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建促融合 探索全面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超大城市破解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難題的廣東樣本
藍字關注我們
祖籍湖南省攸縣的榮發齊是一名有近40年黨齡的老黨員。1999年,榮發齊來到深圳,在羅湖區東湖街道大望社區落腳,成為一名“的哥”。2007年至今,他擔任大望社區湖南省攸縣流動黨員黨支部委員會的書記,在羅湖區委區政府的帶領下,通過黨建引領當地七千多名湖南攸縣籍的同鄉很快融入大望社區,投身到深圳改革開放的發展浪潮中。
2022年底,姚玉艷作為廣州市年度特殊技能、特殊艱苦行業一線從業人員,通過積分落戶政策成功獲得廣州戶口。她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2016年被短視頻平臺中廣州的鮮花吸引,毅然南下廣州,每天開著公交車穿行于大街小巷。去年,在廣州,像姚玉艷一樣通過特殊技能、特殊艱苦行業一線從業人員積分制入戶獲得落戶資格的流動人員有1330名。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輔警、消防員、護士、家政服務師、環衛工人……
廣州市于2014年1月掛牌成立廣州市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以下簡稱“來穗局”),2016年啟動來穗人員融合行動計劃,率先在全國超大城市中全面系統推動外來人口的社會融合。外來人員占總人口一半以上的深圳羅湖,也開始探索通過黨建引領流動人口融合的基層治理模式。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廣東省連續十五年成為全國第一流動人口大省,廣州、深圳兩個超大城市不斷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在破解流動人口融合難題上不斷進行著自我革新。
讓特殊艱苦行業一線從業人員安心安家
姚玉艷在家鄉就是一名公交車司機,到廣州后,很快憑專業本領干起了老本行。與家鄉大慶的路況不同,廣州車多人多橋多路窄,姚玉艷初到廣州時要邊開車邊記路線、記交通燈、記站牌粵語發音……一周的時間,姚玉艷便駕輕就熟。此后,她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能和敬業精神,一直保持零投訴、零違章、零事故。來廣州之前,姚玉艷沒有了解過廣州市關于流動人口的相關政策,更沒有想過會獲得廣州戶口。
“穗”是廣州市的簡稱,來穗局是全國副省級城市里唯一單獨設立的專門服務管理流動人口的政府機構。去年底,來穗局公布了2022年度廣州市特殊技能、特殊艱苦行業一線從業人員積分制入戶名單,人數比2021年增加了35%。根據《廣州市積分制入戶管理辦法》,特殊技能、特殊艱苦行業人員,包括從事文化、體育、公安、消防、環衛、公共交通、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殘疾人照料等工作的一線從業人員。
2021年,廣州市修訂了《廣州市來穗人員積分制服務管理規定》及實施細則,調整了積分指標體系,為區分積分制入戶與其他入戶政策定位,降低學歷、技能等指標分值。引導高學歷、高技能來穗人員通過人才引進等渠道入戶廣州,確保更多長期合法穩定就業、居住的來穗人員通過積分制享受公共服務,實現積分制入戶與人才引進入戶等人口政策互補性。
據介紹,特殊技能、特殊艱苦一線行業入戶工種不斷擴增。2021年,新增了公路養護工、托育照護人員、網格員(含出租屋管理員)、鐵路公安等工種。2021年度合計有26052人通過積分獲得入戶資格,約有4萬名來穗人員隨遷子女獲得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公辦學位,350戶來穗家庭獲得配租市本級公租房。
對于姚玉艷來說,落戶后有了滿滿的身份認同感,而且這種身份認同感還在逐漸加深,“退休以后也可以安心留下來養老了”。
探索農業轉移人口黨建,破解融合難題
羅湖區是深圳市最早開發的城區,也是不少外來創業謀生的人員的最初落腳點。他們多來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老鄉帶老鄉,聚集在城中村中相互扶持發展,成為羅湖早期先鋒精神和奮斗文化的踐行者。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羅湖的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問題也日益突出,城中村農業轉移人口直接享受的公共服務和資源較少,參與城區治理的渠道不夠多,對城市缺乏獲得感和歸屬感,引起一系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為破解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發展難題,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2007年,羅湖區委區政府把黨支部建在了城中村,用“以黨員帶群眾、以同鄉服務同鄉”的理念,率先探索農業轉移人口黨建,通過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平臺建設等手段,將更多的資源、管理和服務凝聚到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深圳的發展上。
羅湖區東湖街道大望社區和附近梧桐山地區常住的湖南攸縣籍人員有7000多人,主要是從事出租車行業的司機和家屬。榮發齊說,在成立流動黨支部之前,也有同鄉會等自發性組織,但其更注重“老鄉”觀念,有利于老鄉團結互助,但不利于融入當地社會。流動黨支部成立后,流動黨員找到了組織,黨支部在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同鄉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0年3月,湖南省公安機關啟動全省二代居民身份證指紋信息采集工作。大望社區與湖南攸縣流動黨支部出于便利居民的考慮,主動與攸縣公安局協商,將公安人員請到深圳,為大望社區的攸縣居民補采指紋信息。“不說空話、多辦實事,才能取得大家的信任,切實為外來務工黨員及群眾在組織上找到家,在情感上找到歸屬,流動人員才能真正融入當地社會。”榮發齊說。
