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光照進現實——“激活橋下空間”的上海實踐與思考
“這些被歸類為無用或有害的空間曾被人們棄之不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得到重新改造而具有日常用途。之后,這些再利用的空間不再只是因為缺少優質的公共空間而采取的臨時措施,使用者們會發現這些空間的美學和功能潛力,再根據自己的目標進一步將空間活化。”
——托馬斯?豪可(Thomas Hauck)
《基礎設施的城市化》(Infrastructural Urbanism)
01 現實呼喚:試點探索的歷程與意義
上海已進入以存量空間提質改造和增量空間結構調整兩方面并重的發展階段。面對環境資源緊約束的挑戰,長期以來,上海積極探索存量空間有機更新的內涵發展模式,構建高品質公共空間網絡,建設便利可達、人性化、多樣性的城市公共空間。在此背景下,以往不為人所關注的城市空間漸漸進入視野。
2015年由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橋梁橋下空間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將“嚴格規范橋孔使用”列為第一條,明確“只能用于符合規定的公共設施”,即“臨時用于設置綠化、設置道班房(養護基地)或者停放車輛”。但上海的“橋下空間”資源十分豐富,僅中心城范圍內的高架橋總長就達到300公里,形成規模可觀的橋下空間。據上海市道路運輸局2020年的數據顯示,上海市公路橋、高架橋、城市橋梁等橋洞數量多達約3.2萬個。如此大規模的橋下空間是否只能限定在實施意見規定的范圍內?橋下空間能否成為城市中有機而積極的組成部分?這些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2018—2019年,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承辦的“行走上海——城市空間微更新計劃”(以下簡稱微更新計劃)以“激活橋下空間”為主題,通過試點方案征集的方式,深入探索了橋下空間多元高效利用的更新路徑,積極促進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有力推動了全市層面的橋下空間更新實踐。
1.前期研究:橋下空間現狀排摸與類型劃分
在征集活動推出之前,工作團隊首先對全市的橋下空間進行了研究對象界定、現狀情況排摸、空間類型劃分等基礎性工作。這些工作有助于準確評估改造的難易程度,并可更合理地安排試點推進先后次序。
(1)研究對象界定。狹義的“橋下空間”指城市道路附屬橋梁下方垂直投影范圍內的可使用空間。工作團隊關注的“橋下空間”涵蓋了城市道路附屬橋梁、軌道交通高架和跨河橋引橋等基礎設施所形成的下方及鄰近的可使用空間。
(2)使用狀況排摸。經現場調研,橋下空間的使用狀況主要呈現三種情況:閑置無使用、“低效”使用、自發使用。閑置無使用的情況是橋梁建設時的施工場地或臨時居所,建成后被圍擋封閉或閑置;“低效”使用的情況是按照《實施意見》設置了綠化、道班房(養護基地)或者停車,但這些空間無法為市民共享使用;其他自發使用的情況,如設置運動場、菜場、商店等,建造管理并不規范,存在安全隱患。
(3)空間類型劃分。按橋面交通形式來分,有跨河橋引橋橋孔空間、軌道交通高架橋下空間、高架道路橋下空間等三種類型。按橋下空間形態及與周邊場地關系來分,有橋身覆蓋的線狀或點狀空間、橋身覆蓋外溢的空間、軌交橋身覆蓋及站點周邊的空間、高架圍合出的獨立空間等四種類型(圖1)。
圖1:橋下空間類型劃分模式圖
來源:筆者自繪
2.試點破冰:“激活橋下空間”試點征集及成效
“微更新計劃”先后在2018年3月和2019年6月推出兩屆“激活橋下空間”的征集活動,共有6組試點。這些試點涵蓋了高架道路橋下空間、軌道交通橋下空間和跨河橋引橋橋孔空間等類型(圖2)。考慮到橋下空間類型的復雜性,工作團隊由淺入深地分階段嘗試甄選試點,也在設計任務書上精細推敲。
