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控秘籍之二】準確把握內部控制的原則
百家號
內部控制是風險管理工具,于是就會有各種聲音出現,比如:內控只要在一些重點的風險部門進行實施;內控無論單位規模大小,都要實施;內控實施可以復制別的單位的成功的手冊和流程;內控建立了可以不用再調整了;實施內控要不惜一切代價……..
內部控制是風險管理工具,于是就會有各種聲音出現,比如:內控只要在一些重點的風險部門進行實施;內控無論單位規模大小,都要實施;內控實施可以復制別的單位的成功的手冊和流程;內控建立了可以不用再調整了;實施內控要不惜一切代價……..
內部控制究竟如何實施,才能準確把握方向,堅持五個原則才是關鍵。
內部控制的五大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貫穿決策、執行和監督的全過程,覆蓋企業及其所屬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實現全過程、全員性控制,不存在內部控制空白點。
(二)重要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兼顧全面的基礎上,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并采取更為嚴格的控制措施,確保不存在重大缺陷。例如,企業對“三重一大”事項實行集體決策和聯簽制度,就是重要性原則的體現。重要性原則的應用需要一定的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所處行業環境和經營特點,從業務事項的性質和涉及金額兩方面來考慮是否及如何實行重點控制。
(三)制衡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治理機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同時兼顧運營效率。制衡性原則要求企業完成某項工作必須經過互不隸屬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崗位和環節,同時還要求履行內部控制監督職責的機構或人員具有良好的獨立性。
(四)適應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與企業經營規模、業務范圍、競爭狀況和風險水平等相適應,并隨著情況的變化加以調整。適應性原則要求企業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應當具有前瞻性,適時地對內部控制系統進行評估,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補救。
(五)成本效益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權衡實施成本與預期效益,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成本效益原則要求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必須統籌考慮投入成本和產出效益之比。對成本效益原則的判斷需要從企業整體利益出發,盡管某些控制會影響工作效益,但可能會避免整個企業面臨更大損失,此時仍應實施相應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