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探索城市基層黨建“1441”工作機制(城市基層黨建1+4)
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認真落實中央、省委關于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部署,聚焦做強街道、做優社區、做實系統、做活治理,持續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圍繞嚴密一個體系、健全四項機制、抓實四紅項目、擦亮一個品牌,建立城市基層黨建“1441”工作機制,不斷豐富城市基層黨建“濟寧路徑”實踐,構建起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嚴密一個體系,健全
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組織體系
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濟寧市聚焦賦權增能減負,研究制定賦予街道“5項權力”的“1 5”制度體系,推動街道黨工委把工作重心轉到加強黨的建設、推動經濟發展、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上來;按照“權責一致、協同高效、便民利民”原則,進一步優化街道管理體制、健全組織體系,對黨建、綜合執法、為民服務、“和為貴”社會治理等機構,結合實際以單獨設置或增加工作力量等方式予以保留,將原來相對分散的辦、站、所、中心等機構綜合設置,實行扁平化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務”和“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全市鎮街在編人員較改革前增加582人,突破行政事業身份限制的工作機構負責人達到389人,真正把編制資源轉化為了干部資源、執政資源;深化規范“屬地管理”,完善“屬地管理”事項責任清單,針對42項街呼區不應、部門推諉扯皮問題,進一步明晰縣鄉職責和縣直部門間職責,強化街道對派駐執法人員的統一指揮,實現“區屬、街管、街用”;加大“下考上”的權重,街道對派駐機構履行屬地職責考核占派駐機構考核權重的60%,任免派駐機構負責人需書面征求街道意見,充分調動起街道和派駐機構工作積極性。
高質量抓好社區“兩委”換屆。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選優配強社區“兩委”班子特別是帶頭人;提前開展分析研判,嚴格把握人選資格條件,推動“兩委”班子年齡、學歷結構“一降一升”。目前,全市346個需換屆的社區全面完成換屆,社區“兩委”成員平均年齡比換屆前下降4.84歲;社區“兩委”成員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提高12.92%。
全面推動居民小區黨支部建設。總結疫情防控經驗,深化網格化黨建工作,圍繞把網織密、把格做實,研究制定《關于加強城市居民小區黨支部建設引領小區治理的實施意見》,在全市鋪開居民小區黨支部建設工作,向居民小區延伸黨組織觸角,構建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居民小區黨支部(網格黨支部)”的組織架構,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
大力推薦選拔樓棟長。積極探索居民樓宇黨建“微治理”模式,全面推行“樓長制”,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推選公道正派、責任心強、思想覺悟高、群眾威望高、熱心社區事務的居民群眾,動員他們積極參與樓棟治理、服務樓棟居民,協助街道社區、小區黨支部開展工作,實現“大家的事大家管”;加強對樓長的關懷激勵,每年對表現突出的樓長進行表彰,定期走訪慰問,開展事跡宣傳,以各種形式關懷激勵樓長隊伍。
濟寧市任城區觀音閣街道黨群服務站。
健全四項機制,確保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有效運行
健全一網統籌、有呼必應的服務供給機制。濟寧市全面推行黨建引領網格精細化治理,市級依托網格化管理服務平臺,推行“網格呼叫、分級響應、部門報到” ,推動“街呼區應”向社區、網格延伸。濟寧市制定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推進社會治理的“1 20”制度,厘清街道與區級職能部門事權邊界,列出網格清單,涵蓋黨群服務、社會事務、矛盾糾紛等8大類131小項,明確“呼叫什么”“誰來響應”,實現有據呼叫、精準呼叫;健全呼叫閉環管理鏈條,建立事項辦理一日受理、兩日辦結、三日反饋的“123”工作制度,需要區直部門響應解決的,由街道上傳呼叫平臺,平臺直接派發至區直部門,明確由黨委、政府督查機構負責受理、派發、督辦街道上報的事項;強化考核問責,制定呼叫響應考核辦法,對 “遲響應”“不響應”等行為進行全區通報批評,年終考核時扣分;街道將區直部門響應事項辦理情況,納入對區直部門年度績效考核評價,調動部門響應的積極性,切實做到了瑣事不出網格、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規范順暢、全程公開的民主協商機制。立足“孔孟之鄉”深厚文化根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儒家“和為貴”“善為本”文化內涵,提出“和為貴”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全面推廣“居民說事”“拉呱說事”、平安周例會等,小區黨支部、社區黨委、街道黨工委、聯建部門等同向發力,搭建居民直接參與、部門單位與群眾面對面溝通、共同解決社區事務的平臺。
