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沒有圍墻”的干部學院(一所沒有圍墻的干部學院)
坐落在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的甘祖昌干部學院。
學員體驗農事勞作。
村民自編自導自演采茶劇《并蒂蓮花》。
【題記】
說起干部學院,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大多是高大的圍墻、齊整的學校式建筑、嚴肅的校園氛圍……而在甘祖昌將軍故里的這所干部學院,卻與眾不同。兩年來,萍鄉市在這里對干部教育培訓模式進行了一系列具有創造性、開拓性的探索,創辦了——
A
放棄“圈地建樓搞培訓”傳統模式
萍鄉,一片紅色沃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在此留下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萍鄉,一座精神富礦,甘祖昌不當將軍當農民、龔全珍不忘初心的故事感動全國。
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時,對甘祖昌、龔全珍的感人事跡給予高度評價并強調,我們要弘揚這種艱苦奮斗精神,不僅我們這代人要傳承,我們的下一代也要弘揚,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省委書記劉奇在萍鄉市調研時要求,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優勢,加強紅色文化陣地建設,傳承弘揚甘祖昌將軍嚴于律己、艱苦奮斗,一心為民、永葆本色的優良作風和寶貴精神,努力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如何傳承?成為萍鄉市的一道必答題。如何破題?卻引發了當地一場激烈爭論。
有人認為,按照過去建設干部學院的一貫做法——“圈地建樓搞培訓”,建好房子、請來老師、招來學員,即可開門辦學。持不同意見的人則表示,一是辦學成本太高,增加地方的經濟壓力;二是辦學特色不突出,很難提升影響力;三是輻射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小,百姓得不到多少實惠。
“對此,市委、市政府多次開展專題研究,邀請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建言獻策,多方分析各種辦院模式的優劣,多次奔赴全國各地學習取經,2016年底最終決定在甘祖昌將軍的老家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建設一所開放式的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基地。”萍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裴鴻衛說。
然而,把培訓基地的主場放在村里,困難接踵而至。
首先是村容村貌整治。2016年的沿背村,還是貧困村、空殼村、軟弱渙散村,由于百姓對情況不了解,對有限的宅基地異常看重,征地拆遷成為頭等難事。“只要能把培訓基地建好,不僅能傳承甘將軍的精神,還能帶旺人氣,辦民宿、辦農家樂、賣土特產都可以掙錢,培訓基地猶如‘印鈔機’,你們脫貧致富指日可待。”在動員大會上,裴鴻衛對村民說。當時,市、縣、鎮、村各級領導干部幾乎天天上門入戶做工作,反復描繪建設培訓基地帶動發展的光明前景。在干部的不斷動員和百姓的逐漸理解下,從當年6月到9月底,沿背村拆除了2萬余平方米豬牛欄、廁所、違章建筑等,清理修繕了甘祖昌故居等多個現場參觀及教學點,瀝青路鋪到每家每戶門前,行道樹栽起來了,停車場建起來了,村莊美起來了。
其次是培訓課程開發。為了講好甘祖昌、龔全珍的故事,萍鄉市從機關、黨校、學校等單位抽調精干人員成立課程開發團隊,由甘祖昌、龔全珍身邊人和鄉親、專家一起講。首批抽調成員之一、蓮花縣教研室郭金梅回憶說:“在廣泛收集、整理甘祖昌、龔全珍的先進事跡材料后,開發了第一堂黨課‘薪火相傳·信念永恒——沿背紅色印記’,并多次邀請相關專家現場試聽,共同修改、打磨。”為豐富課程形式,還編排了紅色教育題材采茶劇《并蒂蓮花》,該劇由當地村民自編自導自演,村民白天種地、打零工、上班,晚上聚集祠堂,用濃濃的鄉音、真摯的感情演繹著甘祖昌、龔全珍的感人故事。特別是村里的孩子三五個一組輪流上場演出的設計,讓孩子們鍛煉了膽識,錘煉了精氣神,從小種下了傳承紅色基因的“種子”。
