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食品安全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模式 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線(食品安全事件管理)
來源:湛江日報-湛江新聞網
“國安在乎民,民安在乎食”。食品安全關系民生福祉、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國家形象和民族尊嚴,是重大的經濟、社會和民生問題。今年全國兩會,駐湛全國人大代表林水棲聚焦食品安全問題,建議創新食品安全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模式,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線,為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鼓與呼,力求讓人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體系的健全、機構改革調整后部門監管職能和協同機制的豐富完善、國家懲戒食品安全事件力度的不斷加大、大數據監管手段的創新發展等,質量安全水平逐步向好。”林水棲同時指出,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區域差異大,食品生產企業良莠不齊,規模小而分散,事前、事中監管范圍廣、難度大且成本高等特殊情況,食品安全風險隱患仍然較為突出,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凸顯出持久性、復雜性、隱蔽性的特點,治理的難度仍然十分艱巨。
林水棲指出,目前,法律法規等監管體系仍以事后監管為主,且懲戒力度較國際水平仍有待提高。食品安全仍然實施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方式,實現全產業鏈治理模式缺乏系統完整的制度保障和高效有力的資源整合。
“因此,建議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體’監管體系,建立單一部門按食品不同類別全程監管的模式。”林水棲表示,針對目前管理模式的不足,建議建立單一部門施行全程監管的機制,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統一監督管理,改變多部門同時監管卻又誰都不管的問題,只有形成一種責任到具體機構、責任到具體單位、責任到具體人的機制,才能確保我國食品監管機制真正發揮作用,有力打擊食品質量安全的違法行為,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概率。
“目前,我國初步建立了國家、省級、地市級和縣(區)級4層架構形成的立體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為更好地利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大數據庫,使之更好地服務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建議在實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取得大量食品安全數據的基礎上,由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牽頭建立動態的國家食品安全信息系統,通過大數據確定各種食品的重點監管地區、重點監管品種和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開展監督抽查和專項檢查,同時擴大食品跟蹤監測范圍,加強食品溯源力度,依法實施監測信息發布制度,做到心中有數、公眾知情、決策透明,增強公眾信心。”林水棲建議,建設國家食品安全信息系統,為實施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提供有力保障。
同時,他認為,要以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實施事后監管“零容忍”,推動行業自律、社會共治和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在全國范圍構建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基于信用的失信懲戒、守信激勵機制,對食品安全失信人員實施包括但不限于限制高消費的懲戒,真正實現“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我國國土面積大、市場主體多、基層情況復雜、管理執法難度大、法律制度較難實現高度統一與適用。把食品安全管理這一涉及國計民生的核心問題與執政能力和水平掛鉤,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基本保障。為此,林水棲建議持續完善食品安全領域職能部門間有效銜接的工作機制,加大重點區域監管力度,增加基層監管人員編制數量。在制定食品安全標準、完善風險預警和評估、做好現場檢查和抽檢、認定和處罰危害行為等方面,要持續深化、強化、統一部門聯合工作機制和內容,盡可能把食品行業全鏈條、全要素、全內容納入機制范疇,建立更高水平的全領域適用標準,減少多頭管理,打破行政壁壘障礙。同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把監管重點放在城鄉結合、農村及邊界地區等容易出現真空、漏洞的區域,要把提升基層執法人員業務能力、增加基層執法人員編制數量、加大數字監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層監管執法經費保障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以此解決基層監督執行層面的各種“痛點”和“堵點”。
