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網絡育人實踐探索(三全育人 網絡育人)
近年來,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緊緊圍繞新時代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積極踐行“三全育人”理念,通過注重頂層設計,健全完善網絡育人新體系;突出思想價值引領,優化網絡文化內容供給;維護網絡生態安全,筑牢清朗網絡空間等著力搭建學校網絡宣傳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準確把握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實際需求,加強“融媒體 思政”建設,扎實開展網絡育人。
一、實施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互聯網突破了課堂、高校、求知的傳統邊界,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從一定意義上說,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青年。”“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017年,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將網絡育人作為“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內容,對高校開展網絡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建好用好管好校園網絡媒體,發揮網絡育人作用,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是高校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自2014年起,積極探索“互聯網 思政”的全員、全程、全方位網絡育人,2018年起推進媒體融合,加強“融媒體 思政”建設,經過幾年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實效。
二、實施方法和過程
(一)圍繞一條主線,實現全員覆蓋。堅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領導小組,探索建立包括學院黨委、各黨總支、學生教育主管部門、教學科研思政宣傳主管部門、教學院系、管理服務職能部門、教職工等在內的“網絡育人”工作的職責體系,明確各自職責和不同作用。發揮各類在線教育平臺、網絡在線開放課程、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學院網站等作用,吸引教職工、學生、家長親友、校友、社會等多方關注。充分發揮新媒體學生團隊朋輩教育作用,搭建校友群、家長群、班級群等數量眾多溝通平臺,凝聚學校、家庭、社會、學生多方力量,構建“四位一體”育人機制。
(二)搭建兩個平臺,貫穿教育全程。搭建新媒體聯盟、“智慧樹”等在線教育平臺、“黨建智慧服務平臺”“思政教育工作平臺”等線上平臺和志愿服務、體質提升、文明修身等線下特色實踐活動兩大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互相融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網絡育人延伸至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從新生入校的開學季,到學生離校的畢業季,從春秋季學期,到冬夏季社會實踐學期,線上線下兩大平臺相輔相成,網絡育人貫徹始終。
(三)聚焦三個載體,實施路徑全方位。一是以“智慧校園”建設為載體,持續增加信息化軟硬件投入,建成智能校園平臺,部署以“師生員工”為中心,覆蓋教師、學生全生命周期、個性化的智能綜合服務系統。二是聚焦網絡內容供給載體,突出思想價值引領,與組織、教務、科研、學生、質量管理、人事、資產、后勤、圖書館等部門圍繞學校中心工作深度協同,實施品牌化建設,提供優秀品質的網絡內容和新媒體作品。三是以打造網絡思政新力量為載體,寬口徑加強網絡育人團隊人員建設,依托“新媒體聯盟”“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輔導員工作室”,借助學院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平臺及院內各二級微信公眾平臺融合發展,抓住關鍵力量,培養思政骨干隊伍,深入挖掘院內新媒體融合潛力,實現全方位路徑復合傳播,推動網絡育人全方位可持續發展。
三、工作舉措
(一)注重頂層設計,健全完善網絡育人新體系
1.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筑網絡思政新陣地。一是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領導小組,黨委會研究部署全院思想政治工作,把網絡育人工作擺到重要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二是成立新媒體聯盟,出臺《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新媒體聯盟章程》,進一步整合校內各級各類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資源,使校內20余家新媒體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三是構建網站、微信、微博、視頻、廣播等平臺融合發展工作體系,加強對校園二級單位各類媒體平臺的管理監督,堅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傳播特色,推動多種媒體融合發展全景式展現學校辦學特色和成就。四是不斷拓展與校外媒體機構橫向聯系,設立喜馬拉雅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廣播站。
2.創新服務模式,探索智慧教育生態。結合校園信息化建設,大力建設“智慧校園”,著力提升信息和數據共享度,實現教務、學工、財務、人事、后勤、圖書等與師生事務相關的核心網絡共融、共通、共享,建立融教育、管理、服務、發展一體的綜合平臺。開發校園信息平臺的服務、咨詢功能。如“今日校園APP”涵蓋課表查詢、空閑教室、移動迎新、成績查詢、學生活動、學生評教、公寓管理等多種內容,配合“智慧樹”“藍墨云班課”等網絡學習平臺移動版的使用,給學生提供了移動化學習與生活條件。“企業微信”也讓教職工移動辦公成為了常態。學院啟動的體質提升計劃與“樂跑”APP線上線下共同促進學生體質提升。與學院官微等新媒體矩陣也始終堅持服務特色,圍繞“迎新季”“畢業季”“資助工作”“社會實踐”等創作各類指南,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同時以微信平臺留言功能、禮品活動、有獎問答等為牽引,線上線下結合,提高用戶粘度,擴大服務覆蓋面。
(二)突出思想價值引領,優化網絡文化內容供給
