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鹽池:四級網格化構建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網格化管理四級體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寧夏吳忠市鹽池縣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及時抽調機關干部編入到村、社區,全力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但在工作推進之初,基于對疫情形勢嚴峻性不了解等原因,一些群眾不支持不配合,疫情防控群防群控工作推進較難,出現了群眾參與不主動、干部唱“獨角戲”的尷尬局面。這些問題,暴露出在基層社會治理中還存在一些弱項。
鹽池縣委及時采取措施,堅持以基層黨建為引領,將抓好疫情防控與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有機結合,建立壓實鄉鎮“六級責任”和社區“七級責任”體系,探索推行四級網格化管理,把每個村(社區)劃分為若干個網格,精細布網、精準施策、精心服務,縱向健全完善縣、鄉鎮(街道)、村(社區)、組(小區)、樓棟(戶)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責任體系,橫向搭建基層黨組織、群團組織、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員群眾攜手共建的平臺,最大限度凝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合力,切實解決基層治理的堵點、痛點、難點,著力補齊基層治理短板,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突出目標導向,在“建”字上做到全面覆蓋
鹽池縣立足全縣地域面積大、群眾居住分散的實際,按照“任務擔當、規模適度、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責任明確”的原則,以鄉鎮“六級責任”和社區“七級責任”責任鏈條為牽引,各級基層黨組織沖鋒在前、主動擔責,對所轄區域內村(社區)精細分類、精細布網,化整為零、壓茬推進,形成一級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閉環。
第一級為在8個鄉鎮和1個街道辦,設立鄉鎮(街道)級指揮部,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任鄉鎮(街道)級指揮長,鄉鎮長(街道辦主任)、分管領導任副指揮長;第二級為119個行政村(社區)建“網”,包村(社區)領導任村(社區)級指揮長,村(社區)黨支部書記任副指揮長;第三級為2009個自然單元(自然村、小區、單元獨棟樓)劃“格”,包村(社區)干部、村(社區)主任、副支書等村組(社區)干部設立為網格長;第四級為68487戶村民(居民)定“子”,由網格內群眾認可度高的村民(居民)、黨員、志愿者擔任網格員。各個層級之間既加強工作協調和信息互通,又防止人員相互流動與聚集,切實做到資源下沉、管理下沉、服務下沉。
鹽池縣委、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抓總,深入一線督查指導,縣級領導下沉包抓鄉鎮(街道)、鄉鎮(街道)班子成員下沉到村(社區)、村(社區)干部下沉到“格”,工作指導到“網”,督導到“格”,倒查到“子”,切實做到“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人”,構建起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立體式基層治理管理體系。
突出過程導向,在“暢”字上注重上下聯通
鹽池縣按照“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的原則,暢通“信息上報、政策下達”快速反應通道,精準問需、精準施策,切實做到“群眾需要、網格吹哨、部門報到、齊商共辦”,有效延伸了基層黨組織的管理服務觸角。
以“格”精準問需,建好問題采集“信息庫”。以問題為導向,對照疫情防控、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矛盾化解、便民服務、法治宣傳、心理疏導等事項,網格員全面摸排群眾所需所求,及時匯總上報。針對疫情防控人員信息底數隨時變動的問題,全面發動網格長、網格員、群眾先后開展四輪大摸排、大起底,做到格不漏戶、戶不漏人,精準掌握全縣68487戶173441人準確信息,為全縣疫情精準防控打好堅實基礎。針對疫情防控期間群眾生產生活不便的問題,對居家隔離人員嚴格實行“四包一”管理模式,提供“四項服務”;對其他居民在網格內設置便民服務點,就近提供服務,保障生活所需。針對疫情對畜牧業造成的沖擊影響,網格員及時了解掌握農戶種養殖損失,建立基礎信息臺賬,逐級將信息輸送至總網格,由總網格統籌制定應對政策。針對疫情期間易發多發的社會矛盾,發揮村組網格員“神經末梢”作用,逐人逐戶摸排生活困難,及時調解矛盾糾紛400余件。
以“網”精準施策,筑牢保障需求“硬堡壘”。充分運用問題采集“信息庫”成果,構建線索上報—問題處置—結果反饋的工作閉環,切實為群眾提供更加精細、精準、精心服務。