責任編輯:徐衛民 審核:詹亞旺
湛江市市場監管局駐村第一書記、扶貧隊長林健表示,脫貧攻堅帶來了鄉村巨變,既是物質脫貧,也是精神脫貧,不僅體現在村民的家庭經濟、生活方式等物質生活的提升,也體現在包括鄉風文明在內的精神生活的豐富。在文明村鎮創建活動中,橫坑村被評為“湛江市先進文明村”。
據青平鎮工作人員介紹,脫貧攻堅給當地鄉村帶來巨變,截至去年底,全鎮貧困對象1397戶3549人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建立起扶貧特色產業基地8個,設置貧困戶公益性崗位94個。截至去年底,青平鎮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自然村達70個,去年完成43條自然村24.24公里的“四好農村路”建設。全鎮已建有公廁22座,鎮級污水處理廠正在全力推進中。在農村人居環境“三清三拆三整治”中,全鎮338條自然村已100%完成整治任務。全鎮23個行政村已全部建有集中垃圾收集點,配備了400名村級衛生保潔員,實現自然村保潔員配備全覆蓋。
青山腳村村民譚達興悠閑地坐在自家新房前,左邊是其舊居。
破陣子: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帶來山村巨變,雨后春筍般冒出的長效脫貧產業,令青平鎮產業規模、質量兩提升,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裝上了強勁的產業引擎。
在湛江市市場監管局扶貧合作基地——橫坑村的扶貧項目紅橙園里,橙已收盡,勞作的村民把收集回來的等級外廢果剝皮晾曬后,加工制成“橙皮糖”,銷售到各大城市。
作為水果大鎮,青平鎮有機銜接扶貧產業與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所需的“產業興旺”,依托優勢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品牌,扎實推動產業提效增優,持續推進旅游產業發展。
當日下午,在采訪車駛往那毛角村的路上,大片疊翠的茶山遠眺在目,路旁的制茶廠已開始調試機器,為制春茶作準備。稍低的坡地里,一樹樹荔枝花在暖和的陽光下已盛開,在樹下管理蜂箱的蜂農提早進入了“農忙”。低洼的樹林里,群雞啄食。一片較平緩的坡地里,大片的鳳梨田綿延著,首批果已長得拳頭般大小,鳳梨田的管理者告訴記者,這批優質鳳梨4月便可面市。
那毛角村的村干部自豪地告訴記者,特色農業及加工業,在青平四季都是“忙季”:春有明前茶透綠、明后鳳梨香;夏有蓮舟動魚藕、熟荔展紅云;秋有桂圓剝似玉、新谷燦若金;冬有紅橙壓枝低、臘味散濃香。
在渝湛高速公路旁的多別村路口,十數輛小轎車緩行會車。隨車的青平鎮工作人員表示,這條村路通往湛江唯一保留完整的同安古堡,新春期間,吸引了眾多市民自駕前來休閑踏青,訪古尋幽。目前,同安古堡已成為當地繼那毛角連片生態農業休閑區、仙人域景區后的鄉村游熱土。
村莊保潔員卜永梅。
據悉,為全力突破鄉村振興的產業規模,青平鎮引入多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接國內知名連鎖超市和網絡生鮮平臺,利用“互聯網+平臺+現代農業”營銷模式,加快特色農產品流通。二是扎實推動產業提效增優。為依托農業做強貿易和物流業,當地制定實施重點工業企業首席服務官制度,專人專責為企業解難。同時,狠抓產業配套,不但令當地生態旅游業發展較快,還初步實現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截至去年8月,全鎮共開展組織實施扶貧項目42個,2020年已累計收益469.3萬元。
滿江紅:鄉村振興黨員干部挑大梁
當日傍晚,彩霞滿天。無人機鏡頭下的青平,沙鏟、名教兩江通紅。
青山腳村的村場公園里,音響揚聲器傳來舞曲聲。原定和村民共樂的扶貧干部和當地“兩委”黨員干部因臨時入戶走訪工作又一次“爽約”。
村民表示,已經習慣了駐村扶貧黨員干部的“爽約”,“他們很忙,他們駐村的住處,燈關得最晚,有他們挑大梁,村子才越來越好!”
在脫貧攻堅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青平的黨員干部挑起了大梁。農村基層黨建強化效應明顯,去年截至9月,組織24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黨建述職,共吸收預備黨員26名,新增積極分子32名,培育后備干部共136人;調整設置村民小組黨支部75個,覆蓋344條村民小組,覆蓋率達100%;新建“兩新”黨組織2個。在防疫工作中,成立2個臨時黨支部,組建兩支共64人的“先鋒隊”,黨員干部始終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線。
有困難,找組織;有糾紛,找干部。在青平鄉村,已成為新風尚。
新春甫開,春風如歌。在村民歡聲中,銜枚疾進的青平,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