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建聯建引領跨區域聯動(以黨建聯建引領跨區域聯動發展)
原標題:以黨建聯建引領跨區域聯動
近年來,在長三角地區一些相互毗鄰的區域,許多基層黨政部門逐漸探索出以黨建聯建引領跨區域聯動,創新區域發展的黨建工作模式,解決跨區域治理困境問題,適時順應新的發展狀況和發展態勢,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創新黨建引領跨區域治理模式
長三角跨區域治理涉及多政府部門、組織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協調不同地區、多個主體之間的利益,建立有效的協同合作機制。這就需要超脫于各方利益分歧之上、作為領導核心的黨組織通過機制創新,促進多方溝通協商、凝聚共識、解決難題。當前,最為突出的黨建工作機制創新是建立了跨區域的黨建聯盟。黨建聯盟通過城市群黨建聯建會議、樞紐黨建、毗鄰黨建等不同機制形成了黨建共同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協調各方的優勢,以此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目前,城市群黨建聯建會議已成為長三角各城市之間黨建合作的有效載體,在長三角城市間建立了定期協商機制、黨性教育培訓機制、資源共享機制、項目合作機制等創新機制,推動黨建工作整體化效益和長三角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除聯席會議外,長三角地區還創新出樞紐黨建、毗鄰黨建等方式建立黨建共同體,深度鏈接黨組織各級力量,聚集資源項目,形成治理整體效應。比如上海市閔行區與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安徽省合肥市等攜手探索“樞紐黨建”新模式,由此鏈接各類主體和不同要素,并推動“長三角人工智能黨建聯盟”等產業鏈黨建聯盟的成立。上海市金山區與浙江省平湖市兩地聯動創設“毗鄰黨建”,通過在市鎮村三級層面開展黨建共建機制,如建立跨省市聯合黨支部、聯合黨群服務中心、毗鄰黨建聯席會議、毗鄰鎮村社區協商機制等,推動兩地協同合作和融合發展,形成了長三角一體化治理的強大合力。
實現區域一體化強勢聯動
跨區域治理涉及政府部門眾多,受屬地化管理影響,上級政府只能對歸口管理的下級部門進行協調,這就容易出現跨區域層級部門協同乏力的困境。跨區域黨建聯盟以整體性治理為立足點,克服跨界層級障礙,破解跨區域治理中行政壁壘、部門分割等問題,提升跨區域治理效能。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黨組織通過頂層設計進行制度整合,破解體制壁壘,打通行政制約。在國家層面,2021年國家發改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直接聚焦增強長三角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制定具體結對方案推動皖北地區快速跟上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步伐。在地方層面,黨組織也通過發布規范性文件深化跨界合作與協同發展。
二是強化項目引導。基層黨組織通過開展項目合作,推動平臺建設,創新聯動機制以協調多方利益、整合資源,形成黨建網絡嵌入的橫縱治理網絡,有效克服行政碎片化難題。如蘇皖兩省建立了皖北城市結對合作幫扶重點項目庫,通過諸如省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等推動合作協同發展。
三是強化資源整合。黨建資源共享推動人力資本、公共服務、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的資源共享和有效配置。
與傳統科層制治理相比,跨區域黨建聯盟以整體性的黨建網絡貫穿縱向層級體系,通過發揮黨的全面領導和政治整合功能,打通自上而下治理環節,有效克服多層級跨部門的行政壁壘障礙,實現跨區域一體化強勢聯動。
建構跨區域治理共同體
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跨區域黨建聯盟從過去解決“專項問題”“靠項目帶動治理”等逐漸擴展到“綜合治理”。如蘇皖“水域守護黨建聯盟”從非法捕撈、非法航行、非法采砂治理等專項治理,升級到生態共保、產業共興等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浙江衢州、安徽黃山、福建南平、江西上饒四地共建浙皖閩贛省際合作示范區,從文化旅游品牌“聯盟花園”逐漸擴展到產業合作、科技創新、生態保護、民生服務等領域。
跨區域黨建聯盟注重擴展協同治理圈,建立橫向協作的治理網絡,將更多主體納入治理網絡中。如上海金山區繼續升級毗鄰黨建,加強職能部門、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的合作,進一步健全完善多層次、立體化的協同體系。滬蘇浙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成由優質市場主體組成的示范區開發者聯盟,建構跨區域治理共同體。以跨區域黨建聯盟為中心,長三角城市圈逐漸建立多主體參與、各類發展資源要素開放共享的跨區域治理共同體,形成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有效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跨區域黨建聯盟是促進長三角一體化治理的積極引領者、有效連接者、有力整合者,確保各級黨組織間的順暢交流和協作,組建機構、制定章程、形成機制,保障聯盟聯動行動策略的正常運轉,不斷提升跨區域治理的制度化水平。通過持續性優化創新,跨區域黨建模式不僅能夠提升長三角一體化治理效能,還將為長三角區域的長遠發展和繁榮提供堅實支撐,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定盤星”。
(李佳佳 張樹平,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