再次是吃住如何保障。培訓基地建在村里,學員吃住只能在農家,但村民卻不愿意。“改善住宿條件,需要資金投入,萬一一陣風,豈不打水漂?當官的哪會住在農民家,不是作秀吧?”這些顧慮,在沿背百姓心中普遍存在。“摸著石頭過河,學習景區辦民宿的做法,鼓勵有條件、有意愿的村民,對現有住房進行改造,讓學員吃住在農家。”坊樓鎮黨委書記周曉濤說,當時縣里拿出政策及資金扶持,鼓勵首批15戶村民建起了民宿,村民在半信半疑、等待觀望中準備迎接首批學員。
2016年10月13日,培訓基地迎來了第一批學員——萍鄉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中心組在坊樓鎮參觀紅色革命舊址、踏看將軍水庫、瞻仰甘祖昌故居,開展農事勞動,住民居、訪民情,聽黨課、看采茶劇。萍鄉市委書記李小豹在此次專題學習時說,挖掘好紅色資源、運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必須在打造精品課程、建強教育陣地上下功夫、求突破。
“市領導住在我家,隨和地與我們交流。詢問家里多少人?收入怎么樣?對建設培訓基地有什么看法?”回憶當初的情景,首批民宿主謝金生依然很激動,“沒想到領導一點架子都沒有,更沒想到領導對我們的關心這么細致,讓我們感受到了黨委政府辦好培訓基地的堅定決心,看到了沿背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
B
開放式培訓接地氣有人氣
聽群眾講、向村民學……2016年10月18日,萍鄉市直機關工委組織黨員干部走進沿背,開展專題學習;7天后,蓮花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也把學習課堂搬到了沿背;當年年底,萍鄉市各縣區、市直部門黨員領導干部紛紛來到這里,觸摸、感悟甘祖昌、龔全珍的精神。
“沒想到這種模式效果這么好,學員紛紛表示接地氣、受教育。這既是鼓勵,更是鞭策,強烈的責任感推著我們向前走,必須努力辦好培訓基地。”蓮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林俊江告訴記者,“一盤更大的棋”隨即落子。
2016年11月22日,蓮花縣專門成立坊樓鎮沿背村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按照“紅色校園、綠色家園”的理念,組建甘祖昌干部學院,力爭把沿背村建設成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基地、全省5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2017年1月11日,萍鄉市編辦批復,在市委組織部黨員教育培訓中心加掛“甘祖昌干部學院”牌子,甘祖昌干部學院為市委組織部下屬正科級事業單位;2018年12月10日,省編辦批復同意甘祖昌干部學院為中共萍鄉市委直屬正處級事業單位,加快發展之路全面鋪開。
目前,來自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學校、黨校的20余人,以借用、聘用等形式成為甘祖昌干部學院“元老級”的教職員工。萍鄉市編辦副主任、市委組織部駐甘祖昌干部學院工作組組長吳竺,2016年10月來到沿背工作,親眼目睹了學院兩年多來的點滴變化。“發展好不好,從抽調人員的表情可以得出答案:最早是哭哭啼啼不想來,接著是半拉半就勉強來,現在是主動要求積極來。”吳竺笑著說。
好,體現在精品課程直抵人心。萍鄉市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專門成立“紅色文化和黨性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市范圍內挑選一批黨史研究員和教育專家,組成紅色課題研發團隊,推動深厚的紅色資源轉化為鮮活的教學資源,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感悟初心課程體系。為講好甘祖昌的故事,將軍生前工作的新疆軍區先后派駐軍代表9批33人次參與學院共建和教學工作,并成立了新疆軍區軍代表辦公室(軍地融合工作部),在全國首創駐地軍代表制度。新疆軍區原政治部副主任任祖林,吃住沿背村35天忙備課,他說“甘將軍的精神是延續的,我們要把將軍在新疆軍區的點滴事跡融入教學內容。歷經30多次修改,推出了《初心永駐,信念永恒——追尋甘祖昌的印跡》訪談式黨課”。新疆軍區保障部張紅英、韓素婷等,更是長住沿背村達100天,作為黨課訪談嘉賓為學員授課59場。目前,學院已開發《薪火相傳·信念永恒——沿背紅色印記》《甘祖昌將軍的家風》等訪談式互動課程,《并蒂蓮花》《三女跳崖》等情景教學課,《一座橋變十二座橋》《伍婆婆送三子參軍》等33堂現場微黨課,《這樣一位將軍》《老阿姨》等音像教學課。
