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城中村”社會治理的廣州經驗(黨建引領城中村改造)
云山茶話 近年來,廣州積極探尋解碼“城中村”社會治理難題的密鑰,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逐步構建起黨建引領“城中村”社會治理的新格局,為“城中村”治理增效、發展提質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超大城市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鮮活經驗。 以固本強基為抓手,實施“黨建創新工程”,著力下好基層黨建引領“城中村”社會治理一盤棋。 一是緊抓黨的組織全覆蓋,全面推進區域黨組織架構完善和關系重構。在經濟社、“兩新”組織全覆蓋建立黨支部,推動轄內黨組織與村黨委共建管理,充分發揮地區“黨建聯盟”作用。二是全面完善黨組織領導體制和黨員干部管理監督制度。緊緊抓住“城中村”社區、村改制公司兩大基層社會治理末梢,全力推進黨組織書記兼任集體經濟組織法人代表、村黨委成員擔任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等舉措,實現“三個一肩挑”。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組建黨員突擊隊,發揮頭雁效益,強化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心骨”。三是積極推進“黨群陣地工程”,高標準推進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并整合公共服務站、黨員活動室、村民議事廳等資源廣泛開展各類活動,大力推動黨群共享,切實實現了黨組織在基層工作中唱主角。 以民生需求為指引,實施“環境整治工程”,全力提升“城中村”現代化、品質化水平。 一是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強力整治環境臟亂差問題。針對“城中村”道路、消防、通信等基礎設施和群眾活動空間缺乏等問題大力推進舊村改造。加大人、財、物投入,全面推進截污納管改造工程,圍繞黑臭水體打出“組合拳”,提升“城中村”水環境質量。全面鋪開垃圾分類工作,改進環衛作業模式和垃圾收運體系。推進閑置用地提質復耕環境整治工程,建設口袋公園和公共停車場,全力改善人居環境。二是大力改善“城中村”社會治安。市、區公安、城管、來穗等部門合力,全面摸排采集“人、屋、單位、設施、門禁視頻、消防、違建、違法”八項社會管理基礎信息,為綜合整治提供精準數據支撐。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推動“打傘破網”“打財斷血”,鏟除“利益鏈”。充分發揮云盾平臺、藍牙門禁等“信息化”手段的優勢,大力推動“綜治中心 網格化 信息化”建設,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 以提質增效為重點,實施“產業升級工程”,奮力推進“城中村”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打擊制假售假和“散亂污”清理整治,通過清違法建筑、清黑臭水體、清低效產業,完善公共空間和民生設施,倒逼空間升級、功能升級、治理升級。二是做大做強集體經濟,通過積極探索“村社 企業”的發展新路子,努力提升“城中村”的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充分立足區位、交通、生態、資源、市場等稟賦和優勢,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和產業規劃,積極有序推進城市更新,通過進一步挖掘村內閑置用地和閑置物業,拓展產業增值空間,開辟群眾增收渠道,為“城中村”治理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四是大力引進優質企業,優化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配套,引導培育特色商業經濟圈,放大集群效應,推動“城中村”產業錯位發展、互補發展、融合發展和長遠發展。 以價值塑造為內核,實施“文化凝練工程”,積極催生“城中村”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 一是大力開辟“城中村”公共空間,增進鄰里交流,共建發展愿景。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推進黨群服務中心以及村史館、文化長廊、公益驛站等陣地建設,為村民提供多樣化、差異化和個性化的活動場所。二是積極倡導文明鄉風建設,形塑現代村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完善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增強村民法治意識,培育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公共精神。三是深入挖掘“城中村”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打造“一村一特色”文化品牌。通過提煉獨特的文化符號和舉辦各種慶典活動,釋放文化活力,增進文化認同,極大激發了村民參與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 【作者系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廣州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廣州市黨建重點研究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