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服務群眾經費怎么花?他們有話說→(社區服務群眾經費管理辦法)
小區里的公共晾衣架換成了新的,不易生銹更耐用;樓下的便民信報箱修好了,銀光閃閃整齊劃一;樓道里的扶手裝上了,爬六樓再也不用喘半天……如何使經費創造更大的價值,提升百姓幸福感、滿意度,考驗著居民區黨組織服務功能和基層治理水平。
近日,一場2022年第三次書記沙龍暨居民區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項目交流評審會在撫順路睦鄰中心舉行,“小巷總理”們紛紛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
四平路街道轄區內,80%以上是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建造的售后公房,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地方需要進行改造。
在評審會現場,鞍山五村居民區為大家分享了“雙排扶手”的故事。鞍山五村是個人口密集的老工人新村,建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初建時,和每個老舊小區一樣,每個樓道里只設置了一排扶手。然而隨著居民的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這樣的扶手已經難以滿足大家的需求,老年人上下樓大多希望有雙排扶手的加持。
對于這一現象,居委干部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通過上門走訪和召開座談會,排摸群眾需求,最終,在11個樓道內率先安上了便民愛心扶手,老年人出門方便了,退休生活也變得更精彩了。“用一點微小改變,提升百姓生活質量,這筆經費就花得值得。”劉芩動情說道。
除此之外,鞍山四村第一居民區與大家分享了小花園微改造項目,小區里露天花園進行更新后,擺了防雨棚,設了新桌椅;鞍山四村第二居民區則帶來了睦鄰共享小屋項目,將曾經的廢棄保安亭改造成“學習角”,供黨員群眾開展活動或集中學習……23個社區,23個具代表性的基層社會治理項目,涵蓋便民利民類、群眾活動類、關愛幫扶類等多個類別,體現出這段時間來四平居民們的生活變化。
退休前的孫海燕是四平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書記工作室負責人,在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區當了15年的黨總支書記。本次評審會上,她作為特約嘉賓全程旁聽,并與現場的“后輩”們交流經驗。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她表示,所謂服務群眾專項經費,顧名思義就要用在群眾身上,做到讓群眾滿意,才是最重要的。“社區是一個小家庭,空間小,力量卻很大。居民區要在微更新、微改造、微治理上下功夫,讓項目接地氣。”
“經費使用,要和居民需求、環境整治、居民自治、‘兩新’組織建設相結合,各個居民區做出自身亮點,打出品牌,營造溫馨的社區氛圍。”四平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江靜雯說,“對于2023年的經費使用,大家更要做好規劃,將專項經費項目做出內涵,緊抓硬件的同時突出軟件特色,實實在在讓老百姓滿意。”
近年來,四平路全力建設“15分鐘生活圈”,提升百姓幸福感、滿意度。下一步,四平路街道將繼續結合常態化疫情防控,指導居民區黨總支找準定位,圍繞黨建睦鄰樓組、區域化黨建聯建、黨建引領“三駕馬車”、黨建微網格治理等方面集思廣益,創建項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優勢,走出社區基層治理新路。
文字/圖片:湯順佳
編輯:張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