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水富市打好基層治理“組合拳” 繪就民族團結“新樣板”
來源:昭通新聞網
近年來,水富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落實“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水富實踐,實現“黨建統領、基層自治、精密智治、多元共治”協同治理的良性互動,不斷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先后蟬聯獲得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全國法治建設先進縣、國家信訪局“三無”縣(市、區)命名表彰。
一、以黨建統領基層治理,筑牢民族團結根基
水富市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為契機,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建立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一是堅持高位推動。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直相關部門為成員的市委平安水富建設(市域社會治理)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昭通市委有關基層治理和民族宗教工作部署要求,高位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二是層層壓實責任。優化機構設置,在街道設立社區黨建、城市管理和社區治理辦公室,把管理和服務力量放到基層,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定期召開黨建聯席會議,加強與轄區單位的橫向協調,整合調動各類黨建資源,研究解決涉及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難點工作,切實推動轄區民族團結進步。三是優化社區“大黨委”。按照“就近就便、相對均衡、兼顧城郊”的思路,水富各市直單位與社區開展結對共建,并簽訂共建協議。建立社區“大黨委”共建議事會,由鎮(街道)黨員領導干部下沉擔任社區“大黨委”共建議事會負責人,吸納共建單位、社區民警、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中的黨員負責人和社區下設黨支部負責人為共建議事會成員,每月召開一次社區共建議事會議,研究解決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截止目前,結對共建推動實現全市87家單位黨組織、1499名黨員到社區報到,報到率均實現100%,各單位黨組織“組團式”報到服務300余次,為民辦實事600余件、解決問題200余個。
二、以自治夯實基層治理,激發民族團結活力
水富市積極探索讓各族群眾參與共建共享治理過程的新路徑,激發各族群眾主體意識,提升基層自治水平。一是村民自治“治”出鄉村新面貌。在少數民族聚居較多三角村、二溪村等村(社區),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位,成立由黨員、離退休干部、“兩代表一委員”、村民小組長、致富帶頭人、復轉軍人、回鄉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農民工等人員組成的鄉村治理委員會,充分調動廣大村民參與村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鄉村治理的權力真正交給群眾,組織村民對本村民小組或自然村內的公共事務開展集體議事協商。凡涉及到村內重大事項、重要支出,以及集體經濟收益分紅、垃圾清運費收取標準、民族事務、民政低保救濟、征地拆遷等關系到各族群眾切身利益、反映矛盾問題突出的大小事務,均采取“委員會討論、張榜公示、公示無異議再辦理”的方式,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讓民族團結進步“順民意”。二是網格自治“織”密民生服務網。水富市科學劃分城區網格單元,將愛國衛生、疫情防控等重點工作任務及平安建設、民族團結納入網格化管理內容,定人、定崗、定責、定時、定標準、定獎懲并實行網格長負責制。各網格員堅持“3456數字連心工作法”,暨堅持網格化走訪“三必到、四必清、五必訪、六必查”讓居民“暖心、舒心、放心、稱心”。三必到指居民有突發性事件、有不滿情緒、有家庭糾紛必到;四必清指家庭人口清、人員類別清、區域設施清、隱患矛盾清;五必訪指對困難家庭、高領黨員、下崗失業人員、孤寡老人、社區矯正人員必訪;六必查指對外來人員、出租房屋、環境衛生、車輛停放、聚集人群、安全設施必查。在轄區形成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三、以智治賦能基層治理,開創民族團結新局面
一是以數字轉型為牽引,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富市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總目標,以“大數據”為依托賦能基層治理現代化,開創了民族團結進步新局面。先后投資2000余萬元將水富云富綜治中心提檔升級為暨集治安防控、糾紛調解、網格服務、視頻接訪、信息上報、事件流轉和民生服務等諸多實戰功能于一體的水富城市運營管理中心,中心整合城市監控視頻200余路、兩江河道監控50余路,實現了覆蓋城區12.7平方公里和兩江流域河道的實時監測和互聯共享,同時接入城管、兩江執法、智慧市政等多個處置單位的管理系統,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閉環服務,發揮著指揮、監督、考核、服務等“智慧城市大腦”作用。中心運行至今,受理各類上報問題30485件,辦結30219件,辦結率99 %,對辦結問題進行回訪,滿意率95%以上。指導成立30個小區業主委員會,累計選舉樓棟長637名、黨員中心戶121戶實現73個無物管小區“紅色物業”管理覆蓋,覆蓋率達98.6%。二是以創新創效為驅動,提升基層治理服務水平。水富市通過“健全五項機制、開展四項活動、建立三個試點”,不斷創新基層治理方式,切實在降低基層負擔、提升治理效能方面做文章,實現社會治理精密智治。即抓實“問題源頭發現、任務協調處置、領導干部接訪、監督考核、‘平安積分’兌換獎勵”五項機制,常態化開展“主題活動周,志愿服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平安創建”四項活動,推進建設“婦女兒童維權試點、婚姻家庭輔導試點、社會心理服務試點”三個試點,讓各族群眾能夠體會到實實在在的效果、讓基層干部能夠聚焦主業、擔當作為,不斷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四、以共治齊抓基層治理,繪好民族團結同心圓
水富市充分調動多元主體和多方力量積極融入社會治理當中,發揮社會治理群防群治的作用以及協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使各種社會力量形成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社會安定有序的合力,形成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格局。一是整合基礎網格力量。發動全市各級單位干部全部下沉到網格,配合抓實抓實疫情防控、鄉村振興、民生改善、基層治理、民族團結及抓好市委安排的其他中心工作和階段性重點任務。充分利用網格分布廣、信息靈、反應快等獨特優勢和“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對苗頭性問題,做到發現得早、防范在先、處置在小。截止目前,沒有發生一起因糾紛調處不到位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和民轉型命案。二是成立志愿服務隊伍。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平安志愿服務隊等13個志愿者隊伍,同時引入北大門游泳協會等社會組織參與志愿活動,目前在冊志愿者14187人,組織開展“多彩假期 情暖童心”暑期公益課堂、控輟保學法律法規知識宣講走進校園、“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以及道路交通安全宣傳志愿服務活動、百場好家風故事主題宣講活動等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百余場。三是發揮政法隊伍優勢。以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為契機,積極推動“政法干部掛千村、鄉村振興法治行”活動走深走實。將147名政法干部下沉到30個村(社區)530個網格中,通過政法干警“進萬家門、訪萬家情”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積極參與家庭安全風險評估,最大限度預防命案發生。截至目前,下沉干警指導各村(社區)開展家庭安全風險評估39783戶,評定高風險家庭164戶、中風險家庭267戶,并全部納入動態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