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企業董事長談新時代國企改革發展黨建(新時代國企黨的建設教程)
小新說
新時代,如何加強國企改革發展黨建、創建世界一流企業?今天,小新為您分享兩篇文章,一起學習、一起思考、一起奮斗!
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
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孟振平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當前,距離“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的目標僅有一年多時間。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艱巨的改革任務,我們必須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深刻理解把握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方法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赴國有企業調研,就國企改革發展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企改革發展的論述是一個有機聯系、全面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其蘊含著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認識方法論,以辯證統一為根本的實踐方法論,以人民為中心的評價方法論。
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認識方法論,是認識國企改革發展的思想路線和思想方法,主要解決“怎么看”的問題。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堅持實事求是,是認識方法論的指導原則。堅持矛盾分析,是認識方法論的主要手段。堅持群眾路線,是認識方法論的認識主體。
以辯證統一為根本的實踐方法論,是推進國企改革發展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主要解決“怎么干”的問題。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改革推進到現在,必須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要緊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動改革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抓落實。要樹立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要樹立世界眼光、把握時代脈搏,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在推進國企改革中,必須堅持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相結合、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堅持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堅持戰略思維和底線思維相結合、堅持歷史思維與創新思維相結合、堅持世界眼光與中國特色相結合。
以人民為中心的評價方法論,是國企改革發展的評價標準和方法,主要解決“干得怎么樣”的問題。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堅持黨對國企的領導不動搖”。在推進國企改革中,必須基于價值屬性,遵循“兩個是否”的評價標準;基于經濟屬性,堅持“三個有利于”的評價標準;基于政治屬性,堅持黨的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評價標準。
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改革發展的目標
國有企業的性質,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性質,實質就是企業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共同所有的企業。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我們要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改革的目標和價值取向,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南方電網公司作為提供電力普遍服務的企業,要始終堅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著力增強體現新時代國企、能源央企的服務屬性和人民情懷。
推動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不斷提升供電質量和服務水平。堅持走群眾路線,從打贏脫貧攻堅、推行城鄉服務均等化和暢通服務“最后一公里”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持續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堅持以用戶為中心,持續推進服務提檔升級,讓人民用上電更用好電,全面提升用戶服務質量,持續提升“獲得電力”便利水平,主動接受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堅持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提高員工的獲得感和滿足感,依靠員工推動公司改革發展,以人為本建設“幸福南網”,把關心關愛員工和嚴格要求員工統一起來,讓廣大員工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把握主要矛盾聚焦重點難點持續將改革向縱深推進
2018年6月13日上午,在山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萬華煙臺工業園,在談到國企改革時指出,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2019年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鄭州考察調研時強調,要推動我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扎扎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向著目標努力奮進,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運用科學的方法,破解改革發展難題。處理好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的辯證關系,克服求穩怕亂的守成心理,大膽創新,蹄疾步穩主動推進改革。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辯證關系,著力于營造上下良性互動的改革發展氛圍。著力于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持續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南方電網公司作為電力行業的中央企業,承擔重要的國家使命,實現政府意志,更具行業特征的獨特屬性,在推進國企改革過程中,要樹立自我革命的堅定信心和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突破“自然壟斷”的傳統思維模式,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重要突破口,發揮公司居于能源產業價值鏈中心地位,放大國有資本功能,連接、帶動產業鏈相關企業互利共生,建設生態圈,不斷提升能源產業經濟規模和運營效率。加快完善集團管控體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以“三項制度改革”構建市場化經營機制,下大力氣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全力培育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尖兵,積極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進程,促進輸配電網協同發展、安全運營。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國企改革必須緊緊圍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個“牛鼻子”,像劉鶴副總理在國企改革座談會上提出的“國有企業改革正處于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的關鍵階段,也是改革乘數效應最大的階段”。
