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巴爾虎旗:難題在“線上”破解 實事在“掌上”完成(了解陳巴爾虎旗)
呼倫貝爾地處祖國北疆,從事傳統畜牧業的四個旗擁有近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茫茫草原,地廣人稀。基層黨建如何抓,怎樣才能將黨建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深度探索信息化條件下的黨建工作,是擺在牧區各級干部黨員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陳巴爾虎旗通過黨建與經濟建設、民生保障、價值傳播、社會治理相結合,將一幅互聯網 黨建和智慧牧區建設的磅礴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
以黨建為統領 協調四方推動發展
布日其其格是陳巴爾虎旗呼德社區加工奶制品的女老板,她一天就能收到七八單微信轉賬,顧客都是在網上看中了布日其其格純正的傳統奶制品,紛紛下單。談起自己的生意,布日其其格非常自豪,她說:“旗里給我們建了一個‘大群’,大學生村官阿木爾吉日嘎拉把我的奶制品放在群里,天南地北的都來買。下一步我要擴大廠房,注冊商標,把我的產品創出品牌!”
布日其其格口中講的“大群”是一個叫“為村”的智慧平臺,面向村莊內部,“為村”微信公眾號是智慧生活平臺,集黨建、便民服務、智慧村務、 信息資訊等為一體;面向村莊外部,“為村”微信公眾號是一張鄉村的“網絡名片”,可宣傳村莊、推廣旅游、銷售農特產品。今年2月陳巴爾虎旗轄區內的29個嘎查、14個社區全部在“為村”上線運行,是全國第一個縣級單位整體上線的地區。
一張以黨建為統領,以“為村”平臺為載體的黨群、干群服務互動網在陳旗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縱橫織就。自上線以來,“為村”作為在全國范圍內連接更多村莊,著力打破橫亙于城鄉之間數字鴻溝的平臺正悄然改變著陳巴爾虎牧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以黨組織為“點” 帶動社會服務升級
草原牧區地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如何圍繞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開展黨建工作一直是個難題。
陳巴爾虎旗通過“為村”智慧黨建平臺,根據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網絡扁平化、延伸性強的特點,實現黨的組織資源開放共享、黨的組織生活開放互動、黨的基層組織開放共建,有效打破黨組織和黨員之間的地域和時空界限。如今,“為村”平臺上“黨建之家”模塊的點擊量已達一萬多次,最受歡迎的“村務公開”模塊的點擊量已達一萬七千多次。
巴彥社區的金柱大爺是一位有著37年黨齡的老黨員了,“為村”平臺上線以來,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點開手機上的“美麗陳巴爾虎”微信公眾號,了解村里的新鮮事,聽聽紅歌,學習“黨建之家”中的理論知識。說起“黨建之家”包括的主題教育、黨支部在線學習、流動黨員“微支部” 等幾個板塊,老人家能輕車熟路地演示操作。“以前上黨課的時候,趕上頭疼腦熱沒法參加,還要麻煩社區送學到家,現在牧區的黨員群眾特別是我們老年黨員,無論天氣惡劣還是路途遙遠,都能集中進行學習。”
通過“接地氣”“有泥土味兒”的趕集、村內旅游、村有好貨、美景美圖、法律援助、農技咨詢等與農牧民息息相關的功能模塊,吸引黨員關注平臺。在“黨建之家”開展活動同時,在其他各板塊與群眾進行互動,看上去“無心插柳”的事,卻有著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然。在邊疆草原黨建這塊重要陣地上,這一規律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為群眾出實招 辦實事解難題
通過“為村”這個平臺,村民的訴求有了表達的地方,信息交流方便快捷,促進村務更加透明,還吸引村里走出去的能人、名人為村莊建設建言獻策,甚至提供資金支持。“最初村民們不懂、不信任,現在不光在嘎查里的人,就是在外地務工、上學的人,都紛紛注冊認證。村里的交流信息也從一開始的打招呼逐漸發展為對內發布通知 、村民向外發布產品銷售信息等等,村民們積極主動的分享,社區更活躍了。”東烏珠爾嘎查的牧民告訴記者。
大學生村官阿木爾吉日嘎拉則將“為村”視為村務管理的新手段。作為東烏珠爾嘎查的團支書記和“為村”管理員,他將公眾號的主要功能定位在政務公開方面。村里的大事小情,尤其是與村民切身利益相關的通知、文件,全在公號里發布。“現在村莊政務、財務信息公開再也不只局限于村內宣傳欄和大喇叭,而是可以通過微信直接傳遞到每個村民手中 。”阿木爾吉日嘎拉談起管理員的工作,如數家珍。
群眾關心的一個個難題在“線上”破解,一樁樁惠民實事在“掌上”完成,是“為村”平臺的顯性優勢。
在陳巴爾虎旗,3000多名黨員在嘎查社區里擔當著引領者、傳播者、服務者的重任,他們作為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將黨的高大上形象化為日常生活的以愛相攜溫暖幫扶。通過線上線下的服務聯動,搭建起部門行業間、政企間的合作平臺,拓寬了服務領域,實現了資源整合優化、共建共享,使黨建工作走在了信息時代的潮頭,實現了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