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看景電從“救命工程”到“致富工程”的嬗變
每日甘肅網訊從景泰縣黃河西岸,到古浪縣黃花灘,沿騰格里沙漠南緣數百公里,綠樹成蔭,良田成片,屋舍儼然,人民生活富足;而42年前,這片廣袤的處女地還是亙古荒原。
舊貌換新顏,是因為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從最初的景電一期“救命工程”,到景電二期的“溫飽工程”、“翻身工程”,再到現在的“致富工程”、“生態工程”。
目前景電二期延伸工程—民勤調水工程,每年向民勤紅崖山水庫調水近1億立方米,使騰格里沙漠的最前沿形成一道綠色屏障,保護著灌區百萬畝良田,惠及景泰、古浪、民勤和阿拉善左旗(內蒙古)三縣一旗的40多萬群眾,保證了省城蘭州及白銀不受沙漠侵襲;使民勤這塊沙漠中的綠洲,像一個楔子一樣牢牢楔在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之間,迫使兩大沙漠不能匯合,保障了歷史古城—武威的永存。
“水利不興,則無以安民”,“天下黃河富寧夏”,這句話甘肅人聽著既羨慕又嫉妒—為什么真正能將黃河水用于農業灌溉的只有寧夏?我們甘肅位于黃河上游,卻只能望水興嘆。這一點景泰人民感觸最深,因為42年以前,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黃河水從家門口流過而無法利用。
這種無奈,終于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高揚程、大流量、多梯級”聞名遐邇并被稱為“中華之最”的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以下簡稱“景電工程”)徹底扭轉。1969年,革命戰爭年代獲得毛主席親筆題詞嘉獎“面向群眾”的好干部、時任副省長(“文革”更名為生產建設指揮部副主任)的李培福,在花甲之年,踏上景泰川,規劃實施“景電工程”,提出“兩年上水,三年收益,五年建成”的奮斗目標,住著地窩子、干打壘房子,拄著拐棍,走遍了景泰川,采取“三邊四自”方針(邊規劃,邊建設,邊收益;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籌資金,自造設備),苦干硬干,終于實現了預期目標,圓了“黃河水富景泰”的夢想,還為“黃河水富古浪”做了科學的規劃并進行了初步的建設,使“景電工程”成了名符其實的救命工程、翻身工程、致富工程,景泰、古浪兩縣的群眾“吃水不忘挖井人”,尊稱李培福為“景電之父”,自發地為他塑造了半身銅像。目前,景泰川(不僅指景泰縣,還包括古浪縣的黃灌區)已經變成了風景秀美的人造綠洲、富饒的塞上江南。
草窩灘鎮西河村是景泰縣屈指可數的富裕村,這里家家戶戶都種植枸杞,人均年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家家住的是新式拔檐房,不少農戶家都有小汽車。
群眾用水有保障,企業靠水促發展。在景泰縣城條山鎮的西面就是甘肅最具現代農業特色的農場—條山農場。
“現在那個地方已經不叫條山農場了,而是叫條山集團,那里有著甘肅最為先進的農業技術,也是農業部最早認證的無公害綠色基地之一。”望著身邊崛起的現代化“綠色之城”,景電人的臉上寫滿了自豪。
“有了景電工程,才有了水,才有了條山集團。”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謝。條山集團一位負責人告訴我,條山集團的歷史始于景電工程的興建。以前農場原址上一個沙丘連一個沙丘,周圍只有原火車站的幾間房屋,老半天碰不上一個人。后來,隨著景電工程灌區的日漸興盛,條山集團的發展也逐步壯大。目前,集團已擁有7萬多畝土地,1300多名職工,養活了1萬多人。
景電工程上水后,在灌區安置了甘肅、內蒙古兩省區景泰、古浪、阿拉善左旗等7縣(旗)農民40萬人,保證了灌區4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解決了100多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灌區新建10個鄉鎮、178所學校和123所醫院(所),數百個集散貿易市場,保障了灌區人民的就學、就醫、購物的需求。
另外,通過提水灌溉、防沙保土,灌區區域內已有林地面積11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14%,百萬畝灌區與三北防護林帶連成一片,有效地阻止了騰格里沙漠的南侵,保障了省城蘭州、新興工業城市白銀和歷史古城武威的安全。據工程上水前后的氣象資料對比,本區域年均降水量由185毫米增加到201.6毫米,相對濕度由46%增加到47%,平均風速由3.5米/秒降低到2.4米/秒,8級以上大風天數由29天減為16.7天,年蒸發量由3390毫米降低到2361毫米,區域小氣候得到明顯改善。
昔日荒涼的戈壁沙漠,現已成為百業興旺、群眾安居樂業的米糧川。
景電二期延伸向民勤調水工程是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絕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重要批示,于1995年開工建設,2000年建成,2001年3月開始向民勤調水。原設計流量6立方米/秒,設計年調水量6100萬立方米;概算投資3.0159億元;折算恢復灌溉面積15.2萬畝。自2001年向民勤調水以來,景電工程已累計完成調水量10.87億立方米。(王積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