南方電網公司2002年成立以來,戰勝了很多困難,經受了不少考驗,也辦成、辦好了一系列大事,創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全國第一,公司運營著世界最復雜的交直流并聯運行的大電網,沒有發生過責任性的大面積停電事故,投產了世界第一個±800千伏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世界第一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輸配電價新機制,第一個股份制的電力交易中心,第一個電力現貨市場,第一家混合所有制的增量配電網企業等等。在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征程上,南方電網公司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但發展水平離世界一流企業仍有差距。公司將嚴格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總體部署,落實國資委關于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有關要求,堅持戰略思維和底線思維相結合,處理好最高目標與最低要求的辯證關系,強化戰略引領作用,持續打造公司核心競爭力,切實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深入推動公司業務轉型升級。處理好歷史思維與創新思維的辯證關系,著力于增強科技自立和創新管理能力,加快推進公司發展動能轉換,切實承擔起創新主體責任,集中攻克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構建開放高效的創新管理體制,面向未來,對標世界一流。處理好世界眼光與中國特色的辯證關系,著力于實施差異化的發展策略,努力打造若干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和典范;打造世界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智能電網;打造世界一流的綜合能源服務商業模式;打造中國特色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綠色發展典范;打造南網特色“一帶一路”電力合作模式,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海南自貿區、廣西和云南自貿區等國家發展戰略,推動公司質量、效率、動力變革,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體現央企責任擔當。
南方電網公司將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充分認識國有企業政治屬性,以一流黨建引領和保障一流企業建設,堅持“兩個一以貫之”,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使公司成為新發展理念的實踐者、國家戰略的貫徹者、能源革命的推動者、電力市場的建設者、國企改革的先行者,成為黨和國家可以信賴的重要力量。
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煉成世界一流企業
徐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
01
始終不忘國有企業的初心和使命,把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轉化為生產經營的經濟優勢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服務黨和國家的發展是國有企業的職責使命。徐工集團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發展經驗,最根本的是成功地把國有企業的職責使命轉化為自身發展的目標愿景,把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轉化為自身發展的經濟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牢記初心使命、凝心聚力助推“中國夢”。企業初心使命決定企業戰略方向。徐工集團將國有企業的職責使命概括為“對黨忠誠、為國爭光”,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發展的目標愿景,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徐工集團的前身是1943年創建的八路軍魯南第八兵工廠,從誕生之初就擔負著振興民族的政治使命,新中國的第一臺汽車起重機、第一臺壓路機都是在這里誕生。1989年,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徐工集團正式組建成立。組建后的徐工集團把服務國家作為奮斗目標,立志為國家貢獻一個讓國人驕傲、令世人尊重的世界級企業和世界級品牌,助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如今,徐工集團制造出世界第一的4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2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誕生“神州第一挖”700噸礦用挖掘機,現在正向工程機械的珠穆朗瑪峰發起沖擊。
充分發揮國有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特”就特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徐工集團通過公司章程修訂、建立健全黨委會議事規則,明確企業黨組織法定地位,從組織上保證黨組織參與公司重大問題決策,實現黨的建設與企業經營的深度融合,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貫徹落實。徐工集團非常注重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堅持“業務發展到哪里,黨建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原則,形成嚴密黨建網絡,分別承擔同各自定位相適應的主體責任,真正把黨的組織建到車間班組、海外項目、營銷網點。徐工集團黨委注重把黨建活動與生產經營緊密結合,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技術創新上,黨員成為先鋒隊和主力軍,6000多人的技術研發隊伍中,每3人中就有1名黨員,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成為自主創新的強大驅動力。目前,徐工集團駐海外人員中一半左右是黨員,國際化黨建正成為徐工集團在海外市場凝聚團隊、奮斗開拓的強大支撐。
加強政工隊伍建設,發揮職工主人翁作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怎樣將日益龐大的職工隊伍管理好并發揮好職工主人翁作用,是加強國有企業黨建的時代課題。徐工集團黨委實施支部書記助理制、提高政工人員專職比例、基層支部書記量化考核等新舉措,加強政工隊伍建設。政工團隊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針對員工隊伍存在的問題,要跨單位、跨體系開展政工課題研究,形成“政工組建有質量,政工工作有力量,政工干部說話有分量”的嶄新局面。政工團隊還要扎實做好傾聽員工心聲工作,密切關注每位員工的思想狀態、工作狀態和生活困難,凝心聚力、排憂解難,推動生產經營高質量發展。徐工集團黨委曾經2次榮獲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徐工集團堅持黨管人才,通過多方引才、科學育才,建立健全強大激勵機制,為企業打造了包括世界智慧群體、高技能工匠、黨員模范人物、優秀企業家在內的四大優秀群體。
02
堅守改革和創新的大方向,走出一條國有企業、現代化企業的成功之路
