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社區黨建上水平(內蒙古自治區街道社區黨組織建設專項資金)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持續推進以“夯實三有、推進一化、網格管理、精細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北疆和諧社區建設,有力提升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水平。
健全管理機制。制定《關于全面加強街道社區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每年對盟市年度任務細化分解,實施梯次推進。開展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綜合督查,形成情況紀實和問題清單,督促抓好整改。各地普遍采取專項考核、年終考核等方式,全面考評社區黨建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先后制定社區黨組織為民辦實事專項經費管理、活動場所建設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為民辦實事專項經費績效評價等制度,做到社區管理經費使用規范化。
抓好隊伍建設。抓住社區“兩委”換屆契機,拓寬選人視野,調整優化社區“兩委”班子,43.8%的社區書記、主任實現“一肩挑”,96.1%的社區配備專職副書記,174名大學生擔任社區“兩委”正職,社區干部中大學及以上學歷達到33.6%。抓好黨組織書記輪訓,全區舉辦街道社區骨干隊伍培訓等各類培訓班560期,培訓1.7萬人次。
完善組織架構。在旗縣(市、區)普遍成立黨建聯席會,在街道實行“聯合工委制”,在社區探索實行“聯合黨委制”及“一委一居一站”模式,在小區推行黨組織、居民協商議事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四位一體”的架構,全區有96.4%的街道實行大工委,86.4%的社區實行大黨委。
加大投入力度。立足欠發達區情,將節余“三公”經費,投入基層黨建工作。全區社區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平均每個社區每年達到11.8萬元,較上年增長5.2萬元;社區工作人員月均工資2573元,較上年增長14%。自治區財政安排2.51億元,落實每個社區每年10萬元為民服務專項經費和支持社區陣地建設以獎代補資金。采取財政投入新建為主,開發商助建為輔,騰退辦公室為補充的方式,著力解決無場所議事問題。全區92.8%的社區活動場所在300㎡以上,較上年增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