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12371黨員教育服務云平臺”正式開通(河北12371黨員教育服務公眾號)
9月6日,省委組織部舉辦“河北12371黨員教育服務云平臺”開通儀式。隨著省委組織部、省行政學院黨委負責同志共同按下按鈕,云平臺正式開通運行。該平臺依托“河北政務云”,由省級統一管理、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共同使用,是貫通省市縣三級組織部門、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網站群,具備黨建動態發布、組織生活指導管理、“三會一課”記實、志愿服務對接、黨代表聯絡、黨員和組織互動交流等多種功能。通過網站、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等訪問形式,使上級對下級的組織指導、組織對黨員的管理服務、黨員與組織間的互動交流能夠高效便捷實現無縫對接,從而開辟宣傳指導基層黨建、加強黨員管理教育、服務基層組織和黨員的新模式。在開通儀式上,省委組織部負責同志要求,全省各級組織部門和黨務工作者要恪守黨性、突出實用、立足服務,共同建好管好用好這一平臺,將其打造成為服務基層的在線平臺、廣大黨員的網上家園。
(吳 韜)
南宮市“流動黨校”開創“點菜”培訓新模式
南宮市創建“流動黨校”,通過編“菜譜”、練“廚技”,推出流動“餐車”教學,開創了基層黨員干部“點菜”培訓新模式。市委組織部聯合市委黨校先后11次深入鄉村一線反復調研,圍繞基層黨員干部的所想、所需、所盼,初步選定包括如何從嚴治黨、加強基層黨建、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宣傳黨的基層政策和加強非公企業黨建等5大類10方面的培訓內容,并結合當前重點工作和基層黨員干部提議,及時調整授課形式和內容,確保編制的“菜譜”有特色、跟時尚,適合基層干部黨員的“胃口”。為提高“廚技”,一方面,采取從相關單位選調、從涉農部門選拔業務骨干兼任、從大學生中選配、從其他單位聘用等方式,先期組建了15人的講師團;另一方面,在定期組織講師試講演練的基礎上,通過開展研討交流,到省、邢臺市委黨校輪訓,邀請專家授課等形式,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錘煉“廚藝”,多種形式提升授課能力。同時,通過改變過去把基層干部黨員集中到黨校進行“填鴨式、滿堂灌”的做法,將教學重心下移,把教學服務延伸到基層,把課堂考場搬到鄉、村、企業,讓基層干部黨員自主“點菜”,實行全面“自助”。
(白慶國 劉 穎)
景縣實施“先后牽手”工程
今年,景縣在先進村與后進村之間組織實施了以先進幫后進、先進帶后進為內容的“先后牽手”工程。一是選派先進村干部到后進村任職或掛職,指導工作。二是在先進村建立培訓基地,組織后進村黨員干部到先進村參觀學習。三是組建幫扶網絡,在先進村與后進村間建立支部聯支部、黨員聯黨員、群眾聯群眾的幫扶網絡。四是定期舉行支部聯誼活動,溝通思想,探討工作。五是組織先進村發揮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優勢,幫扶后進村辦企業、上項目,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已有25個先進村分別與25個后進村牽手結成了對子,有15名先進村的黨員干部到后進村掛職,先進村的黨員干部與后進村的黨員干部交流談心600人次,組織到外地考察、先進村參觀50次,先進村幫助后進村引進致富項目50個,培養人才300名,援助資金80萬元,有20個后進村提前實現了轉化。
(景縣組)
秦皇島市撫寧區開展“五送五教五規范”活動
近期,秦皇島市撫寧區開展了“五送五教五規范”活動,進一步提升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規范化水平。“五送”即送黨組織標牌、送黨旗、送黨刊、送黨務工具用書、送制度掛圖;“五教”即教發展黨員工作、教落實“三會一課”、教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教開展組織生活會、教民主評議黨員;“五規范”即規范活動場所、規范組織生活、規范黨費收繳、規范活動開展、規范黨建檔案。為確保活動有效開展,從區委組織部和各鄉鎮黨委抽調44名經驗豐富的黨務干部,專門組建了黨務輔導員隊伍,采取一幫一、面對面、手把手的形式向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務工作者傳授黨建知識,指導工作開展。截至目前,全區共為44個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發放黨務書籍2800余冊,黨務輔導員累計開展幫扶活動80余次。
(董士斌)
曲周縣多措并進激發黨員活力
