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群眾辦實事】文武社區:網格化管理成效顯 千里之外續親情
3月22日上午,甸陽鎮文武社區來了一名行色匆匆的中年男子,他面容白凈,外地口音。經過了解,他名叫李頭根,是湖南省耒陽市人,不遠千里來到施甸尋親,今天是來社區尋求幫助的。
一到辦事大廳,李頭根就焦急地表達了尋親的訴求,社區工作人員通過詢問了解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來,在抗日戰爭時期,李頭根的外公來到了施甸參加抗戰,并和文武社區文武四組的一名女子李樹美組建了家庭。后來,兩人一起回了湖南老家并育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就是李頭根的母親,二女兒就是今天李頭根要找的人。
據李頭根講述,后來李頭根的外公外婆帶著二女兒回到了施甸生活,又生育了一兒一女,而李頭根的母親則留在了湖南,后因為種種原因雙方親人失去了聯系。李頭根母親年事已高,如今他只身前往施甸尋親,其實也是代母尋親,為了完成老人家多年的愿望,李頭根再三地向社區工作人員表達了尋親的急切愿望。
社區工作人員了解了詳細情況后,一邊讓人和李頭根聊天緩解他焦急的情緒,一邊根據李頭根提供的信息迅速在動態調整的戶口信息中仔細篩查。經過比對,符合條件的有8人,社區再結合日常網格化管理和走訪入戶掌握的人員情況,定位出了社區有一位居民龍麗華與李頭根說的情況十分吻合,很有可能是他今天要尋找的親人。
社區立即通過電話和龍麗華本人取得聯系,證實她的確曾有個名叫龍秀清的姐姐在湖南省后,便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李頭根。對于社區給出的答復,李頭根喜出望外,他原以為要等很久才會有親人的消息,連連表示感謝。為了讓親人盡快重聚,社區工作人員立刻行動,帶著李頭根來到了龍麗華家。
遠遠地就看見龍麗華在門口等候,進屋落座后龍麗華終于和姐姐龍秀清通了電話,這對失散64年的親姐妹終于取得了聯系,聽到了姐姐的聲音,73歲的龍麗華泣不成聲,等待多年的親情終于得以重續。龍麗華回憶著過去流下了眼淚,她說,那年9歲的她和父母坐著火車回到施甸,那年在火車上她暈車了,那年姐姐留在了湖南……
李頭根在旁邊聽著親人的講述也潸然淚下,這么多年他看到了母親對家人的思念,多年的分離終于迎來了重聚,那么久遠卻又那么突然、那么快。
此次尋親行動耗時短、行動迅速,李頭根早上9點30分來到了社區,10點10分正式見到了親人,整個過程只用了40分鐘。文武社區在最短的時間內回應了群眾的訴求、解決了群眾的難題,這得益于社區科學的網格化管理及社區日常扎實的群眾工作基礎。
近年來,文武社區在基層社會治理上采取了“網格化管理”模式,逐步實現了“事在格中辦”的工作格局。文武社區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管理為重點,以信息化為支撐,通過抓實“網格設置、人員配備、責任落實、實體運行“四個到位”工作模式,將轄區科學劃分成了10個網格。社區“兩委”班子成員沉下身子直接掛聯到10個網格,著力掌握民情、民意、民愿,快速化解矛盾糾紛,及時回應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困難,不斷提升基礎管理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解決城市管理橫向不到邊、縱向不到底、責任交叉的問題。
文圖:楊貴萍 羅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