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區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釋放生產力、提升項目管理水平(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方案)
盛夏時節,潮南大地處處激蕩著奮進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生產線上,黨員干部沖鋒在前,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讓生產力充分釋放,讓管理水平水漲船高。
黨建工作抓實了就是生產力。基層組織是黨的神經末梢,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力量之源。開展產業“強筋壯骨”行動,組建3個產業園區黨組織;創新組建10個“跨村大黨委”,推動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開展村企聯建“先鋒工場”試點建設,搭建村企合作平臺……
今年來,潮南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把黨建工作鏈條延伸到每一個領域,推動各領域黨支部列出高質量發展行動清單,引導黨員主動認領攻堅任務,服務和保障潮南高質量發展大局。黨建與業務的深度融合,讓生產力充分釋放,項目管理水平水漲船高。
建設中的潮南區兩英鎮風華工業片區,未來將打造成新興產業孵化成型大平臺。張偉煒 攝
■ 下好黨建“一顆子” 激活發展“一盤棋”
“我們的葡萄剛到采摘期,臺風要來可怎么辦?”幾天前,得知超強臺風“杜蘇芮”可能給汕頭帶來嚴重的風雨影響,潮南區隴田鎮東華村的果農們滿臉愁容。
得知果農的困境,隴田鎮黨委啟動黨員應急動員發揮作用機制,組織鎮村干部、黨員志愿者等組成“搶收小分隊”下沉到東華村,幫助農戶采摘、整理、搬運、包裝2萬斤成熟葡萄,大大緩解了農戶們的“燃眉之急”。
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堪當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急群眾之所急,隴田鎮的黨員干部只是潮南區干部隊伍的縮影。圍繞“一季度一主題,一支部一特色”,潮南深入開展“高質量發展、支部在行動”實踐活動。
潮南區持續深化農村黨組織“三查三改三健全一理清”行動,推動廣大黨員帶頭轉變思想、方法和作風。
潮南區委組織部以紅場、雷嶺大南山革命遺址(跡)為主體,串聯潮南區豐富的紅色資源,深挖本土紅色革命故事,打造“紅色研學”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工程,常態化組織開展體驗式、沉浸式現場黨性教學。
潮南區委宣傳部組建93人“百姓宣講團”、區委老干部局開展“銀發紅課傳萬家”活動、11個鎮(街道)黨(工)委和10個區直黨(工)委常態化舉辦“青年干部育苗固基”讀書學習活動……在潮南區委的示范帶動和大力推動下,全區各級黨組織迅速掀起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學思想、當先鋒、開新局”熱潮。各式各樣的思想教育活動讓全區廣大黨員的思想作風、個人形象愈發端正,潮南高質量發展有了牢固的思想根基。
“三查三改三健全一理清”示范引領行動的最終落腳點,在于謀準“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等發展思路,推動鄉村振興取得實效。
潮南區積極探索區域化黨建模式,根據區域發展需要,圍繞有利于輻射帶動、資源整合的要求,以街道“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為平臺,創新組建10個“跨村大黨委”,整合聯建各類組織,推動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
各地各單位圍繞發展實際、立足自身職能,下好“黨建 ”融合發展“一盤棋”,切實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黨建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
比如在鄉村振興主戰場上,隴田鎮創新推行跨村組建“大黨委”、跨村聯營“辦企業”的發展模式,在紅色資源富集地紅場鎮創新組建“紅色家園”大黨委,有效解決以前單個村(社區)無法攻克的鄉村連片規劃、產業集約發展等難題。
■ 當好企業“店小二” 做好群眾“貼心人”
盛夏時節,走進汕頭市潮南區紡織印染園區,到處都是一派忙碌的生產景象。園區內各家印染企業開足馬力擴充產能。