在疫情防控上,對轄區內居民推行“五色動態管理”和積分制管理法,因人而異、因人施策,累計搜索外省來鹽人員9898人,實現了人員精準動態管控。特別是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以及農戶,金融部門主動推出 “黃河E貸”等金融產品,適當降低利率,穩定信貸供給,實現線上無擔保貸款、即時不見面放款。目前各家銀行共發放貸款9.36億元,為農戶放貸5.07億,其中線上放貸1.33億元。
在脫貧攻堅上,充分運用四級網格信息普查成果,在“大排查、大走訪、大起底”基礎上,扎實開展“四查四補”工作,把損失補回來、漏洞補上、短板補齊、弱項補強,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證脫貧攻堅質量。針對受疫情影響收入下滑戶、兜底戶、脫貧監測戶、邊緣戶四類群體,加強動態排查監測,因戶因人制定專項幫扶方案,實行分級管理、分類施策,堅決防止因疫返貧、因疫致貧現象發生。針對農業生產方面存在的損失,由縣級總網格統籌協調解決,向農業農村、灘羊集團等相關責任單位下達指令,安排部署春耕備耕各項工作,對種養殖業情況進行普查,全面掌握種養殖戶、供銷商雙向信息,建立“統購統銷”機制,為農戶配送飼草料632.6噸,錯峰開放全縣農畜產品交易市場,累計訂單收購、屠宰活羊1.7萬余只,有效解決了群眾農畜產品滯銷問題。針對灘羊補欄困難問題,鄉村組三級網格員搶抓低價補欄的有利契機,成立“補欄小分隊”,主動到陜甘蒙毗鄰縣區,尋找優質低價活畜,采取縣內循環流通、點對點預約交易、統一組織調運等方式,安全有序補欄羊只5.1萬余只,切實降低了疫情對農牧業生產帶來的損失。
在社會管理上,進一步健全完善了“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自然村(小區)—樓棟(戶)”的網格架構,實行縣級領導包片、鄉鎮(街道)領導包村(社區)、部門領導包自然村(小區)、黨員干部職工包樓棟(戶)工作機制,在疫情防控、環境整治、糾紛調處、移風易俗等自治工作中,各級黨員干部職工示范帶動、廣大群眾主動參與,社會管理良性互動,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同時,選派3個專項考察考核組,深入各級網格,考察儲備優秀干部300余名,有143名干部群眾遞交了火線入黨申請書,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一大三底”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突出結果導向,在“治”字上實現共建共享
鹽池縣堅持守正創新,脫舊向新,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有機融入“四級”網格化體系,打通服務“中梗阻”,搭建黨群“連心橋”,精心組織、精心服務,切實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民主化、協同化水平。
管理方式實現了由多元無序向科學有序的轉變。堅持縱橫交織、條塊融合、以塊為主的管理原則,使人、事、物科學“嵌”入網格,更好在基層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聚焦群眾就業增收需求,推動服務“窗口”前移,由指揮長、網格長、網格員統籌反饋群眾務工信息,按照“對外聯絡、對內聯通”原則,對外加強與寧東、銀川、福建等地有效對接,按需精準匹配就業崗位,“點對點、一站式”組織有序返崗就業1308人;對內建立靈活就業機制,將無序“釣魚模式”轉變為有序“牽線模式”,一對一、一推一實現靈活轉移就業3297人。
治理能力實現了由簡單粗放向精細精準的轉變。堅持用標準化引領社會治理精細化,依托鄉鎮 “六級責任”和社區“七級責任”工作體系,自上而下逐級壓實責任,自下而上層層履職擔當,力促“網”“格”“子”責任清、任務清、政策清、措施清、底數清、方法清“六清”,形成了黨政主要領導以上率下、靠前指揮,26名包抓縣領導一線作戰,91個鄉鎮(街道)、機關企事業單位3065名干部分片包抓316個村組(小區),鄉鎮(街道辦)黨政主要領導各盡其責、協調動員,鄉鎮(街道辦)班子成員下沉村組(社區),村組干部逐村逐戶逐人開展宣傳教育、摸底排查的全鏈條責任體系和指揮作戰體系。
工作機制實現了由各自為戰向聯防聯控的轉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合力推進、共建共享,整合網格內外、條塊資源,推動基層治理由“單兵作戰、單體作戰”向“組團作戰、聯動作戰”轉變。出臺了激勵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線擔當作為“六個堅持”激勵措施,成立33個臨時黨組織,組建495支黨員先鋒隊,設立683個黨員先鋒崗,選樹表彰50名優秀共產黨員,引領6000余名黨員打頭陣、當先鋒,帶動338名村級后備力量經風雨、長才干,動員1萬余名群眾志愿者積極參與、并肩戰斗;廣大群眾主動配合、捐資捐物、守望相助,以“小我”詮釋“大愛”,凝聚起了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強大力量。探索建立志愿服務積分制獎勵機制,全縣171支村民(居民)志愿服務隊,結合鄉村(社區)法治化治理工作,主動參與文明創建、法治宣傳、治安巡邏、糾紛調處等工作,真正將管理職責下放“基層末梢”。充分發揮精神文明建設群眾性優勢,堅持和完善疫情期間推遲取消婚禮141起、簡辦白事98起的經驗做法,制定出臺婚喪嫁娶備案和違規約束制度,促進鄉村治理法治、德治、自治的有機融合,逐步推動網格化管理由“防疫模式”向“常態化模式轉變”,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村(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