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縣探索黨建 積分模式破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管理難題
近年來,貴州省 赫章縣 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管理難題,堅持問題導向,探索出以黨建為引領,積分管理為抓手的“黨建 積分”管理模式,逐步建立搬遷運轉高效的管理服務體系,有效解決社區組織號召難、黨員作用發揮難、群眾動力激發難等問題,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全力推進各項后續服務工作,實現“黨建統領發展,積分催生動力,共建最美社區”的目標。
黨建引領“管積分”。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強化戰斗堡壘作用,為積分管理全面夯實基礎。一是從優搭建組織架構。設立“聯合黨委-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四級聯動組織架構,推行網格化管理機制,構建“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樓棟、車間、志愿隊伍)”的縱向網格化管理層級,選優配強干部隊伍,把搬遷黨員群眾中離任村干部、年輕黨員群眾、致富帶頭人等選配為樓棟長,選聘特別優秀的9名同志作為支委委員和居委會代理副主任,把積分較高的11名優秀青年作為積極分子培養,不斷提升組織能力。二是從細落實工作責任。進一步厘清工作責任清單,細化到人,量化到崗,明確聯合黨委書記為量化積分管理的第一責任人,量化積分記錄員和監督員為黨員量化積分管理的具體責任人,積極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黨員志愿者服務、黨員一幫一等系列活動,使黨員服務有目標、有承諾、有責任、有成效,切實把量化積分管理作為提升黨建工作質量的重要舉措。三是從廣匯聚參與力量。建立多方參與、資源共享、有效互動的工作機制,推動優質公共資源下沉,按照“黨建帶團建,共建促發展”思路,設立群團工作站,落實“八個一”工程和“1 N”宣傳服務模式,創辦播音室、六點鐘學校、綜合素質提升中心、志愿者服務之家等,組建19支志愿隊伍,競相開展系列志愿服務活動,推動婦女就業培訓、關愛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弱勢群體,為社區建設、社區發展、社會援助等提供志愿服務,掃除服務盲點,注重服務細節,提升服務質量,解決后顧之憂。
規范程序“量積分”。堅持簡易便行、全員參與、突出重點、量化考核的基本原則,采取定性評價與量化考評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社區日常管理服務的科學化、精細化。一是精準劃定積分對象。以正向激勵為主,負向調整為輔,把安置地黨支部和黨小組、黨員、群團組織、居民、家庭、創業就業者、社區干部、志愿者、樓棟長、物業人員(保潔員)等10類積分主體納入積分管理,通過積分(加分和減分)對社區所有人的能力和綜合表現進行全方位量化考核,構建社區積分管理評價體系,實現積分項目全覆蓋。二是完善充實積分內容。結合社區工作實際,主要針對積分主體在社區中政治思想素質、帶領發展能力、履職盡責素質、為民服務水平、處理事務能力、矛盾糾紛調處、組織培訓就業成效、社區建設參與、生活工作就業、遵紀守法表現、文明衛生表現、志愿服務參與、家風家教情況、社會公德表現等方面作為積分判定主要內容,分別設置考核標準,使積分項目條目化,激發積分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三是嚴格規范積分評定。積分對象每天通過口頭、微信、QQ、社區微信公眾平臺、手機黨建積分APP等多種方式進行申報,由辦公室建立臺賬,積分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每月最后一天對積分進行審核認定,并通過社區“微信公眾號”、流動黨員微信群及小區公示欄公示,接受群眾監督。黨員積分排前5名的可評優秀,干部積分連續四個季度排前3名可優先獲提拔重用等;反之,黨員、干部連續四個季度積分排后5位的,將被取消評優、重用資格。
干群連心“掙積分”。緊緊圍繞讓社區群眾獲得榮譽感、幸福感、歸屬感這一目標,著力打造居住舒適,干群互動的新型社區, 充分運用積分制調動社區黨員干部服務大局、服務群眾的積極性,有效激發搬遷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意識。一是拓寬“掙分”渠道。社區根據實際情況,通過發布群眾需求信息、組織義務勞動、幫扶困難群眾等相關社區活動,為積分主體搭建干事平臺、創造“得分”機會。如:樓棟長徐科品搬遷入住后積極宣講搬遷政策、幫助群眾搬家具、參與樓棟環境衛生監督等,1個月積分180分。二是傾斜“掙分”重點。把群眾就業增收致富作為工作重點,加大在“積分”管理體系中的權重。在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創業扶持力度,鼓勵搬遷群眾自主擇業的基礎上,定期組織開展招聘活動和送崗上門活動,讓社區居民和黨員干部、群團組織、共建單位以行動參與積分,由旁觀者向最美社區建設參與者轉變。三是創新“掙分”方式。為打破吃大鍋飯的集體主義思想,實現按勞分配,激發工作積極性,以產業扶貧為中心,將積分管理融入于產業發展中,積極引進發制品、掛鎖、服裝加工、電子原件、皮鞋材料加工等密集型產業入駐縣產業園區和移民搬遷社區,讓群眾既提高了收入,又賺到了積分。目前,共引進28家企業,可提供就業崗位3000余個。
激發內力“用積分”。按照積分等次及重點加分項來作為積分兌換的依據,通過表彰典型來鼓勵引導,促使積分主體比學趕超、晉位升級,對于積分落后的及時鞭策促進,達到積分管理的目的。一是用積分兌換溝通激勵。設置勵志談心室,按照“示范引領,共同提升”的思路,按月對積分高的主體進行激勵談話,對積分過低的主體實行提醒談話,以社區為單位不定期開展積分分享活動,邀請參與積分的居民分享積分心得,講述積分故事,不斷豐富活動內容,進一步提高居民參與熱情。目前,開展談心21人次,講述積分典型故事3個。二是用積分兌換物質激勵。設立積分“愛心超市”,整合社會各方資源,籌措積分兌換物品,根據不同積分主體、不同積分內容、不同時間階段進行分類排名分類兌換獎勵,共同提升積分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目前,共兌換物資1639件,1639名群眾參與兌換。三是用積分兌換榜樣激勵。按月開展“最美黨組織、最美黨員、最美居民、最美家庭、最美就業者、最美社區干部、最美基層干部、最美巾幗、最美志愿者、最美物業人員(保潔)”等“十個最美”評比活動,引爆群眾內生動力,累計開展各類活動180余次,評選出吉正學、徐科品、羅開英、楊紅澤等72名榜樣人物,實現“以積分記錄美德、以積分兌換服務、用行動傳遞正能量”的目的。(通訊員 鄒季芳 林學思)
來源:人民網
微編:周怡慶
審發:徐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