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食糧”送到一線!汕頭以黨建引領提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雜草叢生的荒地披上“綠衣裳”、塵土飛揚的道路迎來“綠色蝶變”、掩鼻繞道的“邊角料”變成“后花園”……行走汕頭,公園、廣場等城市中的“綠洲”棋布星陳,鄉村滿眼的綠意,生機與希望撲面而來。這是近期汕頭圍繞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的總體部署,推進鄉村植綠集中攻堅行動所取得的成果,這背后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高速運轉,離不開各級黨組織、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的認真履職。
從持續推動4.25萬名黨員到社區報到到探索開展周末“不打烊”服務,從實施線條業務“大培訓”到實施崗位職責“大練兵”,從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到培育壯大鄉土人才,去年以來,汕頭以黨建引領不斷提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努力實現經濟欣欣向榮、社會井然有序、鄰里友好和睦,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汕頭實踐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凝心鑄魂
深入實施“大學習大培訓大提升”
“我下班是傍晚6點,回家吃完飯剛好就可以看醫生,夜間門診對于我們病患是比較便利的。”在金平區一家醫院,市民陳女士對夜間門診連連點贊。
每個漫漫長夜,汕頭多家醫院里,有人常駐、有燈常亮。汕頭持續深入開展“黨建引領·醫心為民 衛健在行動”實踐活動,通過調整醫療資源、開設夜間門診,延長就診時間,滿足多元就醫需求。
病有所醫,是群眾身邊最可感可觸的民生事,是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陳女士體驗到的便捷是汕頭全力推進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縮影。而這樣的黨建美好故事,每一天都在汕頭的各個角落上演。
以學鑄魂,筑牢根本。去年以來,汕頭聚焦抓好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深化實施黨員干部“鑄魂賦能”工程,一體推進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建章立制。落實“四下基層”,開展“千名干部進千村”宣講活動,推動各級開展課題調研并轉化成果940項,完成“我為群眾辦實事”892項。
同時,汕頭深入實施“大學習大培訓大提升”計劃,全覆蓋培訓1008名縣處級領導干部、132名鎮(街道)黨政正職、6642名村(社區)“兩委”干部。常態化開展“育苗固基”讀書學習活動,示范帶動全市5200多名新入職青年干部學思想、強黨性。
舉辦項目招商模擬推介會,青年干部現場頭腦風暴;把景點制作成VR,讓觀眾“云游”僑批館;把調研成果寫進歌詞,唱出青年干部的熱情與活力……在“育苗固基”讀書學習活動中,各級各單位創新學習形式,提高青年干部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習活力。
“讀書學習活動讓我們在理論水平、黨性修養和能力建設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東里鎮黨政綜合辦公室科員陳涵斐說,在精心組織活動的過程中,不同小組之間也充分交流,這將為他們投身鄉村建設蓄勢賦能。
此外,為了抓好黨員多元化學習,汕頭打造“紅”“綠”“潮”“僑”4條現場黨性教學線路,分領域制定黨員學習培訓計劃,多層次多形式推動黨員理論學習走深走實,并實施領導干部政治能力提升計劃。把“學思想”作為黨員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首要任務,強化“一把手”政治培訓,突出抓好企事業單位領導干部政治能力提升,大力推動市領導和縣處級干部上講臺,累計培訓干部4.3萬人次。
青年黨員走進“共享農場”。 南方 鄭淼鑫 拍攝
人才強市
為“百千萬工程”提供智力支撐
濠江區開展“強先提中轉后”升級行動,全區基層黨組織分步分級提升;潮南區深化“三查三改三健全一理清”行動,廣大黨員帶頭轉變思想、方法和作風;澄海區實施“揭榜破題”計劃,各黨(工)委領辦破題項目集中攻堅……放眼汕頭,各地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動能澎湃。
去年以來,汕頭聚焦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著力建強堪當發展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圍繞省委“1310”具體部署,立足服務“百千萬工程”“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等發展需求,持續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
近期,濠江區舉辦干部推動“百千萬工程”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近兩周的時間里,不僅有理論宣講、政策解讀,也有實踐研學、情景模擬、分組競賽等實操課程。圍繞“百千萬工程”,精心設置課程,切實將“精神食糧”送到一線,為基層黨員干部“充電”。
這是濠江區委組織部緊扣“百千萬工程”需求,加大一線培養考察使用干部力度的一個生動畫面。背后,是汕頭開展“雙百干部雙向鍛煉助推‘百千萬工程’”行動的真實寫照。
聚焦各區(縣)“百千萬工程”產業發展及重點任務需要,汕頭選派100名市直單位業務骨干到區(縣)直單位和鎮(街道)掛任副職,選派107名區(縣)、鎮(街道)干部到市直部門跟班學習,選派50名博(碩)士到市屬國有企業掛職,充實企業干部隊伍專業力量。