練江從“污染典型”蝶變為“治污典范”,讓印染企業搬家入園是關鍵一招。而紡織服裝又是汕頭市“三新兩特一大”中的特色產業,服務好潮南區印染中心園區內106家企業、約1萬名企業員工,實質上就是緊扣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服務汕頭走實走好“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
高質量發展推進到哪里,黨的組織就覆蓋到哪里,黨的工作就跟進到哪里。
聚焦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潮南區開展產業“強筋壯骨”行動,緊扣全區產業集群培育,梳理完善“一個窗口、一支隊伍、一張清單、一套流程”“四個一”項目服務工作機制,組建3個產業園區黨組織,在紡織服裝、精細化工、口腔用品、精品文具等產業鏈上建立131個黨支部,助力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帶動四大支柱產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近800億元。
此前,印染園區黨委在了解到園區內一家企業存在“融資難”訴求時,就第一時間聯合中信環境(汕頭)有限公司,幫助企業申請網絡供應鏈e銷通產品,為企業提供定向貸款用于繳納水汽費用,切實做到助企紓困、暖企安商。印染園區黨委還積極組建以黨員為骨干的志愿服務隊,常態化活躍于園區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主動發現汕頭市潮南區盛匯染織有限公司因管道接入問題導致供水水壓存在不足的情況,積極幫助企業改進管道接入方案,迅速解決水壓偏低的問題。
“我們將繼續當好‘店小二’角色。為企業建設投產提供全方位服務。”潮南區印染園區黨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金融貸款、技術改造、區直部門一站式服務,以及開展企業人才培訓、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等一系列強有力措施,促進企業加快建設運營步伐。
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潮南持續化推動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開展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星級評定,選樹一批有特色、聚人氣的黨群服務陣地,建立“服務型”黨組織。
在商圈、住宅小區、文體廣場、風景區等人群密集場所延伸建設一批黨群服務站,打造15個流動黨員服務站,拓展服務功能,為232個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配備“愛心藥箱”,組建一批新就業群體黨員志愿服務隊,千方百計為群眾提供暖心服務。
“這個愛心藥箱,方便了有需要的人。”“我們隨時都可以到黨群服務中心拿到藥,這真的很暖心。”……日前,一場簡短的“愛心藥箱”交接儀式在汕頭市潮南區峽山街道拱橋村舉行,看到全新定制的精美藥箱,村民們點贊連連。
小藥箱關乎大民生,“愛心藥箱”是潮南區深化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建設、凝聚社會愛心力量服務群眾的一項具體舉措。
點滴之處見真功,細微之中見真情。設置“愛心藥箱”,是為了群眾遇到突發疾病、意外傷害等緊急情況時,能有效及時獲得藥品救助,也是潮南區進一步提升全區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實體化功能化水平,完善黨群服務中心便民設施的生動實踐。
■ 村企聯建“先鋒工場” 盤活閑置撂荒地
夏日炎炎,走進位于潮南區井都鎮的潮南區甘薯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共享農場”,眼前一畦畦整齊劃一的甘薯長勢良好、生機盎然,劃分有面積大小不同的甘薯園,配套建設有水肥一體化設施、監控設備及帳篷、桌椅等。
團汕頭市委組織青年走進“共享農場”。受訪者供圖
“‘共享農場’項目是工作隊推進‘百千萬工程’的創新實踐,將進一步發展壯大詩家村集體經濟,推動甘薯產業園提檔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詩家村黨總支部書記楊澤華介紹,項目占地面積15畝,區分農場定制、休閑養生、文化教育三種類型,打造45塊A、B、C三種大小的“共享農場”,消費者通過認種共享模式,體驗現代農業和鄉村樂趣,品嘗當地的土特產,既提高土地生產效益,又能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近日,一場“青春向黨、放歌夢想”田園音樂節就在“共享農場”火熱上演。此次讓藝術文化走進鄉村,用歌聲唱響田間地頭,激勵青年人才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發光發熱,是深圳駐井都鎮幫扶工作隊和團汕頭市委、團井都鎮委為助力“百千萬工程”的一次全新嘗試。
