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黨建引領“三三”模式 構建共治共建共享社會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冷水灘區委黨校2019年第一期科干班課題組
近年來,冷水灘區圍繞城市基層黨組織“抓黨建、抓服務、抓治理”三大關鍵環節,探索城市基層黨建“三三模式”,推動城市基層黨建提質增效,以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科學化。
一、夯實“三個基本”,織密城市基層黨建組織網絡
1.精準定位城市基層黨組織基本功能。近年來,冷水灘區按照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總體要求,建立起“區委指導、街道統籌、社區組織、小區負責、樓棟包干”五級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體系,逐級明確黨建工作職責任務。
2.科學設置城市基層黨組織基本架構。一是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調整優化街道內設機構和職能,明確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為街道主責主業,統一在城區各街道設立黨建工作站,配齊配強工作人員,下好城市基層黨建“先手棋”。二是強化社區黨組織紐帶作用。將社區黨工委作為區委的派出機構,委托街道黨工委全權管理。設立“一委一會三站一辦”,形成了“一個核心、多個堡壘”的組織新格局。三是優化社區公共服務配置。為推動管理和服務力量向社區傾斜、向基層傾斜,冷水灘區將中心城區9個街道辦事處、720余名富余工作人員全部下派到社區,進一步充實服務力量。通過規范權力清單、風險清單、防控清單、責任清單和工作流程,推動公安、人社、民政、計生等相關部門將161項審批、代辦權限的公共服務事項下放到社區,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3.全面落實城市黨建工作基本保障。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保障下傾,切實加強基層基礎保障,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幫助街道社區解除后顧之憂。一是強化工作保障。每個社區設黨工委委員7至9名,其中書記1名,由街道黨工委委員或辦事處副主任擔任,其他委員由“一會三站一辦”和駐區單位負責人擔任。二是落實經費保障。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及時足額下撥社區運轉經費、黨建工作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等資金。三是抓好陣地保障。近年來,全區陸續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有計劃、分步驟地對城市社區辦公用房進行提質改造,開展“五統一”規范化建設,建好了通化街、凌云、翠竹園、獅子口等8個城市黨建示范點。
二、突出“三化驅動”,構建城市大黨建工作格局
1.區域化黨建橫向互動。突破“單位黨建”局限,以“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區兼職委員制”的形式,推進轄區單位黨組織與街道、社區黨組織共駐共建,228個市、區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106名機關黨員兼任街道、社區兼職委員。大力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建立志愿者隊伍,廣泛開展組團式服務工作,發揮黨員的核心和骨干作用,構建了以街道黨工委為主體、社區黨工委為基礎、網格黨支部為平臺、轄區內單位和全體黨員共同參與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新格局。
2.網格化黨建縱向貫通。全面推行“1 N”網格管理模式,自2014年起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區網格化試點,將城區劃為20個社區304個網格,以網格為單位建立黨支部,形成“社區黨工委—網格黨支部—樓棟或小區黨小組”為基本框架的網格化管理體系。
3.智慧化黨建上下聯動。整合各級黨建信息平臺與政務信息平臺、城市管理服務平臺等,實現多網合一、互聯互通,促進黨建工作與社會管理服務深度融合。一是依托網格化服務管理,統一建設集“云計算中心、數據中心、綜合應用平臺”于一體的綜合信息系統,促成社區網格化管理真正成為主動、定量、系統的管理。二是整合紅星網、遠程教育平臺、“智慧紅云”平臺等網絡陣地,通過內外網互助,使黨建工作與社區工作相呼應、相銜接、相促進,提高社區黨建工作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區已投入128萬元完成了智慧黨建軟件平臺和指揮中心建設,4月初正式開通系統,城市黨建正式邁入“智慧”時代。
三、推進“三元治理”,完善城市多元化治理體系
1.黨建聯席會議全面統領社會治理。建立起以街道黨建聯席會為引領、社區黨建共建聯合會為主體、黨群服務中心為補充的區域化黨建工作平臺,統領街道社區內互不隸屬、層次不同、領域多樣的駐地單位黨組織,有效帶動駐地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參與區域黨建、基層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等事務。為搭建好社會治理服務平臺,區里根據居民群眾的需要在華源府第、帝王廣場、恒森電力花園等小區建成了永州市第一批功能齊備的小區黨群服務中心,合理設置了閱覽室、身心陶冶室、四點半學校、健康咨詢室、鄰里互助站、國學引導室、文體室等功能室,小區黨支部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平臺,組織轄區內的黨員發揮自身能力、特長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參與小區建設和管理。
2.駐區單位協同參與社會治理。推動資源共享。街道社區和駐區單位對黨建、教育、文化、體育等場所陣地、活動設施,相互開放,統籌使用。推動黨員共管。落實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制度,建立黨員在社區服務清單和負面清單,明確要求每名黨員要認領1個以上公益性服務崗位,每月進社區至少參加1次以上夜間巡邏、扶貧解困、衛生清掃等活動。推動服務共聯。駐區單位黨組織與街道社區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互相提供服務清單和需求清單,在職黨員每月至少用1天時間進社區開展服務。推動文明共創。社區和駐區單位結對共建形成合力,共同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每周至少組織1次以上文明勸導活動,不斷提升城市文明指數。
3.群團和社會組織精準服務社會治理。近年來,全區共孵化培育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社會工作類社會組織120余家,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留守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特困家庭幫扶等30余項專業服務。今年,區社會組織孵化培育中心開發了“時間銀行”公益項目,鼓勵志愿者將富余時間存入“時間銀行”,積極為居民服務,當志愿者自己需要服務,便可以從賬戶中提取時間,優先免費享受服務。目前已有383名志愿者加入到“時間銀行”,組建了11支社區志愿服務團隊,累計服務超過8000余次。此外,還組織區直單位黨支部與社會組織黨支部一對一結對共建,積極開展聯建互幫互助活動,引導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發揮自身作用。
(課題組成員 蔣后教 李劍 王瀟瀟 彭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