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低代碼和無代碼的5個誤區,你都了解嗎?(關于低代碼和無代碼的5個誤區,你都了解嗎)
Gartner 預測,到2025年,企業70% 的新應用程序將通過低代碼或無代碼技術開發。Statista 報告顯示,到2027年,低代碼和無代碼開發工具支出將增長到650億美元。
面對巨大的數字經濟市場,越來越多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進程。隨著系統開發需求爆發式增長,若采用傳統開發模式,應用程序的開發周期過長、維修成本太過高昂。企業急需縮短數字化轉型項目的周轉時間,以便快速解決業務問題。
快速、靈活、敏捷迭代的低代碼和無代碼順勢而出,并在許多數字化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技術的普及,一些關于低代碼和無代碼的誤解常常阻礙企業邁出落地低代碼和無代碼的最后一步。接下來讓我們打破誤解,重新認識低代碼和無代碼。
誤區1:低代碼和無代碼是不安全的
事實: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是安全的
對于任何云解決方案來說,安全性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很多企業對低代碼和無代碼存疑的很大原因在于他們認為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容易受到攻擊,存在安全漏洞。
事實上,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不僅增強了可視性,也能幫助企業消除影子IT。許多低代碼和無代碼廠商都意識到企業對安全性、隱私和遵從性的重視,其平臺基本都具有先進的安全功能或取得了相關的安全認證。
如無代碼頭部廠商輕流正式通過SOC2安全審計,獲得由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體系與機構控制 SOC2 Typel鑒證報告,并獲得 ISO/EC 27001:2013 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證等多項安全認證,充分體現了平臺信息保護、安全管理能力。
在產品功能層面,權限管理、數據日志、拓展安全能力支持等,將成為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數據安全的必備基礎能力,為企業提供有效的數據分級安全保護。
誤區2:低代碼和無代碼只是一種趨勢
事實:低代碼和無代碼將繼續存在
許多人認為低代碼和無代碼只是一種趨勢,不會持久。低代碼和無代碼看起來是在一夜之間流行起來的,但其實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它們加快了開發速度,為創建應用程序提供了簡單的界面。
面對各種系統開發需求的不斷增長,而專業人才數量少難題,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不需要復雜的編程工具或專業的知識,簡化了開發過程,允許用戶拖拉拽創建應用程序。低代碼和無代碼的自動化功能讓非開發人員有能力快速構建解決方案并實時適應業務變化。
現如今,低代碼和無代碼技術已經成為有大量任務、不堪重負的 IT 團隊的重要助力,這就是低代碼和無代碼將繼續存在的重要價值之一。
誤區3:低代碼和無代碼替代了 IT 的作用
事實:低代碼和無代碼支持業務和IT的合作
有了低代碼和無代碼,IT和業務的關系就不是 IT vs 業務而是 IT 和業務。低代碼和無代碼開發允許團隊更多角色基于統一語言平臺進行協作。
通過低代碼和無代碼的開發模式,參與開發的人員可以基于同一套標準化、結構化的語言進行業務模型設計,從而實現了業務之間的無障礙溝通,業務人員也可以迅速完成應用開發,降低開發成本,實現快速交付,有效增加數字業務創新的實效性、及時性。
IDC 認為,無代碼出現不會削弱 IT 人員的價值,相反會促進 IT 人員提升自身技術能力。軟件開發已經被云計算、大數據和無代碼平臺這些技術實現抽象化,軟件工程師、網絡和硬件開發人員等 IT 技術角色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身角色定位和知識體系,從繁雜的技術中看到規律性并剝離出來,識別其中的依賴關系并推動最佳實踐,更加關注技術價值的創造和企業數字化業務目標的達成。
誤區4:低代碼和無代碼取代了核心開發人員
事實:低代碼和無代碼為開發人員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低代碼和無代碼技術讓開發人員重新集中開發資源,更好地利用其技能。開發人員可以突破低代碼和無代碼的視覺設計能力,并用自己喜歡的編碼工具輕松擴展應用程序的任何部分。一些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甚至允許開發者無縫結合用自定義代碼構建的頁面和使用UI 構建的頁面。
低代碼和無代碼時代,業務與技術的關系更加緊密。少量、甚至是無代碼即可生成軟件,及時響應業務需求,這種開發模式大大減少了開發成本。但一些沒有被很好建模的問題還是需要IT專業人員的支持。
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的應用終極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激發技術人員與業務人員的自我價值,減少低效溝通,改變業務與技術的協作模式,最終助力形成業務與技術高度融合的新形態。
誤區5: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只適用于簡單的應用程序
事實:低代碼和無代碼可以幫助開發者建立企業級應用程序
根據Forrester 的調查,開發者和非開發者都使用無代碼平臺來創建企業應用。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允許企業用戶搭建簡單的應用程序,也允許開發人員搭建推動業務的關鍵應用程序。
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已經涵蓋軟件開發的方方面,可提供諸如場景應用類模塊(注重企業流程的建設與重構)、產品研發型模塊(注重企業技術的攻堅與改進)、平臺經濟型模塊(注重企業生態建以及應用的管理能力)、技術賦能型模塊(注重對人工智能的應用與大數據的分析)等功能,可以覆蓋和支持不同體量的企業的使用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尤其對中大型企業來說,對于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的治理能力(流程制定、角色分工、數據治理等)將決定該技術落地的規模化程度。如何定位業務部門、IT等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促進IT和業務緊密協同的方式,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新問題。
當今數字經濟持續發展的浪潮中,運用數字技術改造生產方式、落地管理理念,已成為當下企業面臨的核心問題。低代碼和無代碼工具作為企業創新和數字轉型的骨干,是企業應對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的有力武器。低代碼和無代碼不是一個會很快消失的趨勢,低代碼和無代碼將繼續存在,并在更多數字化場景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