曲周縣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在農村基層黨組織、“兩新”黨組織中開展一系列爭創活動。一是開展“三定三評三爭”活動。按照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開的原則,先行在村級組織管理規范、黨組織凝聚力較強、黨員隊伍作用發揮較好的鄉鎮、村開展“定崗位、定職責、定目標,黨員互評、群眾參評、組織考評,爭創黨建示范村、爭當優秀村干部、爭做五星黨員示范戶”為主要內容的“三定三評三爭”活動,力爭每個黨組織、每名黨員有崗位、有職責、有目標。二是開展“黨組織(黨員)創業示范基地”爭創活動。年內每個鄉鎮建立2~3個功能齊全、運轉協調、發揮作用明顯的“黨組織(黨員)創業示范基地”。通過兩年時間,使全縣60%年齡在50歲以下的農村黨員和每名大學生村干部都有1~2項創業項目和致富技能,并輻射帶動示范基地周邊村莊50%的群眾有致富項目。三是開展“兩新”組織黨建百日行動。從3月中旬開始,利用100天時間,規范全縣“兩新”黨組織的建設,做到有場所、有牌子、有專職人員、有專項經費。同時,按照區域和產業特點,計劃建立1個產業集聚區黨總支、2~3個專業合作社黨總支和2~3個協會黨總支,先行開展試點工作。
(苗 琳)
無極縣“一函一評一卡”整頓后進村
無極縣為確保后進村整治工作順利完成,采用“一函一評一卡”方法扎實推進后進村整治工作。一是每月一提醒。每月向包村縣領導發放一次“提醒函”,提醒包村縣級領導干部定期到分包后進村進行調研指導,幫助鄉村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后進村整頓工作順利開展。二是每月一評。縣委組織部將整頓工作分為活動場所建設、黨建制度建設、檔案資料規范、村容村貌整治四個方面,細化分解成33個具體的小項,每一個小項都根據工作重要程度,賦予不同的分值,滿分為100分。三是每月一督辦。根據每月督評打分情況,將督導中發現的問題,以“督辦卡”的形式,反饋給鄉鎮黨委書記和包村工作組長,鄉鎮制定整改方案,明確整改措施、整改時限和責任人。
(無極組)
臨漳縣“三個精準”加強基層黨建督導考評
臨漳縣通過建立基層黨建工作經常性督導考評機制,有效提升了全縣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水平。一是量化考評“精準”,補齊短板。結合省、市對基層黨建工作的新要求,聚焦鄉、村兩個層面黨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分別制定基層黨建工作督導考評百分細則,通過量化考評內容,實現精準發力,推動基層黨建工作規范化、科學化,帶動基層黨建工作全面提升。二是科學指導“精準”,全員覆蓋。實行組工干部全員上陣抓黨建,科室負責人帶領科室全體人員定期不定期深入分包鄉鎮,形成了推動基層黨建工作的強大合力。三是督導檢查“精準”,嚴格獎懲。由鄉鎮組織員辦(黨建辦)每月審閱一遍本鄉鎮各村黨建資料,列出“好、中、差”三個等次,每月底,縣委組織部按照不少于20%的比例,對村級黨建資料進行一次抽查;每季度末,縣委組織部開展一次全面檢查,逐鄉逐村進行打分,排出名次,印發督查通報。
(王 敏)
柏鄉縣“紅色工程”引領攻堅精準扶貧
柏鄉縣構建精準扶貧“紅色網絡”,建立了以縣領導包鄉鎮,鄉鎮、縣直部門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群眾為主要內容的紅色網絡體系,層層簽訂精準扶貧責任書,搭建精準扶貧責任體系。目前,各級各部門投入幫扶干部700余人,實施扶貧項目200多個,辦理實事3000余件。在此基礎上實施精準扶貧“紅色教育”,面向全縣黨員干部開展“我為扶貧獻良策”等主題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扶貧政策和扶貧知識,幫助貧困群眾找到致富路子、找準致富方法、掌握致富技術。目前,開展扶貧知識講座20余次,扶貧微課堂152節,受益群眾達2萬余人。與此同時,還推行了精準扶貧“紅色模式”,堅持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大力推行“支部 企業 農戶”等“傳幫帶”模式,帶領貧困農戶抱團發展,整體脫貧。目前,全縣已建立“支部 ”引領服務精準扶貧聯合體52個,帶動4000農民增收500萬元。
(劉向芳)
饒陽縣“三抓三提”促非公黨建水平提升
饒陽縣立足非公黨建工作實際,采取“三抓三提”促非公黨建工作水平新提升。一抓機制建設,提高黨建工作效能。成立了全縣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設立了黨工委書記和負責人,統籌協調全縣非公黨建工作的開展;在全縣9個鄉鎮區明確了9名黨建指導員,負責轄區內非公黨建工作推進;依托縣民政局成立了黨總支,重點負責社會組織領域黨建工作的開展,形成了分域、分級工作新格局。二抓教育培訓,提高隊伍業務能力。不斷加大對非公黨建黨務工作者培訓力度,在圓滿完成上級調訓的基礎上,舉辦了全縣黨務干部培訓班,就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條件、步驟程序、陣地建設、制度建設及規范化運行等知識,對全縣80余名黨務干部和鄉鎮黨建指導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和指導,有效提高了非公黨務工作者業務能力和水平。三抓示范帶動,提升工作整體水平。著眼于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以經濟開發區(省級園區)、馬屯中小企業孵化基地等為重點,著力打造了大北農、素粟康等3個縣級示范點。同時,由鄉鎮黨委負責,重點打造了15個各具特色的鎮級示范點。實現了“縣有示范、鎮有典型”,達到了典型引路、輻射帶動、整體提升的良好效應。
(紀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