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黨建引領社會組織“三融三共”(黨建三融入)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近年來,莆田市通過黨建引領,創新打造社會組織“三融三共”模式,引導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優勢,主動融入社區“黨組織建設、民生服務、社會治理”,解決“政府忙不過來、市場不愿做”的社會問題和居民需求。
一個陣地 聚力賦能促成效
當下,各類社會組織迅速發展,涵蓋醫療、教育各個領域。截至今年1月底,莆田市社會組織登記總數達1393家。
“由于社會組織人員分布散、流動大的特點,導致黨員集中教育管理、黨組織活動開展難。隨之而來的是部分社會組織活力不足、黨建水平不高等問題。”莆田市民政局副局長周慶平說。
如何保障社會組織的活力與向心力,彌補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短板?
莆田市創新打造“綜合黨委出題、平臺接題、社會組織學題”的綜合黨委網絡學習平臺,創新社會組織“數字化黨建”學習模式,社會組織黨員可以“掌上”學習黨課、交流學習心得、分享黨建成果,有效解決社會組織黨員“工學矛盾”。
“我們協會有4名黨員,黨員關系都在原單位或鎮街、村居,除了線上,線下怎樣更好組織大家參加黨組織學習和主題黨日活動?”莆田市青年藝術工作者聯合會負責人章夢詩拋出新問題。
帶著這個問題,莆田市民政局對接該社會組織所轄社區黨委,引導社會組織黨員主動到所在社區報到,參加社區黨組織集體學習、主題黨日活動、黨課等。此外,莆田市民政局還引導社會組織黨員以自身優勢、特色服務等方式融入到社區服務中,實現以社會組織所長服務居民所需。
截至目前,莆田市已在社會組織綜合黨委網絡學習平臺推送課程20期、黨建信息135條,共有700余家社會組織主動參加所在社區黨組織集體學習,各社會組織黨員累計學習時長超5000小時。
“以黨建促共建,有效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將黨建工作融入社會組織運行、發展全過程,進一步凝聚社會組織服務力量,為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奠定良好基礎。”周慶平表示。
三張清單 民生服務更精準
為產婦制作營養美食,給嬰兒專業細致照護……這是何婷婷的日常工作。今年45歲的她是莆田市鳳凰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的一名金牌月嫂。
幾年前,因家庭變故、事業失敗,何婷婷一下陷入人生“至暗時刻”,自己該做什么、能做什么?她很迷茫。機緣巧合下,何婷婷試著參加了一場由莆田市家庭服務行業協會組織的家政技能培訓,沒想到她在實操階段很快上手,毅然決定入行,并將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如今的她,月收入已穩定在萬元以上。
何婷婷的蛻變,是社會組織履行社會責任、通過資源鏈接融入民生服務的一個縮影。
“社會組織在動員社會力量、整合各方資源、提供專業服務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周慶平告訴筆者,針對新時代社區居民需求多元化的現狀,莆田市開展社區需求和社會組織資源雙向摸底,推行“需求——資源——服務”三張“清單”工作法,將社會組織服務資源與社區居民需求精準匹配。
需求清單,通過走訪社區居民形成;資源清單,由對應的社會組織將能提供的服務進行收集公布;服務清單,根據前兩張清單形成具體服務項目,并根據居民需求變化不斷更新。
群眾“點單”,社會組織“定向接單”。群眾最憂最盼的問題,就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突破口和著力點。2023年,莆田市民政部門已在全市30多個社區(村)進行集中簽約活動,推動社會組織與社區簽訂共建清單600余份,開展活動50余場,惠及群眾1.2萬人次。
莆田陽光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舉辦共享菜園體驗活動。黃麗麗 攝
多元共治 社區管理更精細
鄰里糾紛、占道經營、路面破損、家有難事,該找誰?除了尋求職能部門、鄉鎮街道,在荔城區西天尾鎮東星社區,上萬住戶有了更多選擇:找社會組織。
“連續施工,又不及時清理,我這店門口垃圾堆成小山了。”在社區經營五金店的陳叔見路面數日狼藉,向前來走訪的社工訴苦。
近期,因道路水管設施重建,社區周邊啟動了為期一個月的路面施工,施工路段800米,涉及周邊約30家商戶。隨著工程啟動,噪音擾民、建筑垃圾堆積、路段擁堵等問題不斷冒出。
很快,一場由社區“兩委”成員、居民代表、商戶代表、社工等共同參與的民主協商議事會就此展開,經過首輪溝通,社工記錄民聲民意,并實地走訪,形成一份分析報告。
“大部分住戶對白天的噪音不滿,希望縮短施工時間,保障居民午休;商戶們更多要求及時清運建筑垃圾、避免擁堵。”莆田市心海社工服務中心社工林萩新告訴筆者。
很快,社區以協商結果向施工方提出要求,達成一致后向社區居民公示。“以前,社區缺乏專業社會組織力量,不少事務存在落實難的情況。現在群眾事群眾議,形成社區居民自我服務的閉環,社會組織也真正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好幫手’。”東星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元國說。
為推動社會組織有力、有效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莆田市結合“五社聯動”試點創建,依托覆蓋全市的“黨建 ”鄰里中心、社工站等,搭建民主議事廳、養老服務室等功能陣地,2023年以來,已推動518家社會組織主動融入社區,參與社區基層社會治理,服務總時長超過2.5萬小時。
來源:《福建支部生活》2024年第4期
通訊員:陳漢兒 游曉璐 林婷婷
原標題:《社區好幫手 居民貼心人》
編輯:吳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