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文科“雙高”計劃項目沙龍——“黨的領導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主題研討會暨開題會順利召開
關注 星標
不錯過任何一次推送
2023年12月30日,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清華大學文科“雙高”計劃項目沙龍——“黨的領導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研討會暨開題會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行。會議邀請到學術界多位學者圍繞黨的領導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主題展開深入交流。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
會議現場
清華大學文科處建設處長楊永恒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本年度“雙高”計劃學科重大基礎理論專項重點支持各學科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開展研究,以助力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努力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貢獻清華力量。他對課題開展提出了幾點期待:一是通過開題論證會,進一步明確課題研究設計,聚焦關鍵內容,為研究工作開展打好基礎。二是要組織跨學科、跨院系、跨學校的團隊,通過有組織科研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三是要做好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講好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的理論故事。
楊永恒發表致辭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彭宗超發表致辭。彭宗超表示,黨的領導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兩個命題相互交織,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公管學院也將其列為需要重點關注的基礎研究問題。他介紹了公管學院近年來在課程建設、項目設置、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提出了對人才培養、學科發展方面的期待。他指出,探討黨的領導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既要著眼于未來,也必須與中國實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更好地了解實踐問題與實踐前沿,才能更好地把握學術方向,只有更好地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經典表達,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話語體系。
彭宗超發表致辭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情研究院副院長、課題負責人鄢一龍作“黨的領導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開題匯報。他表示,課題設計主旨在于推動黨建理論與公共管理理論的學科交叉創新,從整體意義上對黨的領導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系進行學理化建構,他認為核心問題是理解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地位與作用,并從黨自身建設、黨的領導與政府治理、黨的領導與經濟治理以及黨的領導與社會治理四個方面視角進行闡述。
鄢一龍作開題報告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作“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主題發言。胡鞍鋼帶領大家回顧了中國近現代110年的歷史,并前瞻了未來30年的發展,從高屋建瓴的角度對課題進行指導。他從1921-1949、1949-2020兩個時間段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發展歷程,以詳實的數據、充分的論據說明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他指出,除經濟奇跡以外,中國還創造了成立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基礎奠基、如期實現小康水平以及走向新時期四大奇跡,應該從這四個方面分析和理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他強調,治國首先需要解決好治黨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在人數規模方面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如何分析中國奇跡尤其是研究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學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胡鞍鋼作主題發言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韓毓海作題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發言。他指出,黨建和國家治理屬于兩個學科,各高校都在積極地通過學科交叉對相關課題進行探索。他對本課題研究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高校作為基層黨組織,在研究政策側重問題時,應該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將德治才學依托于列寧主義協商民主兩條重要原則,做到實事求是,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二是行政管理與政治學分屬不同學科領域,在學科交叉的情況下也應堅持學科原理與特色,在此基礎上探索新的研究角度。三是要在邏輯結構以外做好歷史研究。他從清華與北大兩校在歷史研究上的不同講起,重點闡述了第三世界的現代化理論的發展情況,以及在合作共贏、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不同。
韓毓海作主題發言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國情研究院副院長周紹杰對會議上半場發言做點評。他表示,近期國內國際發展形勢多變,目前的治國理政依然面臨諸多尚未被有效回答的問題。黨的永續執政是大家的理想,但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有效應對人口負增長、金融風險、外部壓力等新的挑戰,所以更加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刻總結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通過不斷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保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的實現。
周紹杰對會議上半場做點評
研討會上半場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長聘副教授朱俊明主持。朱俊明表示“雙高”項目是清華大學推動文科建設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第一期公管學院有四個文科“雙高”項目。第二期公管學院有兩個項目得到了支持,其中由鄢一龍老師領銜的項目,在黨的理論建設方面做很重要的布局。
朱俊明主持上半場研討會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程文浩以“黨的廉政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題進行發言。他認為廉政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一環,并從為什么、什么是、如何實現三個方面對此進行具體闡釋。他指出,黨的治理能力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治理能力,黨的廉政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求、實現黨的自我革命的現實需要和新時代廉政建設的客觀需要。實現黨的廉政治理能力現代化應三管齊下,即借助現代化的廉政治理理念、制度和技術。