產業是致富之源,脫貧之基,發展之本,只有產業振興,才能增強鄉村吸引力,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向鄉村聚集。開展村企聯建“先鋒工場”試點建設工作,搭建村企合作平臺,是潮南堅持走村集體經濟多元融合發展模式,抓實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又一次新探索。
地處大南山北麓、潮南區中部的禾皋村,是潮南區“兩英麻葉”的主產地。禾皋麻葉廣受消費者的青睞,不僅暢銷粵東各地,也是北京、上海、天津、武漢、珠三角等城市的酒樓、潮菜館、大排檔的席上佳肴,也是本地農戶的主要農業經濟收入。
今年75歲的陳錫溪是禾皋村麻葉的種植“老手”。據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村里每天早上幾萬斤麻葉上市的場面尤其壯觀。“老人干不動,年輕人不愿意干,禾皋村甜麻葉產鏈已出現短層,加上外鎮專人收購時壓價,導致種植麻葉的人越來越少。”陳錫溪如是表示。
標準化加工廠建設是禾皋麻葉走向集約化、市場化、產業化的重要一環。在兩英鎮鄉村振興專班的帶領下,深圳駐兩英鎮幫扶工作隊立即與禾皋村“兩委”干部進行全面商討,并且謀劃兩英鎮禾皋村麻葉種植加工基地項目。
從高空俯瞰兩英鎮禾皋村麻葉種植加工基地,一大片翠綠充滿生機,就像一塊無暇的翡翠。幾百米外,禾皋村麻葉標準化加工廠正在裝修。工廠雖小,“五臟”俱全,配備速凍庫、實驗室、生產線、無塵內包車間等。
“這是潮汕地區首臺麻葉一體化加工設備。”禾皋村黨委書記陳鎮江指著一臺設備介紹說,這是一條集清洗、漂燙、冷卻、脫水等功能為一體的麻葉加工生產線,是該村黨組織和駐鎮幫扶工作隊遠赴山東定制而來。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禾皋麻葉必將重現往日的繁榮。”陳錫溪充滿信心地說。
■ 相關
聚力“營商”
真誠“贏商”
“力爭2023年完成重點項目投資128億元,推動潮南整體面貌大幅提升”“推行全流程代辦機制,讓企業‘一次都不用跑’,讓服務‘永遠不打烊’”……距離潮南區優化營商環境助推高質量發展大會的召開已經過去快半年,當時大會上提出的這些目標和舉措,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潮南區是制造業大區,紡織服裝、精細化工、口腔用品和精品文具4個主導產業各具特色、集優成勢,2022年全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23億元,是汕頭首個破千億的區縣,占全市總量的30%。13項主要經濟指標全市排名中,潮南有2項第一、5項第二、4項第三。
今年伊始,潮南區就拿出了一系列優惠措施。達到上規上限標準的企業,都可以享受最優惠的稅收政策和獎補措施,包括增值稅留抵退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困難性減免稅、研發費加計扣除、企業申請延期繳納稅款、社保費緩繳等方面“優享快辦”,同時加快“無證明城市”建設,持續簡化優化辦事流程,推行全流程代辦機制,讓企業“一次都不用跑”,讓服務“永遠不打烊”等。
優化營商環境,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隊伍。潮南區堅持黨建引領,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通過夯實思想理論根基,筑牢干部服務發展意識,強化一線培養鍛煉,鍛造追趕發展的干將、闖將,提高辦事服務效率,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全力打造助企發展良好營商環境。
強化干部監督執紀,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尤為關鍵。以仙城鎮為例,經常出入該鎮政府一樓辦事大廳、政府大門的企業和群眾就能看到,這兩處都設有一塊舉報公示牌,上面寫著該鎮紀委舉報電話。“設立公示牌,方便群眾和企業對仙城鎮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映。”仙城鎮黨委書記李煜堅介紹,仙城緊盯涉企服務、涉企執法、惠企政策落實、辦事窗口工作質量和效率等方面的微腐敗,針對營商環境突出問題開展“跟蹤式、精準式、點穴式”把脈,切實改變頑疾,為企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從“大招商”到“招大商”,再到“招大商”的基礎上“招好商”,是當前各地招商引資的一個明顯轉向。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力保障招商引資項目引得來、留得住,潮南區強化政企聯動,提升服務效能,用“一站式代辦”服務,變“企業跑”為“政府跑”。
