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丨風光盡覽 儲綠未來
核心提要
從破解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瓶頸,到促進大型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從率先實現風、光、儲、輸統一協調控制,到一體推進“一地一示范”助力清潔能源高效利用……這十年來,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將一個個電網建設規劃由構想變為現實,以綠色為紐帶,為冀北五地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撐門拄戶、蓄力賦能,為經濟強省、美麗河北貢獻冀北力量。
秋日的陽光下,位于河北省冀北地區的壩上草原,山巒起伏,綠草茵茵——綿延起伏的綠,馬毛猬磔的風,是冀北給人們留下的初印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是習近平總書記寄予燕趙大地的殷切期望。十年來,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牢記總書記囑托,堅定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努力爭當能源轉型最強推動者、最快先行者、最優引領者。
十年間,從破解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瓶頸,到促進大型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從率先實現風、光、儲、輸統一協調控制,到一體推進“一地一示范”助力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國網冀北電力用綠色筑底扛牢能源保供責任,用科技創新勾勒轉型發展新篇。
十年間,從壩上草原到燕山深處,從京畿腹地到渤海之濱,一個個電網建設規劃由構想變為現實,國網冀北電力以綠色為紐帶,為冀北五地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撐門拄戶、蓄力賦能,為經濟強省、美麗河北貢獻冀北力量。
科技為筆 書寫綠色傳奇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京城的十里長街被勾勒出獨特的輪廓與神韻。200余公里外,壩上地區的充沛風光正被轉換為綠色電能輸送至此,締造眼前的這幅美景。
“坐擁”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張家口、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承德,冀北地區在新能源資源開發方面具有先天優勢。然而,作為保障首都供電安全、服務冀北五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樞紐,“先天優勢”是把雙刃劍——統籌發展與安全須臾不可放松。
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 資料圖
“冀北地區的能源稟賦和電力結構特點,賦予了冀北電力在促進能源轉型方面的特殊職責使命。”正如冀北電力董事長、黨委書記張瑋所言,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非凡十年,也是冀北電力高質量發展的十年。在與時代共進的征途中,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牽引,成為冀北電力推動能源變革、主動應對新能源超常規發展態勢的重要利器。
這是清潔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的十年——新能源并網裝機容量由2012年的427萬千瓦增至如今的3576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占比實現從33.83%到超70%的增長,新能源統調裝機占比居全國首位,新能源利用率達95%以上,實現連續十年穩定提升。
這是創新成果加速落地應用的十年——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破解了大規模新能源集中并網、集成應用的世界性難題;張北柔直示范工程找到了解決新能源送出、消納的理想方案……冀北電力以示范工程引領電網發展,勇闖技術“無人區”,讓冀北電網在新能源消納和安全運行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由國網冀北電力公司負責建設運營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光伏區。 國網冀北電力公司 供圖
從無到有、破舊立新的發展之路,注定道阻且長、充滿激流險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闖關奪隘的勇氣。
“要保障高比例新能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仿真試驗中的任何風險都不容忽視。”國網冀北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輝說,十年來,冀北電力著力打造大規模新能源開發利用的“試驗田”和“樣板間”,科技研發能力和攻關實力實現質的提升。
步入國網冀北超高壓公司所轄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500千伏中都換流站,鮮艷的五星紅旗高懸于設備廠房外墻之上。百米開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硬仗”的標語與國旗遙相呼應。值長楊杰、田春雨每日穿梭于此,對眼前的設備如數家珍。
