活和文藝創作等方方面面,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水文化。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江蘇全省上下齊心協力,奮力開創新時代治水興水新局面,全面打造平安之水、生態之水、文化之水、發展之水,讓江蘇大地全面展現“水碧于天、河湖繞城、清波映村”的美麗景象,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增添水鄉韻味!
傳承弘揚
保護挖掘河湖文化和景觀資源
揚州是運河文化的源頭城市,也是唯一與中國古代大運河同生共長的城市,揚州文化與水相生相伴,千年水脈孕育了千年璀璨的運河文化。
近年,揚州對該市范圍內重要水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共有重要水文化遺產533項登記造冊。在保護水文化遺產的同時, 通過揚州水利文化展館、水生態文明體驗館,全面展示揚州治水發展歷程和水生態文明工作實踐成果,填補了揚州水文化展示空白,開辟了水情教育新基地。
除了在硬實力上下工夫,揚州在提升軟實力上也大做文章,通過開展“運河地標評選”“三年之約——征集你與大運河的文化記憶和故事”等活動,在全社會掀起了弘揚運河文化的熱潮。
2019年11月,蘇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召開,強調在堅定文化自信中讓一河春水生機盎然,在加強傳承保護中讓一河碧水源遠流長,在科學開發利用中讓一河活水奔涌不息,在強化組織保障中讓一河蘇州水名揚天下,把蘇州段建設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中“最精彩的一段”和世界運河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蘇州市高起點謀劃,煥發運河新生機,放到全省大局中思考、站在高起點上謀劃,緊緊對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自貿區等國家重大戰略,堅持文化引領、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等理念,在更高起點上爭取更多資源,傳承歷史文化,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文旅產業,讓大運河煥發新的生機。
蘇州市深入剖析大運河所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系統梳理大運河伴生的風俗民情文化,進一步挖掘、充實和展示水韻江南文化精髓,全面展現東方水城的神韻風采。確保各類遺存“物”的真實、完整、安全,分級分類做好運河文化遺址遺跡的保護修繕;深入實施蘇州博物館西館建設等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科學開展蘇州傳統農耕技術、桑蠶絲織技藝、核雕等非遺文化保護工作,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強化對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搶救性保護。
全面貫徹“文化引領”要求,激起大運河活水,釋放文化資源活力,解放文化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新動能。蘇州市推動大運河“文化 旅游”的深度融合,促進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和享譽中外的繽紛旅游帶融為一體,系統推進“三園、四帶、十八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勾繪運河文化加工業物流、都市休閑等“五彩文旅畫廊”。
江蘇突出水歷史、水文化的傳承弘揚,深入挖掘水文化遺產的人文價值,著力彰顯江蘇水文化特色和水文化自信,以全面推行河長制為依托,充分調動各方面參與水治理的積極性,引領全社會形成“知水、愛水、惜水、節水、護水”的良好風尚。
治水興水
大力開拓和發展水文化
近年來,常州持續加強對大運河水系等相關河道及沿線水利工程的管理,既保障了水安全、保護了水資源,又改善了水環境、弘揚了水文化,并賦予其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等功能,精心打造各級水利風景區,使其成為古城常州的又一張靚麗名片。
常州市水利部門通過建立治水博物館、檔案館、水文展廳等,打造集水利科普、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水利風景區,向市民傳遞水文化知識,提升景區水文化內涵。截至2019年9月,常州已創建了5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7個省級水利風景區,以自然、生態、文化為主導,本著維護水工程、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等理念,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造福龍城百姓。
依托水利風景區建設,結合河長制長效管理,常州市水利部門積極向市民宣傳愛河、愛水、愛家鄉的理念。同時,充分挖掘常州水文化資源,弘揚奮發進取、感恩信義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常州的文化自信。
近年來,南通市先后榮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如此優異的成績單,讓依江傍海的南通在全省水生態文明建設中位居前列。“城在水中坐,人在畫中游”,描繪的正是生態南通的一個縮影。
“只要天氣好,我們都在濠河邊跑跑步,鍛煉鍛煉,很舒服!”每天清晨,不少市民都會選擇在河邊晨練,呼吸新鮮空氣。綠樹、青草、步道、休憩亭……現在,濠河邊建起了一個個親水景觀,讓市民走出家門就能欣賞到如畫的美景。在南通市范圍內,一批富有特色的生態文化工程建設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如皋龍游河生態公園、海門蠣岈山海洋公園以及如東小洋口、啟東圓陀角等省級水利風景區先后建成,在惠及群眾的同時,使得南通悠久的水文化歷史得以傳承。
南通市還將水工程、水文化、水景觀與地域特色相結合,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道路建設、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系統建設。產業和環境共治、水域與陸域共治、城市和鄉村共治、江河和海域共治、理念與行動共治,南通市水利部門認真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理念,具有江海水鄉特色的平原水網區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模式業已形成。
南通和長江、運河有解不開的情緣,古有范公堤、通濟橋、唐家壩,近有張謇圍海造田、治江建閘。保護水文化,加大加強水文明傳承,也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南通將繼續傳承發展水遺產精髓,將深厚的水文化底蘊轉化為水利發展的優勢,力爭打造“景觀其外、人文其內”的南通特色。
江蘇不斷做大做強治水興水這篇大文章,開發水智慧,保障水安全,取前人智慧開拓未來,大力弘揚和發展水文化,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文化自信,系統推進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續寫“水韻江蘇”新篇章。
結合實際
水文化融入水利現代化建設
近年來,江蘇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處依托洪澤湖大堤和三河閘工程深厚的文化底蘊,把治水文化的元素滲透到洪澤湖管理保護、開發利用、綜合治理中;滲透到水利建設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各方面中。
以水文化建設彰顯行業特色。堅持水工程、水景觀與水文化有機融合的理念,突出上善若水、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始終是水文化建設出發點和落腳點。江蘇省洪澤湖管理處圍繞工程設施類水情教育基地創建要求,凝心聚力,統籌謀劃,制定水情教育年度計劃,深挖水情教育文化內涵,狠抓水情教育工作落實,展示了水利文化、凸顯了行業特色。
以水文化探索彰顯水利擔當。加強水文化建設要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結合,將水文化理念、價值和功能融入到行業的核心價值體系架構、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個人的職業道德建設中。近年來,江蘇省洪澤湖管理處創新“黨建 湖泊管護”實踐,圍繞幸福河湖建設,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促進黨建與業務融合,引導社會公眾參與水文化建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弘揚艱苦奮斗、團結拼搏的建閘精神,勇于擔當、失責追責的治水精神,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的勤勉精神,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敬業精神,讓社會公眾感受到水文化的精神力量。
以水文化宣傳彰顯社會價值。洪澤湖管理處積極組織志愿者進湖區、進社區、進校園,主動宣講治水節水護水知識,運用今日頭條、抖音等網絡新媒體,廣泛宣傳水利建設的新成就、水文化建設的新成果,新建洪澤湖大堤南首標識、洪澤湖治水文化墻、榮譽廣場,收集整理歷代詠湖詩詞歌賦,用鎮水鐵牛、眾人合力打草壩、石工堤連等古今治水傳說向社會公眾宣傳治水文化,得到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
江蘇將水文化與水資源、水工程結合起來,結合江蘇省的實際情況,把水文化融入滲透到水利現代化建設中,涉水事務的社會管理與水利的公共服務中,在實踐過程中形成江蘇水文化建設的內容體系,推動江蘇水文化建設工作。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江蘇省政府網站、中國水利雜志、蘇州日報、南通網、揚州網
小編:張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