在《薪火相傳·信念永恒——沿背紅色印記》一課中,主持人以現場互動訪談的方式,分別訪談蓮花一支槍紀念館原館長吳棟山、甘祖昌將軍的外甥李昔林和外孫媳婦賀娟。“為了這一支槍,沿背村群眾用生命守衛,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吳棟山在主持人的提問下,將由一支槍發展起來的蓮花地方武裝的故事娓娓道來。“甘將軍對你特別嚴厲,甚至讓犯錯的你罰站軍姿,你能理解嗎?”李昔林從小在甘將軍身邊長大,通過他的講述,一個有血有肉、愛憎分明的甘將軍形象愈發生動。“你覺得將軍家庭有什么不同嗎?”賀娟嫁進甘家后,一直和老阿姨生活在一起,在老阿姨的教育熏陶下,也加入助人為樂的隊伍中,傳承與弘揚一心為民、淡泊名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
采茶劇《并蒂蓮花》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有時甚至一天演出多場,目前已演出428場。舞臺上,一個個農民演員用質樸的表演,詮釋他們對甘祖昌夫婦崇高的敬意;舞臺旁,LED屏幕里播放著演員們唱的臺詞;舞臺下,拉著二胡、敲著鑼鼓的老師傅們用心配樂;觀眾席上,黨員們聚精會神,動情之處報以掌聲。“舞臺雖簡陋,演出卻很精彩。別看演員都是村民,一招一式卻很認真、很專業,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通過村民形象生動地演繹,時而引得觀眾掌聲陣陣,時而讓觀眾熱淚盈眶。這堂生動的黨課就是一面鏡子,教育我們講黨性、守規矩。”有學員在留言簿上寫下了這樣的內心感受。
好,也體現在吃住民宿增進干群感情。學院沒有建設專門的學員宿舍、食堂,通過“村民自營 學院指導”的模式,鼓勵和引導當地農民興辦“培訓民宿”。學院和村里共同成立民宿發展合作社,實行“統一基本建設標準、統一驗收掛牌、統一配送床上用品、統一派送學員、統一結算收入”的管理模式,并邀請專業院校和酒店賓館的專業人士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土雞、土鴨、綠色蔬菜,這是地道的農家味道;住得溫馨、吃得放心,這是學員的普遍評價。為讓學員切身體驗當年甘祖昌回鄉務農的勞動生活,學院專門開設了采茶、做豆腐、種菜、種田等“追尋初心·體悟將軍農民精神”系列農事體驗教學活動。學員通過參與農事體驗活動可以獲取“工分”,并憑“工分”兌換相應的農產品,享受勞動的成果。“這種安排,讓學員和村民一起扛起鋤頭干農活,一張桌子吃農家飯,一條板凳聊家常,真正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既受到了艱苦奮斗、憶苦思甜教育,又與群眾走得更近了,對群眾感情更深了。”廣東省中山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梁麗嫻說,在甘祖昌干部學院培訓的經歷特別難忘。
好,還體現在學員數量與日俱增。兩年多來,學院已接收來自北京、新疆、四川、上海、海南、廣東等20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中央部委、國企、省直部門等730余個班次3.2萬余名學員。2018年11月26日至27日,學院迎來了首批外籍學員——坦桑尼亞警察院校師生,開啟國際化教育培訓新篇。2018年初,由甘祖昌干部學院組織策劃、參與拍攝的以甘祖昌將軍龔全珍老阿姨事跡為題材,獲評第2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的電視連續劇《初心》上映后,更多學員和群眾慕名而來。
C
獨特之路引發“蝴蝶效應”
冬日的沿背,小橋流水恬靜悠然、農家小院裊裊炊煙。南溪河畔的休閑長廊,一批批學員參觀學習,一撥撥游客閑庭信步。兩年來,學院探索出一條學院、學員、群眾互促共贏的新型教育培訓“三元互動”新路徑,在全國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不斷增強,辦院成效獲得了社會廣泛認可。
首先是讓學員得到很好的黨性教育。“過去參加培訓都吃住在賓館,在這里和村民住同一個屋檐下,容易拉近距離,了解民情”“土地最誠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來不得半點虛假;農業生產,能充分培養與體現實干精神和實事求是精神。現場教學,情真意切”“我覺得《并蒂蓮花》不僅是一部戲劇,更是一堂生動的黨課”……這是反饋表上學員們留下的一句句肺腑之言。
