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全覆蓋 服務共開展 陽曲縣探索“多一分”小區黨建工作法(小區黨建如何全面推進)
陽曲縣城共有131個城市小區、53個平房網格,常住居民7萬余人,其中,老舊小區占比70%。近年來,該縣全面啟動老舊小區改造行動:雨污分流、外墻粉刷、樓頂防水處理、加裝保溫層等,讓老舊小區實現蝶變,也讓轄區居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但隨著小區環境設施的改善和完備,小區的管理又成了社區的新課題。為此,陽曲縣委社區建設工委結合社區實際,初步探索出一條以組織全覆蓋、陣地新延伸、網格精細化、隊伍常聯動、服務共開展的“多一分”新型小區黨建模式,解鎖小區治理“幸福密碼”。
“多一分紅色初心”夯實小區治理之基
前不久,東北街社區包聯單位陽曲縣檢察院在職黨員走進景晟源小區,為2位患病老人送上血壓儀、血糖儀,為上學的孩子們送上學習用具和書包,圓夢居民的“微心愿”。通過黨建引領服務居民是陽曲縣委社區建設工委一直堅持的準則,該工委以“多一分”為民服務的紅色初心,夯基固本打造“紅色小區”,讓居民享受到黨建帶來的紅利。
按照規模適中、便于管理的原則,陽曲縣形成“1個社區黨工委—12個社區黨總支—49個小區(網格)黨支部—96個樓棟(片區)黨小組—521個黨員中心戶”的黨組織鏈條,全面推進縣城小區黨支部全覆蓋。通過老舊小區改造等,充分整合物業用房、閑置用房等資源,精心打造了15個小區黨群服務站示范點。因地制宜整合居家養老、醫療診所、超市等生活服務資源,實現小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全覆蓋。
除了硬件建設,該縣還堅持按照“有能力、有公心、有熱情”標準,選優配強47名小區黨支部書記,開展黨員“亮身份、踐承諾”行動,積極引導1609名在職黨員進小區認領“微心愿”“微職務”,逐步強化黨員“先鋒”意識,立起黨員“標桿”。
“多一分彩色愛心”唱響民生幸福之歌
一塊空地,一個涼亭,幾把小板凳,一個冊子,這是不少小區協商議事的“神器”。為了激發居民在小區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識,該縣各社區黨組織還積極舉行“陽光協商·請你來商量”小區議事會,在小區黨支部的帶領下,大家通過協商,民主解決了小區不文明養犬糾紛、車棚規劃、安裝樓道燈和休閑座椅、增設充電樁等民生實事,讓小區治理更有溫度。
小區建設好不好,居民說了算。陽曲縣探索形成“居民自治 多元共治”,把群眾智慧和力量吸納進來,以“多一分”協商共治的“彩色愛心”,凝心聚力打造“睦鄰小區”,共同辦好自己家門口的事。成立后的小區黨組織,著手牽頭制定業委會(物管會)人選標準和“負面清單”,按照“一戶一簽字”原則全面征求居民意見,依法依規成立28個業委會、76個物管會,業委會(物管會)負責人黨員比例均在50%以上,為居民自治把好了方向。挖掘居民“合伙人”,構筑共建共治新格局。建立由小區黨組織牽頭,社區居委會、物業企業、業委會(物管會)、駐地單位、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議事協調機制和聯建共建機制,尤其是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進社區“雙報到”機制,梳理百姓“微需求”,為小區治理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形成共駐共建的生動局面。
“多一分綠色公心”建設小區美好之家
立足小區實際,陽曲縣將縣城小區分類管理,實現物業服務全覆蓋,以“多一分”保護家園的“綠色公心”,因地制宜打造“美麗小區”,豐富小區底蘊內涵。
從老舊小區的“改造工程”,到轄區大街小巷的“照明工程”,再到小區電表箱的“整治工程”,把一個個民生難點變成民生亮點……這幾年,住在縣城的居民切實感受到了身邊居住環境的大變化。該縣通過打造“紅色物業”特色品牌,深化垃圾分類、停車秩序、志愿服務、美麗樓道等多方行動舉措,做優服務彰顯“紅色物業”品牌號召力。在“紅色物業”的治理下,修繕了破損的危墻、更換了太陽能路燈、安裝了樓宇防盜門等,小區環境美了,鄰里關系和諧了,群眾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同時,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針對居民關切的車輛亂停放、綠化缺失、樓道亂堆放雜物、小廣告泛濫等問題,全面開展環境衛生“攻堅行動”、小區電線電纜整治、犬類管理規范化整治和停車秩序整治等系列專項行動,居住環境得到了明顯提升。
“多一分藍色匠心”織密小區服務之網
環境的改善,不僅需要強有力的改造力度,更需要常態化管理。
陽曲縣構建了橫到邊縱到底的“12個大網格—116個小網格—1096個微網格”的架構體系,通過“1567”網格化工作法,以“多一分”精細治理的“藍色匠心”,推動治理要素向網格集中、服務向網格集聚、問題在網格解決,著力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該縣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建立了“七勤融合”網格員工作法,將黨員、樓棟長、志愿者、民警等力量融合到網格,全力維護小區和諧穩定。定期開展聯合排查,通過手勤多寫、腦勤多思、腳勤多跑、眼勤多察、耳勤多聽、嘴勤多問、心勤多記,使矛盾糾紛排查觸角延伸至每家每戶,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圍繞居民“急難愁盼”,探索出“小區建哨、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社區治理轉辦機制、“一月一主題”小區聯席會議、“敲門行動”和“微行動撬動大幸福”等特色做法。針對特殊群體需求,該縣制定了個性化服務方案,實現網格精準聯結、服務精準投送、治理精準落地。以小區(網格)黨支部為引領,先后組織開展了“太原好人”“星級文明戶”“星級經營者”等評選表彰機制,積極營造“崇德向善、誠信友愛”的小區文明風尚。此外,還通過開展小區家宴、運動會等活動營造溫馨“小團體”,建立情感“共同體”,讓轄區居民從陌生到熟悉,到成為一家人。記者 李杰華 通訊員 于慧媛 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