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永遠在路上之一:人才+陣地+經費 呼和浩特市不斷夯實基層黨建
城市基層工作的中心在社區,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也在社區。近年來,隨著呼和浩特市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街道社區在城鎮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基層黨建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呼和浩特市積極圍繞“人才 經費 陣地 =區域化黨建互動大格局”的社區黨建工作思路,全面夯實社區基層黨建基礎,有力推動了社區基層黨建水平的整體提升。
呼和浩特市轄4區、4縣、1旗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31個街道、297個社區,社區黨組織292個,其中黨委15個,黨總支93個,黨支部184個(含3個聯合黨支部),不斷夯實基層堡壘,有效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才能鑄強黨建核心,為首府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為了實現社區黨建有高素質人管事,自2008年開始,呼和浩特市連續四年采取招考方式,招考了770名大學生“居官”充實到社區工作急需的網格化管理、專職黨務工作、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4大類566個崗位。同時采取輪訓、選拔培養等方式,加大對社區干部的培訓力度,使得全市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大專以上學歷占比由53.3%提高至82.2%,35歲以下占比由10.3%提高至35.1%。
玉泉區興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區黨員繡黨旗
為了突破首府黨建陣地建設瓶頸,呼和浩特市依托城建規劃,以老舊城區為突破口,結合舊城區和棚戶區改造,將解決社區辦公及活動場所作為新建小區的硬性指標,納入城市建設整體規劃,努力破解社區辦公和服務場所建設難的問題。
具體工作中,呼和浩特市與開發企業簽約,建立保證金制度,與開發商簽訂社區辦公及服務場所建設協議,要求開發商至少提供500平米的場所,預繳2000萬元保證金。工程完工后,對按要求提供場所的,返還保證金;未按要求提供的,用保證金為社區購買或新建辦公及服務場所。全市共簽約新建57處社區辦公及活動場所,己交付使用28處,最大的6200平米,最小的500 平米。目前,全市社區辦公及活動場所面積達到300平方米的社區257個,所占比例由過去的45%提高至87%,其中新建1000—3000平米以上的社區51個,3000平米以上的社區15個,有效改善了社區辦公及服務環境。
基層黨建人才的培養和陣地的建設都離不開充足工作經費的支持。為有效提高社區黨組織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能力,市委組織部與市財政局聯合下發《印發〈關于進一步嚴格落實基層黨組織運轉經費保障的意見〉的通知》(呼黨組通〔2014〕49號),明確要求將基層組織運轉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按照文件規定,每個社區每年列支10萬元辦公經費和10萬元民生保障金,分別由市、旗縣區兩級按1︰1比例解決。目前,市、旗縣區兩級財政已全額撥付相關款項,包括自治區10萬元為民辦實事專項資金在內,社區各項工作經費平均達到了30萬元,“三級投入、街道管理、社區使用”的經費投入管理使用格局已基本形成。
有優秀人才的集聚、有陣地平臺的搭建、有充足經費的支持,呼和浩特市構建起區域化黨建互動工作的大格局。通過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統籌、協調和指導轄區內機關、社區、學校、企業、“兩新”組織黨建工作,形成了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模式。通過確定議事范圍、議事規則和定期召開工作例會、簽訂黨建項目管理協議書等,整合區域內各類資源,開展“六聯”共建活動,實現了駐街道社區各類黨組織協調互動常態化和黨建要素的合理流動。
新城區海東路街道辦事處體校巷社區上門為老黨員服務
目前,全市成立街道大工委31個,社區大黨委292個,實現了全覆蓋。組建各類文化、醫療等功能性黨組織375個、確立帶頭人3000余名,為提升街道社區區域化黨建工作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呼和浩特新聞網記者 張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