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民政局踐行黨建業務深度融合 創新社會組織管理工作成效顯著
紅網時刻常德11月18日訊(通訊員 侯琳)今年來,常德市民政局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提升黨支部組織力為重點,以提高黨建兩個覆蓋質量為導向,健全工作制度、強化責任落實、培育黨組織品牌,促進黨組織和黨員積極發揮作用,以黨建引領促進全市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
一、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錘煉黨性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常德市民政局嚴重落實中央、省市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統籌發揮社會組織動員力量和專業化優勢,引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立即響應,強化防控舉措。1月底,常德市民政局下發了關于號召社會組織參與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倡議書,動員社會組織尤其是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主動依法有序參與防控工作。 發揮專長,引領社會組織積極作為。組織社會組織黨組織開展抗疫特殊黨日活動,以黨組織活動帶動會員、從業人員將更廣泛的志愿服務、心理援助、公共衛生等公共資源投入到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去:常德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和常德市清圓心身健康服務中心聯合開通抗擊疫情線上公益心理援助熱線,幫助廣大市民舒緩心理壓力;市物業管理協會累計為50余家會員企業訂購80000余個口罩、體溫槍20個,有效緩解了全市物管企業防疫物質短缺現狀;各民辦醫療機構查體溫、發傳單、發物資,積極參與到社區抗疫一線;常德市房地產協會第一時間號召會員單位和愛心企業捐款,發動全行業捐贈累計323.15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先后共有490個社會組織及12837名黨員志愿者參與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市社會組織累計捐款1568.56萬元,捐贈防疫物資價約1404.01萬元。三是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助力復工復產。市民政局及時下發了倡議書和指導意見,引導全市社會組織依法有序開展工作,貢獻了社會組織參與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獨特力量。
二、在黨建工作制度規范上不斷完善
制度是推動組織優勢轉為治理優勢的“智慧力”,市民政局以制度建設為突破口,認真抓好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制度建設。
強化政治建設。將社會組織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確保社會組織正確的政治方向。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引導社會組織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健全工作機制。以實現“兩個覆蓋”為目標,編纂和出臺了《黨建指導員工作手冊》《常德市民政行業社會組織黨建指導員管理辦法》等文件資料,并通過聘請3名專職黨建指導員專項開展黨建指導工作,使黨建工作覆蓋達到了100%。
實施常態化培訓。落實培訓制度,每年組織民政行業社會組黨組織書記及專干參加專題培訓班,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覆蓋到每個社會組織,把從嚴治黨要求貫穿到社會組織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監督各個環節。
三、在強化工作責任落實上持續用力
常德市民政局推動黨的全面領導一根鋼釬插到底的要求,認真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切實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建設。
提高“兩個覆蓋”質量。落實登記管理“五同時”,要求社會組織在登記時必須填寫《社會組織黨員情況調查表》、《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承諾書》,準確掌握社會組織黨員情況,隨時指導、監督、檢查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不斷提高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質量。
壓緊壓實工作責任。我們注重強化社會組織黨建責任,注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質量整體提升,每年組織開展黨組織書記述職評議,推動黨建工作責任落實。
推動社會組織黨組織標準化示范化建設。按照“五化”建設標準,我們通過系統培訓、發放《社會組織黨建指導手冊》、組織參觀學習以及一對一實地指導等多種方式有序指導社會組織規范設置黨組織,并確保了其在班子配備、陣地配置、換屆選舉、發展黨員、組織關系管理及黨費管理、健全內部管理制度等各個方面規范有序;加強了痕跡化管理,每季度定期督查通報社會組織“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主題黨日等工作開展情況,并通過組建黨建微信群及時發布活動動態,形成了黨建工作“比比看”的良好氛圍,嚴肅了黨內政治生活。
四、在創新模式培育品牌中下功夫
針對社會組織人員流動大的特點,我們堅持從社會組織實際出發,不斷創新黨建工作,積極培育黨建品牌,營造比學趕超的氛圍。
有效發揮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基地作用。常德市民政局拓展和整合了市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基地功能,著力打造全市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指導社會組織開展“五化”建設,為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和支持,幫助社會組織解決在黨支部成立及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形成黨建引領培育,培育助力黨建的良性模式。
大力培育黨建品牌。以社會組織黨建“六有”建設為標準,創建了市福壽頤康園、市印刷行業交流協會、市建筑工程防水行業協會等10家黨建示范點,指導社會組織開展爭創“黨員示范店”活動,為推動行業黨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創新開展公益創投活動。今年,常德市民政局以“三社聯動,全民共享”為主題,以黨建為引領,舉辦了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大賽 ,推動了一大批公益項目落地社區,為促進政社互動,推動政府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引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機制做出了有益嘗試,把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設踐行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