1.聚焦理論武裝,強化理想信念教育。一是構建思政網絡學習課堂,為學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更多學習、實踐機會。利用智慧樹、泛雅等教學平臺,開展思政課、公選課在線互動學習,建成2門課程獲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思政課程獲批山東職業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和省級在線開放課程。二是開通“青職思政微課堂”微信公眾號和思政教育平臺,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主線,實現師生實時交流互動,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三是建成省級網絡文化工作室——“文明青職”網絡文化工作室,啟動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將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打造師生精神家園。
2.突出示范引領,打造品牌網絡產品。一是校園新媒體品牌化運營管理,重點策劃并打造了校園時政品牌——“聚焦青職”、思政品牌——“思政微課堂”、傳統文化類品牌——“青職24節氣”、經典閱讀類品牌——“閱聽青職”、生活類品牌——“吃在青職”和校園形象宣傳類品牌——“美在青職”等系列網絡文化品牌;二是網絡文化節品牌效應顯現,優質作品助力網絡空間建設。逐漸形成如“青職姑娘”“別讓校園貸‘貸’走你的青春”等一批主題鮮明、思想深刻、生動活潑的微視頻、動漫、攝影、網文、音頻、視頻等等優質網絡文化產品,引領校園風尚。
(三)維護網絡生態安全,筑牢清朗網絡空間
1.培育思政骨干隊伍,打造網絡思政新力量。注重師資隊伍引領,學生隊伍協同,以青年教師和學生骨干為主體,以“核心 骨干 基礎”的組織模式,建立由網絡宣傳員、網絡評論員、網絡輿情員、網絡志愿者構成的四級網絡文化引領隊伍,引導支持教學名師、優秀導師等參與網絡文化創建活動,打造一支既懂專業技術又善于運營網絡媒體的校園“網軍”,組建一批引導校園網絡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文明志愿者,分領域、分層次、分類型地開展網上思想價值引領和輿論導向工作,唱響網上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
2.聚焦責任落實,健全網絡監管制度。完善校園網絡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切實做好校內各網站、微博、微信、互動傳播平臺等媒體的登記、備案工作,落實校園網絡用戶實名登記制度、互聯網群組實名制,加強對所有校園媒體的規范管理。建立健全校園網絡輿情監測、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機制和部門聯動工作制度,實行校內部門信息共享,聯防聯控。
四、創新與成效
(一)校院兩級新媒體聯盟構筑了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網絡育人陣地。學校新媒體突出主題引領,重點突出在黨建思政、重大活動、校園文化等方面,打造“聚焦青職”“思政微課堂”等一系列網絡文化品牌;二級學院新媒體突出特色,重點在專業風采、學生活動、校院服務等方面加強宣傳思想教育。校院兩級新媒體通過網絡文化品牌打造、典型人物事跡引領等突出思想價值引領,優化網絡文化內容供給,立根樹魂,占領網絡思政“主陣地”。
(二)豐富了思政教育形式,增強了立德樹人的實效性。網絡育人平臺體系建設適應了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新形勢,符合“00后”大學生的特點,加強了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及時有效地解決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問題,有助于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豐富思政教育形式,增強立德樹人的實效性,對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力。個人捐資10萬元設置學生助學金的齊魯最美教師張薇、三年獲得10余個省級以上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獎項的韋順利……,一系列形象豐滿、頗具正能量的青職人物從學院官微平臺走向大眾視野;師生共唱表白祖國的快閃作品《我和我的祖國》一經發布,就刷屏了青職人的朋友圈,并登上了學習強國平臺。
(三)自上而下的校園輿論引導平臺,建立了晴朗的網絡環境和風清氣正的輿論陣地。在崇尚言論自由的網絡時代,大學生作為最直接的網絡傳播受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充分地享有了言論自由權。但大學生涉世未深,加之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往往忽略事態后果。通過建立校級官方輿論發布平臺,對于社會重大事件、學校相關決策在第一時間登載事件原委,闡明事態發展,積極引導師生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避免以訛傳訛,激化矛盾。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同頻共振,唱響宣傳輿論“最強音”。
(四)傳播主流價值,弘揚主旋律,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以服務師生為導向,突出思想價值引領,優化網絡內容供給,切實提升了網絡文化工作室的高度,圍繞“倡導文明修身,引領行為規范”的主題教育活動,形成了網絡調查研究、網絡信息服務、網絡產品研發和網絡技術服務、網絡輿情防控、網絡應用等內容,明確了主攻方向,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關鍵領域、關鍵環節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上取得了突破,實現了服務升級,初步構建了具有青職特色的全方位“網絡育人”工作模式。
(五)突出示范引領,網絡育人成效明顯。堅持“育人為本、高端規劃、高水平引領、共建共享、注重實效”的建設原則,近日,學院國家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實驗校《信息化支撐青島區域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模式探索》項目過程性實踐成果《“三化”聯動,打造區域職業教育資源網絡學習空間》獲評山東省教育廳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應用優秀案例,“2016中國教育信息化應用示范獎”,2017年山東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單位,國家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示范校建設單位。2門課程獲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思政課程獲批山東職業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和省級在線開放課程。近年來,學院新媒體團隊榮獲中國職業院校新媒體“五十強之優秀院校” “山東高校最具影響力官方微信”“山東教育政務新媒體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山東最佳社會聲譽高校”“山東最具影響力高校政務新媒體”等榮譽,多次入圍中青報評選的全國職業院校微信公眾號綜合影響力、單周文章閱讀量top100前十名。創作快閃《我和我的祖國》一經發布,就刷屏了青職人的朋友圈,并登上了學習強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