汕頭組織實施能力提升“大調研”,匯總梳理出11種干部急需提升的通用實踐能力開展點名調訓;實施線條業務“大培訓”,推動各線條領導干部開展政治能力業務能力全員培訓;實施崗位職責“大練兵”,開展各類崗位聚焦業務練兵活動……汕頭持續開展“推動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全員提升”行動,目前已開展學習培訓1682場、培訓干部8.1萬人次,舉辦業務訓練、現場實操等崗位練兵923場、參與干部2.3萬人次。
同時,汕頭建立“認領任務 實績比拼 擇優激勵”工作機制,通過單位選題、專班審題、領導點題、市委定題、干部破題,組織廣大干部在國家、省、市重點工作部署中領辦195個項目攻堅破題。
此外,汕頭聚焦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持續加快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圍繞加快打造區域人才集聚中心等目標要求,研究出臺《關于加快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制定配套實施細則,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完成引進博(碩)士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累計引進入職到崗博(碩)士4511名。
為了培育壯大鄉土人才,汕頭出臺市級鄉村振興人才、鄉村工匠正高級工程師、醫護人才等系列管理辦法。從高校、科研院所等選派144名專業技術人才,組建3大服務團支持縣鎮村高質量發展。
組織建設
“四項工程”推進20項重點任務
“新的黨群服務中心建得可漂亮了,地方變大,辦事方便多了”。近日,汕頭市濠江區濱海街道里前社區群眾欣喜地說。僅半年時間,里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從原先老舊平房變成一幢兩層建筑,不僅變得寬敞明亮,還能為群眾提供更多類型、更全方位的服務。
里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轉變,得益于汕頭“千村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工程。去年,汕頭深化千村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新投入近1.2億元新改擴建60個黨群服務中心,實行村級集體經濟“消薄攻堅”計劃,試點打造20個村企聯建“先鋒工場”。
說起過去在黨群服務中心辦事,潮南區成田鎮東鹽村的不少村民都會搖頭。這座建于1980年的建筑,因年代久遠,土木結構的房屋大部分墻體出現嚴重裂縫,屋頂漏水嚴重,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千村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工作部署后,東鹽村啟動新建黨群服務中心項目,通過“財政資金 黨費補充 鎮村籌措”,募集資金112萬元,下大力氣對主體建筑及周邊配套設施進行改造,打造一個總建筑面積364.52平方米的嶄新基地。
去年以來,汕頭市認真落實全國、全省、全市組織工作會議精神,聚焦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有效提升組織體系建設整體效能。以基層黨建“四項工程”為抓手,持續推進20項重點任務,農村、社區、機關、“兩新”組織等各領域黨建工作全面開花,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勢,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落實。
除了硬件的升級,汕頭還對1091個村級班子全覆蓋開展屆中分析研判,分類提升村級班子,組織1444名“兩委”干部報讀學歷大專班,全員輪訓1091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儲備相對成熟的“兩委”干部后備人選2428名。
與此同時,汕頭開展新興領域黨建集中攻堅,推行百名黨(工)委委員掛點聯系、百名黨建指導員駐點聯系的兩新黨建“雙百雙聯”活動,新組建市住建行業黨委和35個新業態企業黨組織,打造69個戶外工作者驛站。探索實施新就業群體積分制量化管理,引導快遞小哥、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群體到黨群服務中心報到。
走進潮陽區網約車行業黨群服務站,寬敞明亮的黨員活動室里整齊擺放著一排排桌椅,幾名網約車師傅剛好在這里休息。這里,礦泉水、應急藥箱、雨傘、報刊讀物等一應俱全,還配有微波爐、冰箱等電器,為司機群體打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家”。
“以前在接單間隙沒地方去,只能把車停在路邊、在車里休息。遇到大熱天或者雨天很不方便,有時候連喝口水、上廁所都難。”網約車司機王佳仕感嘆,黨群服務站的出現讓司機群體有了一個“落腳點”。
此外,汕頭持續深化“雙報到雙服務”平急轉換機制,常態化推動市、區(縣)兩級527個單位黨組織和4.25萬名在職黨員干部下沉鎮街、社區報到服務。探索開展周末“不打烊”服務,大力推廣“長者飯堂”“四點半學堂”“夜間門診”等做法,提高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組織發動群眾能力。
先鋒引領
8大實踐活動凝心聚力
走在汕頭市潮南區東溪村峽山大溪碧道上,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河岸綠樹成蔭,水上白鷺翻飛。難以想象,這里曾經雜草叢生,道路窄小泥濘。經過改造,原本雜亂的裸土岸線被打造為錯落有致、草木相交的綠化景觀。通過梳理和串聯景觀節點,如今的峽山大溪碧道已成為村民、游客休閑散步的“打卡點”,并被列入汕頭市綠美示范點。
汕頭積極推進鄉村綠化工作。 南方 鄭淼鑫 拍攝
峽山大溪的變化離不開廣大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為了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引領廣大黨員在基層實踐中建功立業,汕頭深化落實南粵黨員鑄魂工程、先鋒工程、提質工程,在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提高質量、發揮作用上下功夫,打造過硬黨員隊伍。
