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組織“繡”網格圖(基層黨組織網格化管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以網格化管理、社會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平臺,及時反應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的利益訴求。自2005年北京市東城區首創“萬米單元網格”城市管理模式以來,相繼出現了舟山市“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宜昌市“一本三化”的社會管理體系,網格化管理依托信息網絡技術,構建“無縫隙政府”。
“黨建引領、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基層黨組織將網格化管理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政策性工具,整合資源,格級聯動,打破“條塊分割”的碎片化束縛。網格長實地走訪、上報案件、自行整治,不斷在細微之處發現問題。網格化管理“三級聯動 四級網格”,用“放大鏡”視角看問題,用“繡花針”功夫建網格。
“延伸服務,填補盲區”,網格化管理包保穩控,采用“1 職能部門 N”的工作模式,做到“接訴即辦、未訴先辦”。將工作做在前面,打通與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黨組織人員應將自己置身群眾之中,穿針引線,織密“網格圖”。
“基層人,沉下身”,要避免網格化管理走入“全能型政府”的老路,行政層級的延伸會導致自治空間的壓縮,社區接受過多的行政事務安排,出現“職責同構”,“準行政組織”的苗頭。而社區組織發育程度不高,過度依賴政府,也出現了“強國家-弱社會”狀態,雖然最理想的模式是“強國家-強社會”,但目前基層社會的治理仍然離不開黨的引領,每個個體都是從孩童慢慢長成大人,這一路風險未知、前路未知,但基層黨組織人員要始終保持“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敢闖心態。
“前路漫漫,未可知”,網格圖的每一針,“繡”的是精神、“繡”的是民生,“為民、惠民、利民”是基層黨組織網格化管理的初心,讓哨聲吹的更精準、更及時,讓放在手機上的數字活起來,“互聯網 ”的運用為今天的網格化帶來便利,也為明天的網格化管理帶來更精細更精準的服務。全面社會化治理,讓“社區人”第一時間想到自己的“網格長”,真正做一名“網格人”。
昆明市五華區大觀街道 劉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