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碼”開發盛行,它會取代程序員嗎?(低代碼開發有前途嗎)
“萬物皆可計算機”本是一句笑談,在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與普及的今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互聯網,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隨之而來的是計算機人才缺口不斷加大,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低代碼”應用而生,并逐步火熱。
何為“低代碼”
“低代碼”顧名思義是一種快速開發的方式,指無需編碼或通過少量代碼就可以實現某種功能。單就“低代碼”的定義而言,定會聯想到圖形化編程,其實它們也頗有淵源。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計算機科學理論已逐步發展成熟,不少高級程序設計語言都逐漸開發完善。于是,編程界推出了“結構化語言”,即以功能指令為單位,把相應的代碼封裝好。在此基礎之上,到了2000年可視化編程語言出現,它把系統運行的過程以更視覺化方式呈現,例如圖標、表格、圖表等形態。
我們熟悉的圖形化編程工具——Scratch,就是麻省理工在2007年將這一概念應用于兒童編程領域而研發。不過“低代碼”出現卻晚的多,直至2010年軟件興起,編程人員總結了眾多的軟件開發項目經驗,發現軟件的功能大同小異,重復度很高,導致很大部分的軟件開發成本都浪費在重復的功能編程上。于是,2014年,一家國際知名的技術和市場調研公司——Forrester,提出“低代碼”和“零代碼”的概念。
其后,2018年各大廠商紛紛開始推出了“低代碼”或“零代碼”開發平臺。
“低代碼”開發平臺會代替程序員?
“低代碼”開發平臺逐步火爆,讓部分程序員有了危機感,畢竟任何一個沒有受過專業編程學習的人,都可應用一種低代碼工具,無需編碼就可完成企業應用的常用功能,或使用少量編碼更可擴展出更多功能。
那么“低代碼”開發平臺會代替程序員?此前我們需要正視“低代碼”開發平臺所帶來的益處,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毫無疑問“低代碼”最直觀的優勢莫過于:縮短了開發時間、降低了開發門檻、節約了開發成本;其次是提升了合作效率,“低代碼”開發平臺能夠為業務需求者提供最直觀的展現,便于需求者與開發者進行溝通協作。
不過“低代碼”開發平臺,也有其顯而易見缺點,諸如:功能現階段較為常見、單一,不能滿足個性化需求;必須與“低代碼”平臺長期捆綁,BUG出現只能等待平臺處理等。畢竟“低代碼”的形式是“可視化編程”,其核心則是“復用”,特質是通過可視化、模塊化、拖拽式,來代替傳統開發方式中大量編寫代碼來進行開發,這就注定了所有的數據都需要放在第三方平臺之上。
所以整體而言,無需擔心“低代碼”開發平臺代替程序員這個問題。反而是“低代碼”開發平臺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程序員,它能夠幫助程序員從重復簡單的日常開發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留下更多時間給開發者專注于更有價值的部分,倒逼著程序員主動的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