汕頭突出“抓兩頭、帶中間、促整體”,汕頭分領域分層次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開展“高質量發展、支部在行動”8大實踐活動。針對農村、社區、機關、國企、學校、醫院、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8個領域特點,組織各領域黨支部聚焦不同重點開展實踐活動。
在農村,深化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綠美鄉村,3個村被納入中組部新一輪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在社區,不斷提升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深化網格管理服務;在機關,抓好政治機關建設和模范機關創建、建設“四強”黨支部……汕頭各領域黨支部通過問題臺賬梳理、支部定題調研、提出思路舉措等,列出高質量發展行動清單,引導黨員主動認領攻堅任務。各項行動密集鋪排,凝聚形成大干快上、奮起直追的濃厚氛圍。
“‘黨員流向哪里、集中在哪里,黨組織的服務就覆蓋到哪里’,不讓任一流動黨員在異地飄搖無根,這就是我們建立外出黨員聯絡服務站的原因……請不要忘記,黨組織永遠是您堅挺的后盾。”在汕頭市龍湖區外出黨員聯絡服務站的揭牌儀式上,《致流動黨員同志的一封信》令在場黨員切實感受到了組織的關懷和家鄉的溫暖。
去年,龍湖區外出黨員聯絡服務站廣州站、深圳站先后揭牌,這是龍湖區首次跨市建立區級黨員聯絡服務站,也是汕頭讓流動黨員和鄉賢人才“心有歸處”,確保外出黨員“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學”縮影。根據流動黨員實際情況,汕頭市委開展流動黨員組織關系大排查,在廣州、深圳建立21個外出黨員聯絡服務站,在市內設立52個流動黨員報到服務站。
老同志是歷史的見證者、親歷者,更是歷史的建設者、參與者。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為此,汕頭建立關愛老黨員生活補助制度,爭取資金500多萬元對4033名生活困難老黨員進行定期補助。
“黨組織的關心,讓我們在生活上得到幫扶、精神上受到激勵、心坎上感到溫暖……”去年,汕頭首次向全市4033名符合條件的老黨員發放生活補助金。慰問現場,老黨員紛紛表示深切感受到黨組織的關心和溫暖。
一線實踐
村企聯建“先鋒工場”
解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密碼
“拔蘿卜,拔蘿卜,嘿呦嘿呦拔蘿卜……”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拔蘿卜”趣味賽在汕頭市濠江區濱海街道里前社區遠綠胡蘿卜種植基地舉行,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省粵東技師學院的學生代表以及“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濠江區志愿者在田間地頭沉浸式體驗勞作的辛苦與豐收的快樂。
學生和志愿者在田間體驗勞作的辛苦與豐收的快樂。 南方 鄭淼鑫 拍攝
拔完蘿卜后,青年學生代表和志愿者又到特色農產品加工廠先鋒工場,體驗東京丸制作手藝,并開展布袋搖丸趣味賽。東京丸是潮汕地區傳統甜湯的食材代表,也是潮汕應季土特產,由東京薯制作而成。
汕頭濠江區里前社區種植東京薯、制作東京丸已經有百余年歷史,東京丸制作手藝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里前社區黨支部引領農戶發展東京丸特色產業,探索“村集體 合作社 基地 農戶”模式,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東京薯種植和東京丸加工大軍,社區還獲評省級“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注冊“禮前”商標,暢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建設村企聯建先鋒工場,通過東京丸特色產業的發展,使農民增加收入,傳統產業正在煥發新活力。
產業是致富之源,脫貧之基,發展之本,只有產業振興,才能增強鄉村吸引力,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向鄉村聚集。去年以來,汕頭針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下的209個村(涉農社區)實施“消薄攻堅”行動,在全市選取20個有基礎的村(社區)試點推行村企聯建“先鋒工場”。
通過推動企業黨組織和村(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搭建村企合作平臺,以項目到村、就業到戶、培訓到人為載體,引導企業把適合的生產加工環節布局到農村。或結合農村特色產業、特色產品、特色技藝等創辦工場,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
“我們村通過黨建引領,積極打造先鋒工場,茶農、茶企點單,組織、黨員接單,擴大產品知名度,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加了村民收入?!背蹦蠀^紅場鎮審者村黨支部委員、村委會副主任羅烈周開心地說。
潮南區紅場鎮是汕頭最大的茶葉產地,現有茶農2500多戶。面對茶葉行業市場競爭加劇、山區群眾致富愿望日益強烈等難題,潮南區開展村居與企業聯合建設“先鋒工場”的嶄新探索和有益嘗試,抓實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搭建村企合作平臺,蹚出一條“以茶富民、以茶興商、以茶強鎮”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目前,包括澄海區溪南鎮梅浦村蓮子產銷、濠江區濱海街道里前社區特色農產品加工、潮陽區西臚鎮尖山村姜薯產銷、潮南區成田鎮東鹽“裸品工坊”等在內的多個“先鋒工場”試點項目,解鎖了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密碼,成功探索社會資本與村集體合作共贏模式,拓寬村民增收門路。
南方 記者 鄭淼鑫
通訊員 汕組宣
點擊圖片,一鍵報料↓↓↓
【作者】 鄭淼鑫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