辦實事,強擔當,黨員在前優服務。據潮南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鄭樹源介紹,“一站式代辦”是在區便民服務中心開設招商引資項目全程代辦專窗,從企業設立、項目立項、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環節所涉及的審批事項提供“全程式、跟蹤式、管家式”代辦服務。招商引資項目全程代辦專窗充當的角色更多是審批部門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指導并協助項目單位準備各類報批材料,跟進審批進度,收集代辦項目審批服務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協調相關部門研究解決,力促項目早落地早投產。
■ 一線案例
潮南區兩英鎮:
凝聚一線力量
推動征地清表
近年來,隨著汕頭城鎮化不斷推進,一些低門檻、低成本的工業用地已由“產業溫床”淪為“低效用地”,“工改工”勢在必行。汕頭根據自身發展模式和轉型訴求,在“工改工”的規劃統籌、治理協同、實施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相應探索。
2021年以來,潮南區堅持把節約集約用地作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著力通過“改舊立新”實施“工改工”,騰挪新發展空間,實施“騰籠換鳥”,激發“工業重鎮”發展新活力,推動全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談及潮南“工改工”,兩英鎮頗為亮眼。近年來,兩英鎮堅持制造業當家,壯大發展紡織服裝的傳統優勢產業,差異化、特色化建設龍嶺、風華、高美三大工業片區,分別將其打造為“工改工”傳統產業轉型示范區、新興產業孵化成型大平臺和“工貿一體”紡織服裝新業態集聚地。目前三大片區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破解閑散土地多、企業用地難、工業發展慢等“老大難”問題,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以高美工業片區為例,今年5月6日起,兩英鎮通過采取“加強組織領導、召開研判會議、制定工作方案、進村入戶宣教、盯控重點人員、加快補償進度”等多種措施,穩步推進清表遷墳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該片區近期將走完土地“招”“拍”“掛”流程,繼而實現交地。
“我們始終以黨建為引領,堅持把黨員凝聚在一線、把作用發揮在一線、把形象展現在一線,勠力同心,重點攻堅,規范推進征地清表遷墳工作。”兩英鎮副鎮長楊政銀介紹,今年5月初,鎮委、鎮政府成立了由鎮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工作專班,下設4個入戶宣傳工作組,由鎮副科級干部帶隊,抽調鎮、村干部骨干力量持續開展進村入戶宣傳工作。每個工作組成員主動放棄雙休日休息,連續對高美村埔尾經聯社798戶村民開展3輪全覆蓋式入戶宣傳,宣傳政府強勢推進高美工業片區內征地的目的、意圖和清表、遷墳的決心,并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了解村民的民生訴求。
村民的意見不統一,怎么辦?楊政銀告訴記者,針對部分村民反映強烈的幾個問題,如國有征地補償工作不細致、被征地村民補償不知情、要求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等,工作組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開展進村入戶宣傳教育,并發放《關于埔尾村征地補償款分配有關情況說明》《關于高美村埔尾經聯社征地補償款收付公開》,將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
在鎮、村干部以及派出所民警合力推進下,高美村埔尾經聯社國有征地出現喜人變化:部分村民從不理解、觀望,到理解和支持,態度實現180度大轉變。不難看出,黨員干部的主動服務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成為推動征地清表遷墳工作的重要保障。
南方 記者 鄭淼鑫 張偉煒
通訊員 林金宇
點擊圖片,一鍵報料↓↓↓
【作者】 鄭淼鑫;張偉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