學院把絕大部分教學課堂設在當年甘祖昌回鄉當農民時帶領鄉親們建好的水庫和橋梁、綠化的山嶺、改造的冬水田,以及周邊的紅色資源所在地,并以“見物、見人、見精神”的順序設計教學內容,讓學員身臨其境,感悟崢嶸歲月、走進將軍心路歷程,讓學員的心靈在歷史和現實碰撞中受到強烈震撼。隨著教學課程的豐富、形式的多元,以及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學院形成了獨特的辦院模式,即“課堂在田野、吃住在農家、人人當教員、百姓齊參與,在體驗式教學、艱苦式教學、訪談式教學、互動式教學中,感受初心主題教育、增進黨群干群感情、煥發紅色時代基因、幫助老區脫貧攻堅。”中組部全國組織干部學院原巡視員、副院長王文才認為,萍鄉在沿背村打造這種課堂在田野、宿舍在農家、沒有圍墻的干部學院,以及開放式教學模式是全國獨有的,非常有價值。
其次是放大紅色培訓效應。學院立足沿背,給當地帶來的巨大發展,已經引發了“蝴蝶效應”。坊樓鎮江山村,甘祖昌帶領村民修建水庫的地方,學院在充分挖掘江山村的紅色文化資源后,建設了沿背村之外的又一個教學點,安排學員在江山村學習、吃住。這種模式稱為“隨營學校”,將周邊地區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紅色景點全部納入“隨營學校”輻射范圍,“隨營學校”由當地農戶提供房間,學院配送被褥,學員自背行囊,真正做到學員走到哪里,學院就辦到哪里,培訓就進行到哪里。
目前,“隨營學校”已在蓮花縣六市鄉海棠灣村、良坊鎮田心村,湘東區麻山鎮幸福村,蘆溪縣銀河鎮紫溪村等地“開營辦學”,并計劃在全市范圍及周邊地區建設20個“隨營學校”。學院還發揮贛湘交界的區位優勢,與韶山、長沙等周邊紅色培訓機構對接,積極融入井岡山紅色培訓板塊,打造了“韶山—長沙—安源—蓮花—永新三灣—井岡山”湘贛兩小時紅色培訓圈,與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江西干部學院等簽訂合作框架協議,與韶山管理局等構建了互送學員、互為支撐的良好關系,建立了長期合作共享機制,構建“湘贛紅色培訓聯合體”,極大拓展了學院發展空間。
辦院成效還體現在帶動村民致富上。學院的建設發展,促進了鄉風民風、村民精神面貌的巨大轉變。周秋蓮,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戶,為了給兒子看病,背了30多萬元債務。可她在家干農活,丈夫在外打零工,不知何時能還清債務。2017年初,學院了解情況后,鼓勵周秋蓮辦民宿,但她由于自卑,害怕跟外界接觸,一直存在畏難情緒。在學院和村干部的悉心指導和全力幫扶下,周秋蓮終于鼓起勇氣一試。隨著學員和游客的增多,周秋蓮慢慢開始和他們交流,了解鄉村外的大世界,幾個月下來,她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最多的一個月,周秋蓮家民宿收入過萬元,兩年下來,她還了一大半債務。隨著影響力的擴大,沿背村加大了土地的流轉開發力度,興建了恒溫農業大棚基地、皇菊種植基地、芍藥基地、石斑魚養殖基地,走上了農業產業化之路。
沿背村主任蘇根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6輛接送學員的大巴車,去年帶來90萬元的收入;銷售生姜、蓮子、薯粉等土特產,收入20萬元左右;合作社經營民宿收入約30萬元,這是村集體的收入。更多的實惠體現在百姓身上,目前開辦民宿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有13家,最高的達23萬元。學院的發展,讓當地村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路,七成外出打工的村民返鄉創業,像周秋蓮一樣的貧困戶,更是看到了脫貧希望。目前,沿背村已發展民宿55家,2018年產生經濟效益164萬元,戶均收入接近3萬元,比2017年增長20%,比2016年增長近5倍;2018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40萬元,比2017年增長2.3倍,比2016年增長23倍,比2015年增長131倍。
很顯然,群眾從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大家都滿腔熱情、真心實意地投入到學院的建設發展上來,因而這所沒有圍墻的學院其實擁有最堅固、最能保障安全的“圍墻”。
【結束語】
如今,甘祖昌將軍已經去世30多年,龔全珍老阿姨也已是耄耋之年,但走進老將軍和老阿姨曾經奮斗過的每一個地方,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們的崇高精神。將軍故居里、將軍水庫前、將軍勞作地,一批批來自天南海北的學員滿懷期待而來,滿懷收獲而去,這來去之間,老將軍和老阿姨的感人故事在流傳、崇高精神在弘揚……(羅德斌 駱 輝)
(本版圖片由甘祖昌干部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