(1)試點甄選從點到面,由淺入深。2018年的試點以橋體覆蓋下方空間為更新對象,主要解決其內部的交通銜接、環境美化、功能提升等問題,建議的研究范圍可在覆蓋的空間向外適度拓展。2019年的試點則在橋體以外增加了對區域的研究和策略建議,希望從更廣的角度來解決系統性、多維度的問題。
(2)設計任務書問題導向,科學論證。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實操導向,任務書要求設計團隊必須對試點進行扎實的現狀調研、需求分析,綜合多方因素做出經濟實用、操作性強的改造方案。另一方面,對于現行橋下空間管理要求上的突破,設計團隊需給予充分論證,如道路紅線調整、服務功能拓展、既有建構筑物改造、既有綠地或停車場改善等。任務書希望設計不要停留在概念層面,應激發更具深度的討論,為將來實施提供重要參考。
(3)實施方案深化打磨,多方共推。征集活動推出后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6組試點共收到131個設計方案。每個試點的優勝方案都在各區政府的支持下,聯合區建管委、區綠容局、區體育局、區文旅局等相關部門和試點所在的街道(鎮)共同協商,經過多輪調整打磨形成更可操作、更契合周邊居民需求的實施方案。
圖2:2018年—2019年微更新計劃的橋下空間試點類型與設計需求
來源:筆者自繪
3.成果推廣:從更新試點到國家示范工程
目前共有2組試點(包括3處橋下空間)已經建成(圖3)。一組是“一江一河”貫通工程的蘇州河沿線長寧區段跨河橋試點(凱旋路橋下和古北路橋下),打造貫通道上的休憩與兒童活動節點,豐富慢行體驗。另一組是延安高架路長寧區新虹橋中心花園試點,將橋下空間及鄰近的公園場地整體設計、豐富功能,嵌入運動場和服務驛站。改造后的試點切實成為廣受市民歡迎的活動場所,顯著推動了后續全市層面對橋下空間的更新思路轉變。
基于試點實踐的成功經驗,長寧區繼續在蘇州河沿線挑戰了由中環立交橋、北衡通道、真北路跨河橋等多個橋體交織的中環橋下空間,面積約18100平方米。改造方案將原本分離的三個空間整體設計,提升了區域慢行系統的通達性,為周邊居民釋放出更多可休閑、可健身、可停車的復合服務空間,成為橋下空間綜合利用的典范。
2022年,以長寧區這三個項目為代表的橋下空間集約開發模式入選國家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的《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推薦目錄(第三批)》。這也吸引了來自北京、蘇州、西安等多地考察學習團隊,帶動了一波國內“橋下熱潮”。
①蘇州河沿線長寧區段跨河橋試點(凱旋路橋下、古北路橋下)
②延安高架路長寧區新虹橋中心花園試點
③蘇州河沿線長寧區段中環橋下空間
圖3:三個項目改造前后對比
來源:“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翡世景觀”微信公眾號
4.制定規則:發布《關于橋下空間品質提升工作的指導意見》
試點實踐證明了橋下空間更新對城市空間品質、人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的巨大價值,初步探索出多部門協同推進的實施機制,為上海橋下空間的高效利用與精細化管理邁出了重要的一步。2021年經上海市政府批準,由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上海市道路運輸管理局聯合印發的《關于橋下空間品質提升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以“安全運行、形象提升、環境融合、復合利用”的原則,促進橋下空間與周邊整體環境的和諧統一,實現空間復合利用、統籌規劃和整體設計。
《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對外環以內橋下空間,含蘇州河橋梁、申字形高架、滬閔高架、逸仙高架、中環高架、越江大橋及軌交等重點區域,通過空間釋放、景觀提升、新業態注入等手段,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并作為精細化管理常態工作在全市范圍鋪開。”
02 陽光照耀:更新實施的要點與經驗