“驗收調試期間800多個日夜兼程至今令人難忘。”楊杰回憶道,在20多場大雪的“見證下”,他和同事完成了502個調試項目,驗證了100萬個信號報文。
張北換流站俯視圖。 鄒明 攝
“深感自己的榮譽和使命始終與張北柔直工程,甚至與冀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緊緊連在一起。”田春雨動情地說。通過大量現場培訓、專業聯合、跨省學習,換流站運維經驗實現了從無到有,最終讓“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
抓住關鍵技術,就是抓住了牽動能源轉型大局的“牛鼻子”。
驅車穿行在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基地,多種光伏技術路徑、組合方式及應用模式出現在窗外的光伏“陣營”中。它們隊列整齊,如同隨時等待接受檢閱的部隊。它們扎根塞外壩上,歷經寒暑交替、風雨洗禮,亦如工程項目的建設運營者一樣。
這里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裝置及智能輸電四位一體的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引領新能源向著可調可控的方向發展。
夕陽下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田云峰 攝
“截至2022年8月31日,風光儲電站已安全運行3902天,累計發電超90億千瓦時。”國網冀北張家口風光儲輸新能源有限公司設備檢修中心副主任翟化欣的言語中不無驕傲。
示范工程具有天然的科技創新屬性,從建設伊始便探索使用國內各相關領域最先進的首臺套設備,不僅開創了風光儲聯合發電運行模式及儲能規模化應用的先河,更為新能源裝備提供了“中試基地”,52個企業由此打開國際市場,產品推廣至33個國家。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未來,我們將通過示范工程加速科技成果的迭代升級和轉化應用,爭取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助力新能源發展,推進‘雙碳’目標落地。”國網冀北張家口風光儲輸新能源有限公司黨委黨建部副主任梁立新說。
以網筑夢 許下致富承諾
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西側,一片棄種多年的撂荒地,如今“平地起宏圖”。
2022年8月落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為德勝村留下了一筆來自未來的“財富”。由參賽隊伍打造的15棟風格迥異的太陽能零碳住宅,錯落有致排列在村道兩旁,構成了一幅現代化美麗鄉村新圖景。這里將成為德勝村發展高端旅游產業的新起點。
冀北地區曾是河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深貧地區數量占全省近80%,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重。德勝村就曾是有名的“壩上窮村”。十年來,光伏發電為這片貧瘠的土地插上了夢想的翅膀。
2018年9月,村里的47戶貧困戶靠著光伏發電收益脫了貧。 史文全 攝
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德勝村。在村級光伏電站旁,總書記察看設備安裝運行狀態,詳細了解電站如何發揮惠農扶貧作用。得知電站投入運營后,并網發電收入能讓貧困戶增收,總書記很高興,希望把這種切實可行的事抓緊做起來。
多年來,國網張北縣供電公司牢記總書記囑托,積極推動光伏項目落地并做好運維工作,幫助村集體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將“陽光存折”送到村民手中。
而今,農民富、產業強,德勝變“得勝”。村民居住的“土窩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二層小樓整齊劃一、舒適宜居。村集體經濟一改“單打獨斗”、個體經營,轉為集體主導、土地流轉、項目拉動。村級光伏電站在秋日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已是村民眼中的“鐵桿莊稼”。
6月29日,冀北張家口懷安縣供電公司陳歡、宋凱強、王獻峰等工作人員對光伏扶貧電站進行驗收并網。 孫孝慶 攝
“新能源項目從無到有,村集體經濟由弱到強,村民脫貧致富的思想觀念發生根本改變,這是德勝最大的變化。”葉潤兵自2012年起擔任德勝村村支部書記以來,見證了德勝村的十年變遷。以光伏發電為基礎,德勝村又拓展了馬鈴薯微型薯種植、民宿旅游等主導產業,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外出打工的人回來了,村民實現了‘離土不離鄉’。”葉潤兵難掩喜悅之情。
德勝村是冀北電力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目前,冀北電力累計建成光伏扶貧電站1872座,惠及貧困人口17.2萬戶。截至2021年底,電站累計發電138.45億千瓦時,貢獻扶貧收益104.87億元。
錢袋子要鼓起來,生活環境也要美起來。
在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主戰場,冀北電力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優勢,變革鄉村用能方式,營造更舒適、潔凈的鄉村人居環境。
屋頂發電、地熱供暖(制冷)是懷來縣義合堡村今日生活的真實寫照。家家戶戶屋頂上安裝光伏板,從高空俯瞰,匯聚成一片藍色的海洋。村民家中地源熱泵取暖設備取代了以前燒煤的爐子,墻面再也不會因燒煤而被熏黑了。
秦皇島供電公司駐出頭石村工作隊幫助村民安裝屋頂光伏板。 史文全 攝
