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促進黨建科學化(信息化推動黨建)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徐海星
黔中大十字 龍緒波/攝
馬志權原來是縣復烤廠的黨員,復烤廠破產后就外出務工,與組織失聯。
后來,經甕水街道辦事處花竹社區工作人員多方查找,他又回到了\”家\”。現在馬志權在湖南一工地務工,不能到支部參與支部活動,但是他可以通過手機里的大數據黨建APP在線學習支部推送的學習內容,看到支部的信息,大數據平臺成了他和組織溝通的有效平臺。
馬志權所用的大數據黨建APP是甕安縣大數據黨建信息化管理平臺開發的一個手機APP,只要登錄黨建信息化管理平臺,包含入黨日期、組織關系、聯系電話、黨費金額等黨員個人信息都能實時查詢。
\”轄區人口多,黨員人數也多,以前黨員管理難度大。現在好了,有了大數據黨建信息化管理平臺,黨員管理變規范了。\”甕水街道辦黨工委組織委員方群說。
不僅如此,大數據信息化管理平臺在黨員發展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平臺會嚴格發展黨員工作程序,在每一個環節進行提醒,根據這些提示,工作人員會實時錄入發展黨員每一階段相應的材料,同時及時提請上級黨組織審核,黨員發展做到了嚴格
把關。
\”以前黨內活動有流于形式\’走過場\’的問題。\”甕水街道辦事處中心社區副主任李昌艷認為,\”平臺建成后,我們要結合當月重點工作,制定\’月主題\’活動方案,通過平臺提交上級黨組織審核,審核后開展活動情況要及時反饋,通過平臺上傳活動信息,\’三會一課\’、黨員學習、\’兩學一做\’,黨員活動變正常、規范了,大家越學越認真,效果越來越好。\”
甕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喻正斌表示,圍繞從嚴治黨的目標,甕安積極建設大數據黨建信息化平臺,就是為了推進基層黨建規范化,全面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切實解決組織生活不規范、工作時效性差等問題,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改進黨員教育管理,提高群眾工作水平。
2015年12月31日,甕安縣委、縣政府下發《甕安縣大數據黨建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由縣委組織部負責平臺建設。僅僅半年,甕安大數據黨建信息化管理平臺一期工程就已建成啟用,平臺涵蓋了全縣571個黨組織,涉及75個縣直部門和13個鄉鎮(街道)。
甕安縣委組織部通過組織業務培訓,全縣各部門、鄉鎮(街道)、村(社區)均明確了平臺管理員,各支部均有專人負責平臺運行。平臺正式運行后,各級黨組織不斷完善黨組織、黨員信息。截至目前,平臺共收錄發展黨員信息179條,組織關系轉接178條,\”兩學一做\”內容809條,\”三會一課\”開展信息1564條。
為了確保黨建信息化平臺作用的發揮,各級黨組織黨建工作開展情況還會通過平臺自動統計、自動評分,根據考核細則,甕安縣委組織部充分運用平臺進行黨建考核,實行一月一抽查、一月一評比、一月一考核、一季度一通報,評分結果作為各級黨組織評先選優的重要依據。
平臺在建設過程中,甕安還在逐步拓展平臺功能,讓黨建信息化平臺發揮更大作用。
目前,甕安大數據黨建信息化平臺專門設置了組織關系轉接程序,與貴州黨建云平臺實現了信息互聯互通,全省范圍內的黨員組織關系均可通過平臺進行轉接,改變了以往黨員需要轉幾個單位才能轉接組織關系的狀況,節省了辦事時間和成本。
此外,甕安大數據黨建信息化管理平臺還建設了精準扶貧系統,通過大數據精準扶貧系統,可全面查詢全縣的貧困村、脫貧項目實施點、駐村工作隊具體位置,目前,82個駐村工作組、397名駐村干部、幫扶責任人上傳幫扶記錄4697條。
實時了解脫貧攻堅工作進度,精準跟蹤幫扶措施落實情況,監督管理扶貧產業發展情況,實現了大數據與精準扶貧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平臺的建設使組織工作更加規范,扶貧工作更加高效快捷,黨員干部的管理更加科學有效,服務群眾落到了實處。黨建工作模式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由封閉向開放轉變,由單向向互動轉變。\”甕安縣委副書記曾薇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