大望社區湖南攸縣流動黨支部的辦公地點就在大望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流動黨支部內,有獨立的“流動先鋒”書記工作室,還設有湖南攸縣婦聯義工隊、居民義工隊、少年先鋒隊、“的哥”愛心車隊、居民治安巡邏隊、黨員先鋒隊。“流動黨支部是為外來人口搭建的參與社區基層治理的平臺,是探索實現‘自管自理、互促互融、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模式。”大望社區黨委書記高桂秀表示,本地人口與外地人口要實現協同發展、資源共享,要讓外來務工者也成為城市建設的主人翁。
“‘的哥’上班,‘的嫂’成立攸縣婦聯,幼兒園家委會、學校家委會、社區骨干義工,每個角落都有他們的身影,已經形成了大望社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陳奇潤是深圳市東西方社工服務社駐大望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工主任,2017年駐點大望社區后,他在這里見證了流動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流動黨支部讓湖南攸縣籍居民的心扎根在大望社區,成為他們第二個家,與當地人一起共建共治共享大望社區。”
共建共治共享,推動全面融合
榮發齊除了擔任流動黨支部書記,還連續三屆當選羅湖區人大代表。履職人大代表,又多了能為同鄉、為流動人口群體發聲的機會。據羅湖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羅湖區共有城中村農業轉移人口流動黨組織12個,2007年至今,先后有8名農業轉移人口流動黨組織書記當選深圳市級黨代表、人大代表以及區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社區黨委班子成員。
除了提升農業轉移人口政治參與度,在引領流動人口融合之上,羅湖還注重提升他們在社會治理上的參與度,將城中村農業轉移人口按比例納入居民議事會、民情懇談會等民主協商平臺,推薦城中村農業轉移人口優秀黨員進入社區專職工作者、網格員隊伍,讓他們在城區治理中發揮作用。
實際上,羅湖區農業轉移人口黨建在流入地和流出地兩地工作聯動機制下發揮著雙向帶動作用。據介紹,流動黨支部的成立,是由羅湖區委組織部牽頭,協調羅湖區公安分局、各街道辦等單位,主動與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駐深辦聯系,建立流入地與流出地黨組織聯席會議制度,以及駐深辦、街道社區黨組織與公安、房管、商會等單位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流動黨組織管理,形成了兩地支持、雙重管理、互助聯動、資源共享的運作機制。城中村農業轉移人口黨建不僅注重如何做大做好“蛋糕”,還聚焦如何切好分好“蛋糕”,幫助農業轉移人口提升“造血”功能,讓他們有渠道、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勞動果實反哺家鄉發展,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
廣州市也將黨建引領納入到綜合網格服務機制中,按照“一網格一支部(黨小組)”形式,全市符合條件的綜合網格已全覆蓋建立黨支部、黨小組,構建“鎮(街)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綜合網格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責任區”五級基層組織架構。
2016年1月,廣州市通過《廣州市來穗人員融合行動計劃(2016-2020年)》,穩步有序地全面推動來穗人員在人文關懷、思想認同、政治參與、樂業奉獻等領域的全方位社會融合。目前《廣州市新一輪來穗人員融合行動計劃(2021-2025年)》在持續推進中,有效增強來穗人員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吸引和留住一批優秀人才,實現來穗人員幸福感和城市發展“共贏”。
“未來,我們將聚焦更多的來深建設者。”羅湖區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下一步,結合高質量發展目標,羅湖區將繼續以高質量黨建為牽引,著力打造來深建設者黨建“升級版”,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積極營造適宜來深建設者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不斷催生新產業、釋放新空間、把握新優勢,為奮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記者 | 任文岱 池澤梅 任琪琪)
(責編 | 張晶)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所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民主與法制》
2023,與您不見不散
《民主與法制》社融媒體出品
實習編輯:劉維娟
審 讀:韓美玲
審 核:廖衛華
投稿、合作郵箱:332633477@qq.com
視頻素材征集郵箱:fxhrmt@163.com
《民主與法制》社是中國法學會主管的中央級新聞事業單位,擁有《民主與法制》雜志、《民主與法制時報》等傳統媒體,以及民主與法制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新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