在《指導意見》的推動下,近年來,上海涌現出很多橋下空間更新案例。筆者走訪了30多個實踐案例,嘗試從解決主要矛盾入手,就交通優化、空間升級、場所營造、運營增效等四方面解析更新實施的要點與經驗。
1.交通優化:安全可達、便捷高效、轉換有序
高架設施交錯復雜,伴隨周邊道路車速快、行人過街難、換乘接駁慢等突出問題,需要優化交通組織和標識導引,提升橋下空間及周邊的安全性、可達性。
(1)人車分行,安全可達。在新虹橋中心花園試點中,公園最長邊緊鄰延安路高架,橋下空間長度超過500米,整體設封閉圍欄,僅有正對婁山關路的區段有開口,作為公園北入口和橋下停車場的出入口,該開口東側不遠處還有高架下匝道的出口。改造方案將停車場入口東移150米,以實現人車分流;將原開口拓寬為入口廣場,以適應大量人流集散(圖4)。
(2)慢行優先,便捷高效。在蘇州河長寧區段的橋下空間試點中,橋下空間斷面的“三段式”被賦予標準化改造策略。沿河一側的標準段為滿足漫步、跑步需求設置了貫通步道和座椅設施;中間的車行道路段通過優化交通信號時間提升了過街效率;另一側的橋底體驗段則根據可釋放的空間尺度,在寬敞處嵌入能駐足活動的場所,在較小的空間處也為行人過街提供從容的等候區(圖5)。
(3)標識清晰,轉換有序。軌道交通1號線錦江樂園地鐵站緊鄰滬閔高架路和中環高架路,橋下空間設有多處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場。游客出站后,需要兩次過街,經過復雜且無序的橋下空間后方能到達錦江樂園。改造方案通過地面劃分、橋底和圍欄標識與停車場布局優化,清晰地指引行人過街,有序地安排非機動車停放,便于人們停車換乘(圖6)。
圖4:新虹橋中心花園將橋下停車場車行出入口東移150米,單獨設置,原入口成為行人集散廣場
來源:陳敏 攝
圖5:凱旋路橋底釋放空間做活動場地,古北路橋底優化圍擋和人行等候區
圖6:軌道交通1號線錦江樂園地鐵站外標識導引
2.空間升級:整合設計、復合利用、融合社區
從道路上升起來的高架設施,看似跨越或隔離了城市的不同區域,但從更廣的視角審視,這些毗鄰城市道路、建筑或綠地的橋下空間,也能參與并促進區域空間的整體融合。
(1)整合性環境設計,從邊界到中樞。在軌道交通3號線凱旋南路站,軌道交通高架線穿過漕河涇街道,橋下空間的封閉綠化帶與東側中山南二路、龍吳路的圍合,使華富社區成為一座“孤島”。針對該社區公共活動空間有限,與周邊區域缺乏聯系的現狀,改造方案將區域公共空間進行系統化梳理,把原本分割社區的橋下空間從“邊界線”轉變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中軸線”,環境設施經一體化設計后,以更開放、更有活力的姿態成為連接社區的公共性場地(圖7)。
(2)復合化空間利用,從獨立到共享。筆者觀察到部分橋下空間既有設施正通過清退、整合等方式,將獨立使用的道班房(養護基地)讓地于民。不少養護基地也更新成與市民共享的空間。位于滬閔高架下的徐匯市政智慧養護基地在東西向狹長的基地內布置了防汛倉庫、停車場、實訓基地、工具間、多功能展覽室、辦公室、黨建小站、休息區以及智慧養護指揮中心等功能體塊。功能體塊外的公共空間以開放展廊的形式向公眾展示上海道路變遷歷史,并提供了散步通道和休憩設施(圖8)。
(3)融合性社區服務,從無用到實用。橋下空間可對社區形成有益的功能補充。基于對周邊社區居民的需求調查,因地制宜、見縫插針地嵌入居民喜聞樂見的服務功能,如健身場地、兒童娛樂設施、便民服務驛站、社區共享停車場等。橋下運動場和兒童游戲場是最受年輕人和親子家庭喜愛的改造方式,如中環橋下籃球公園、盧浦大橋橋下運動場、凱旋路橋下“檸檬糖果盒子”、中山北二路走馬塘段橋下“蘑幻森林”等等。多種功能也可組合設置,如蘇州河武寧路橋下空間的“蘇河驛”,融合咖啡館、便民服務、文化展示、休閑看臺、道班房、公廁等多重功能,成為周邊居民的暖心小角落(圖9)。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來源:冶是建筑工作室 攝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來源:“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