2017年以來,隨著“煤改電”項目的實施,國網懷來縣供電公司為轄區村民安裝了地源熱泵及屋頂光伏板。地源熱泵所用電量由光伏板提供,光伏板所發電量優先供村民使用,用電低谷時,村民還可以將余電出售給電網企業,增加家庭收入。
十年前,蔚縣西窯頭村每逢打雷下雨都會停電。現在,這種情況一去不復返。村民用電感受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集體項目同樣因電力的穩定可靠變得更具想象力。
廊坊供電公司施工人員加快推進“煤改電”工程建設。 趙勇 攝
在西窯頭村,利用村集體閑置土地建設、融合蔚縣民俗文化與現代元素的共享農莊項目“FA公社”去年正式對外開放,該村依靠土地租金每年可獲得村集體收入21萬元。
特色旅游產業成為西窯頭村的“金字招牌”,名氣傳到了四面八方。“西窯頭村脫貧前名不見經傳,連出租車司機都找不到地方。而現在十里八鄉都知道這里發展得還不錯。”國網蔚縣供電公司駐西窯頭村第一書記梁星恒高興地說。
電力先行賦能鄉村振興。十年荏苒,冀北電力全力解決新能源入網問題,適度超前應對用電負荷快速提升,持續加大電網建設力度,服務民生的初心不改、步履不停。電網編織起美麗鄉村的發展藍圖,也照亮了通往幸福的奮進之路。
智慧賦能 共守綠水青山
十年回首,一組數據彰顯不凡——河北省全省生產總值2012年為2.3萬億元,到2021年已超4萬億元,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43%,PM2.5平均濃度從104微克/立方米降至38.8微克/立方米。
綠意融融的數字背后,有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鏗鏘步履,亦有電力賦能經濟轉型的引領支撐。
在承德,電力是青山綠水的保護者——
近60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而今,隨著輸電全景智慧指揮中心的投入運營,國網承德供電公司通過整合承德市政府林火視頻監控和供電企業的線路可視化系統、輸電線路故障監測系統等6種智能系統,實現對輸電線路的立體聯合巡檢、隱患智能識別和故障智慧研判,解決電網發展與生態和諧共贏的關鍵性問題,以電力科技呵護這片茫茫林海。
“輸電全景智慧指揮中心的監控系統可在一分鐘內定位火點并準確推送火情信息,以便運檢人員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提高處置效率。”承德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兼運維檢修部主任宋新利介紹。今年以來,該公司已通過輸電全景智慧指揮中心發現并應對山火威脅運行線路事件27起。
承德供電公司輸電全景智慧指揮中心值班人員與智能機器人互動,查閱信息和運行情況。 蓋巧琳 攝
在唐山,電力是綠色經濟的支撐者——
國慶前夕,在繁忙的電動重卡車輛充電樁保障園區內,國網唐山供電公司“鋼鐵之魂”共產黨員服務隊正忙著檢查各個充電樁的運行情況。唐山港有著特殊的地理優勢,周邊工業園區與港口距離均在百公里內,為電動重卡這一新型綠色物流產業發展提供了便利。
“供電公司不僅以最快速度幫助企業實現接電并節省接電成本,還通過監測充電樁的運行狀態,適時建議我們利用峰谷電價等優惠政策引導司機合理調整充電時間。”唐山茂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將供電服務、能效分析與新能源產業深度融合,對提高充電樁運行效率和安全運行水平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8月27日,國家電網冀北電力(唐山“鋼鐵之魂”·豐南)共產黨員服務隊正在劃船對光伏板進行特巡。 劉云橋 攝
在松下機器產業工業園區,“企業智慧用能在線監測與分析平臺”的應用,不僅可以預估園區企業用能走勢,將可控負荷精準納入需求響應資源池,還可以根據用戶生產計劃等信息,提前預測企業一定時期內的電力供需情況,智能推送用電方案,引導用戶合理調整生產時序,實現削峰填谷。
在廊坊,電力是數據產業的維護者——
近年來,隨著“大智移云”引領計劃的實施,廊坊地區大數據項目集聚發展。為滿足大數據產業負荷增長和高供電可靠性需求,冀北電力圍繞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制定專項電網規劃,開通供電服務綠色通道以及配套供電工程建設,助力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當前,廊坊在運大數據項目29項,總容量303.5萬千伏安,報裝大數據項目17項,總報裝容量161.78萬千伏安,將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因規模擴張,廊坊曙成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1月向國網廊坊供電公司提出擴容申請,從10千伏專線調整為110千伏專線,享受到廊坊供電公司“冀電入云”服務隊的管家式服務。從制定供電方案、施工現場指導、送電前培訓測評,到送電中監督檢查、投運后回訪,服務隊員在為大數據客戶提供專業技術支持的同時,還著力提高用戶電力設備運維能力,保障其安全穩定用電。
5月29日,文安供電公司組織“廊橋”共產黨員服務隊進行雨后特巡,保障轄區供電穩定。 胡曉東 攝
十年風雨兼程,春華秋實如歌。開發利用風光資源、供應清潔綠色電能,讓京畿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景更美的美好愿景已同奮進的現實交相輝映。面向未來,年輕的冀北電力將繼續致力于消除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消納瓶頸,示范引領新能源產業發展,持續為經濟社會提供優質穩定的綠色電能。
總策劃:樊劍英
統籌:王怡
作者:邱燕超 王若曦 劉宇婷 吳佳明
視覺設計:馬皓文 武江
制圖:吳蘇靈
編輯:向敏
中國能源傳媒集團融媒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