健全統籌各方、共同參與的共建機制。城市基層黨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共駐共建、共治共享。濟寧市推行共商共建機制,在社區全面成立聯合黨委,推行兼職委員制度,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簽訂共建協議,開展多種服務;推行群團帶動機制,成立街道青工委、“兩新”組織婦委會,整合“職工之家”“青年中心”“婦女之家”等陣地資源,開展創業援助、權益維護等特色服務,凸顯群團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優勢;推行社會力量參與機制,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共引進“幸福9號”等全國知名連鎖組織11家,孵化“愛上門”等本土草根型組織800余個,涵蓋助殘、養老、心理輔助等領域,滿足了社區居民多樣化需求;深化實施民意“5”來聽行動,從市縣兩級選派2.5萬余名黨員干部,組建6148個“民情書記”團隊,定期下沉基層,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強黨建、促發展;完善常態化入戶走訪、問題分級處理、民情分析研判機制,構建民意訴求收集、分辦、督辦、回訪全閉環工作機制,及時解決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
健全渠道多元、資源集約的保障支撐機制。強化經費保障,近4年市財政列支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專項資金2.2億元,保障社區工作者待遇、為民服務群眾經費和社區黨組織運轉經費;組織社會組織廣泛開展公益創投,募集各方面資金近1000萬元,全部用于服務群眾;結合社區“兩委”換屆,配齊配強社區專職工作者,全面建立社區工作者3崗18級薪酬體系,及時跟進督導,確保社區工作者待遇落實及時到位;按照“15分鐘服務圈”要求,大力度推進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目前,全市城市街道社區全部建成黨群服務中心。
抓實“四紅”項目,提升
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水平
建設“紅帆驛站”。濟寧市完善黨群服務中心體系,在居民小區、網格、商圈、市場等建設“紅帆驛站”,優化服務設施,細化服務標準,把陣地延伸到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打造365天不打烊、群眾家門口的 “服務站”。疫情防控期間,“紅帆驛站”作為前沿陣地,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市1778個“紅帆驛站”共開展便民服務6萬余次,受益群眾15萬余人次,讓社區群眾切身感受黨組織的溫暖。
打造“紅色物業”。落實“齊魯紅色物業”三年行動計劃,制定“儒風濟寧 紅色物業”實施意見,推動物業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多方聯動機制;將“物業服務”納入市政府2021年為民服務十件實事之一,開展物業服務集中整治,評選一批星級物業服務項目,用高質量物業服務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目前,已推動513家物業企業建立黨組織,全市物業服務企業黨組織覆蓋率已達88.1%。
開展“紅心公益”。加大黨員志愿服務團隊培育力度,組建由社區工作人員、大學生、專職社工等組成的志愿服務團隊,開展關愛老幼、義務勞動、愛心扶貧等服務活動,355個社區全部組建志愿服務隊,涌現了“愛心大媽”王福銀等300余名五星級志愿者;高標準建設2000平方米的市級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成立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積極引進培育扶持社會公益類、生活服務類等社會組織,為居民提供精準化、多元化服務。
推行“紅色代辦”。在街道社區黨組織主導下,依托居民小區黨支部、紅帆驛站等,由網格員、民情書記等實施幫辦代辦服務,以專業代辦、黨員協力、志愿幫辦為形式,開展“黨員陪跑、紅色代辦”活動,真正把服務做到群眾的心坎上,增強了群眾對黨的向心力。
擦亮一個品牌,實現
“黨員在身邊、服務零距離”
濟寧市通過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建強街道社區黨組織,加強社會工作者、網格員隊伍建設,推動各類資源力量下沉到基層治理的最前沿,用到服務群眾的關鍵處,不斷增強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能力,以有力度的黨建匯聚城市基層治理合力。
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便民導向,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手段、健全服務網絡,通過深化網格化黨建、建設小區黨支部,持續抓好“紅帆驛站”“紅色物業”“紅心公益”“紅色代辦”等工作,將黨建工作融入萬家燈火,以有溫度的黨建提升服務群眾能力水平。
當下的濟寧正處在改革攻堅、爭先進位的關鍵時期,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需要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在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實踐中,創意無限的社區黨委、充滿干勁的小區黨支部、沖在一線的小區黨員——一股股紅色力量涌動在一個個小區,最大限度地凝聚起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激發出城市基層治理的強勁動力,讓古老的“孔孟之鄉”煥發出高質量發展的蓬勃生機!
■策劃:杜英姿 郭文治 孟 航 鄭新鈺 李彤彤 李靜雯
■來源:中國城市報“城市黨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