程文浩作主題發言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傳利作“社會化大生產與治理現代化”主題發言。他指出需要超越現有的腐敗定義,從腐敗的本質上認識腐敗發生及治理方略。“市場自發消除腐敗論”是一種神話。他強調要用唯物史觀指導社會治理的現代化研究,按照馬克思社會化大生產理論的要求,設計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恩格斯《論權威》的基本觀點,對當前的社會治理富有啟發性,是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理論基礎。實現社會和國家的有效治理,在經濟上應堅持公有制主體不動搖,解決諸如交通住房等方面的治理問題時,應堅持人民立場,從大眾視角而非精英視角設計治理方略,通過統一指揮和協調安排避免無政府造成的無序性。他指出,民主集中制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智慧。民主與集中之間必須保持必要的張力。民主是集中的民主,集中是民主的集中。越是集中,越要加強民主,同樣,越是民主,越要強調集中,以實現社會和國家治理的最佳形態。
王傳利作主題發言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中心主任田改偉以“黨的領導知識體系是中國自主政治學知識體系的特色與優勢”為主題進行交流分享。他表示,本課題與政治學領域密切相關,在學科發展、話語體系建構方面也將產生影響,在此基礎上應該重構政治學話語體系,突破黨的領導話語長期游離于政治學學術話語之外的情況。他指出,政治學基本理論架構滯后是學界長期面臨的困境,課題應該在新的理論框架中對百年以來黨的領導與國家治理、黨與國家、黨與政權之間的關系進行規律性認識與理論總結。
田改偉作主題發言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長聘副教授殷成志以“黨領導下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確立”為主題展開分享。他指出,我國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確立起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形成了“五級三類”的架構,這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所進行的重大體制機制創新,在世界范圍內也具有開創性。他表示,黨的領導是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確立的決定性因素,黨領導、組織和指導實施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故事,對于國際學術界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國高質量發展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殷成志作主題發言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何建宇作了“黨的領導與社會治理”主題發言。他指出,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社會矛盾處于高發期,基層社會治理問題的發現與處理相對被動,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全覆蓋、激活基層組織的政治功能對于增強社會治理和政治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義。他梳理了黨領導社會治理的歷史,并表示近年來對社會治理的界定仍然相對模糊,容易造成政策制定與策略執行之間出現偏差和模糊地帶,從而或多或少出現了以行政管理方式落實政治領導的功能偏離。從理論研究角度看,圍繞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建構黨領導下的社會治理體制需要展開一些更為基礎性的理論思考和機制設計。
何建宇作主題發言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劉晨光作“當前國家治理現代化面臨的突出問題”主題分享。他指出,從整個人類治理現代化進程來看,各國治理現代化都需要面對和處理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但我國治理現代化的不同之處在于,強調在黨的領導下實現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辯證統一,實現不同治理主體、治理要素之間的聯動、集成與協同,實現整個國家治理效能的最大化。這也正是黨的領導下我國制度的突出優勢所在。另一方面,黨領導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與國家整體現代化同步的過程,現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面臨的問題已與十年前有很大不同,進而重點分析了央地關系、區域關系、城鄉關系、政經關系、內外關系等五個宏觀結構性問題,并強調應增強對科技創新、企業發展、金融服務、房地產發展、數智化治理等方面治理問題的關注,將黨的領導的傳統優勢進行總結并結合時代需求進行不斷創新。
劉晨光作主題發言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藍煜昕通過視頻會議作“黨的社會工作新體制與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主題發言。他表示,黨的領導需要適應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方面,黨的社會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在新時期的延伸和拓展,中社部的組建代表著黨社關系的系統確立,從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角度回應了社會現代化和國家治理需求;另一方面,黨的領導需要增強撬動能力,從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來適應新時代的社會治理。黨的社會工作體制的產生,系統確立了黨和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志愿者等新的社會組織的關系。他指出,社會治理領域尤其是基層社會治理需要直接面對群眾個體,這對黨員干部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制度設計不僅需要關注體系本身,還應該匹配社會治理參與者的能力,借助社會自身的組織能力與活力解決社會秩序中的問題,黨在基層的領導力需要由過去的習慣性主導逐漸轉向催化和撬動。
藍煜昕通過視頻會議作主題發言
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秘書長白鋼以“‘兩個結合’與‘文明國家’建設”為主題進行交流分享。他從文明論的角度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新視角出發,指出“兩個結合”極大地拓寬了學者可汲取的理論資源。在馬列主義的方向性問題上,要避免退化論式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對列寧論斷最好的繼承,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擴展,不斷審視思想體系框架和擴展理論邊界,不拘泥于教條化使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體”和“用”方面,中國的文明史和政治史是彼此支撐且無斷裂的,既保證了中國文明始終綿延,時也保證了中國文明始終將大一統國家作為政治追求,因而中國文明體的連續性與政治體的統一性始終高度結合。他表示,正是這種文明與國家道統、正統的結合傳統,使得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第二個結合成為可能,而且具有真正的歷史活力。
白鋼作主題發言
會議下半場由鄢一龍主持。
會議最后,胡鞍鋼作總結發言。他指出,學術研究應圍繞“知識為民、知識報國、知識為人類”展開,公共管理所研究的領域屬于典型的公共知識,具有學術屬性、決策知識屬性以及國際知識屬性,本次課題研究與學術探討聚焦于中國如何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國家治理與各類創新,對于總結經驗、構建理論框架具有重要意義。他表示,本次研討會在不同學科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交流與合作,他對中青年學者的學術交流與成果產出寄予厚望,也希望一代又一代更優秀的學者能更好地為中國發展提供知識與力量。
胡鞍鋼作總結發言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科研辦主任劉敏,以及項目組楊敏娟、李浩銘、才紅等參加了會議討論。
部分與會專家合影留念
供稿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編輯丨王瑞琪
審核丨朱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