時代發展不停步,改革創新不停歇。徐工集團組建30年來,無論企業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行業是波峰還是波谷,始終堅持改革和創新的大方向,最終做成裝備制造的“國家隊”,并在全球行業有名有位。徐工集團的發展史表明,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持續獲得發展的生機活力,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改革是徐工集團發展壯大的內生動力。徐工集團從1989年組建就與改革緊密相聯,是作為集團化改革樣板企業而組建。1999年,我和這屆領導班子接手徐工集團后,隨即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從1999年到2003年,徐工集團開啟“七項專項治理”、債轉股、56家中小企業改制剝離和“三項制度改革”、總部機構改革等。通過改革,徐工集團走出了最艱難時期,成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首家銷售收入百億級企業。從2004年到2010年,徐工集團推進上市公司徐工科技(后更名為徐工機械)瘦身輕裝一體化,為尋求突破改制不成功的戰略困局,迅速改為重大資產重組,完成了在A股市場50個億的募資,開啟了企業新的改革調整之路。從2011年起,徐工集團著眼未來、苦練內功,推動以事業部制為導向的“漢風計劃”改革、總部經營型管控模式和四大平臺重構、大踏步走向國際跨國并購和海外工廠及研發布局等,拓展了國際化發展格局,讓徐工集團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唯一千億級企業,成為擁有世界級管理架構的現代化企業。
創新是徐工集團發展壯大的最核心競爭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技術創新方面,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徐工集團人開始了艱苦創業、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探索之路。2000年以來,徐工集團確立了高端、高技術含量、高可靠性、大噸位“三高一大”創新戰略,加速技術創新體系的升級完善,構建了輻射全球的研發體系。通過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全系列主機三大領域的全面突破,將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迎來了徐工集團全面自主創新的嶄新時代。在管理創新方面,徐工集團經歷了從應變到求變的發展階段,為企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和支撐作用。2011年以后,行業環境發生急劇變化,徐工集團提出了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體系運行的效率和務實;更加注重產品技術的先進性和可靠性的“三個更加注重”經營理念。在貫徹落實“三個更加注重”的過程中,推進“343”經營模式、經營魔方體系、全面預算管理,探索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科學發展之路。
國際化是徐工集團發展壯大的戰略支撐。徐工集團在行業內率先開始國際化,經歷了從產品走出去,到人員走出去,再到企業和資本走出去三個階段。經過多年努力,徐工集團國際化取得五大進展。一是打造國際化尖刀班。多年培育的市場經理、產品經理、商務經理、服務經理“四位一體”徐工集團國際化強大隊伍已全面成長起來,并擔當起國際化尖刀班開拓重任。二是海外開拓全面收獲。2018年徐工集團在非洲、南美、中東、中亞等海外市場出口收入都是翻番增長,在印度等新興市場更是增長將超過2倍。三是“一帶一路”拓展先鋒。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徐工集團產品覆蓋63個國家,其中35個國家出口占有率第一。四是全面布局全球事業。徐工集團目前在德國、巴西、美國、印度、奧地利等擁有15個大型制造基地和全球KD工廠,外籍職工3000名,產品出口183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收入占比30%。五是大手筆跨國并購。徐工集團并購了3家歐洲企業,在歐洲年營業規模超過6億歐元。徐工集團緊跟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機遇,積極穩妥“走出去”,以全面國際化思維打造國際化、世界級工程機械巨頭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03
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企業經營中落地生根,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徐工集團都非常善于將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轉化為企業發展的行動指南和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徐工集團非常注重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扎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企業經營中落地生根,尤其注重將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徐工集團時重要指示精神轉化為自身進一步發展的戰略方向和不竭動力。
加快“三有一可”高質量發展步伐。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徐工集團時指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秉持新的經濟發展理念,要走一條由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遵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徐工集團堅決做好“六個堅定不移”,將有質量、有效益、有規模、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做到底。第一,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徐工集團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主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三去一降一補”推動各項工作全面上臺階,以“技術領先、用不毀”徐工集團行動金標準加快落地有質量、有效益、有規模、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2018,徐工集團產品銷量同比增長45.2%,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0.9%,利潤總額同比增長90.2%,出口創匯同比增長75%,重新站在千億臺階,經營質量持續壓實。第二,堅定不移做強裝備制造業。徐工集團打破傳統產業格局,移動起重機市場占有率保持世界第一,挖掘機主營收入首次破百億、70噸以上大型挖機國內第一。重卡躋身國內行業前十強,環境產業一體化運營全年總體累計中標合同78億。大型成套礦業機械沖進世界豪華俱樂部。第三,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在提升歐洲、美國、巴西研發中心基礎上,規劃建立印度研發中心,推動“一院五中心”技術架構建設世界最優秀研發體系。在獲得兩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基礎上,推動發起建立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積極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推進“技術領先、用不毀”金標準落地工程,徐工集團700噸大型挖掘機下線,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繼德國、日本、美國后,第4個具備700噸級以上液壓挖掘機研發制造能力的國家;“超級移動起重機創新工程”項目摘得中國工業大獎。截至2019年2月,累計擁有有效專利6892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526件,PCT國際專利46件。第四,堅定不移推動管理基礎上臺階。徐工集團推進深化管理年提升工程,全面實施新業務企業混改。徐工機械定增項目通過證監會審核。2018年,徐工集團第7次獲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第五,堅定不移拓展海外布局全球。徐工集團推進全球市場扎根工程,出口總額穩居行業第1位。總價值近2億美元礦業機械出口發車;中國出口最大噸位徐工集團QAY650全地面起重機交付用戶;XCA60E智能化全地面起重機進入歐洲市場;持續提升5大海外研發中心、15大海外制造基地、KD工廠全球布局。第六,堅定不移提升黨建與隊伍建設。徐工集團十分注重打造對黨忠誠、為國爭光的鋼鐵般的干部職工隊伍,形成碩士博士占比55%的工程師群體,高級工以上人員占比超過50%的高技能人才群體。如今,徐工集團已成為全球工程機械最具美譽度的中國名片。聯合國環境署駐非洲官員贊嘆道:一個是華為,一個是徐工,這兩大中國品牌在非洲大地隨處可見。
全力沖刺工程機械產業“珠峰登頂”。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徐工集團時強調,徐工集團要前瞻把握規律科學精準地來安排,進入世界行業前五前三如何支撐要設計好。徐工集團牢記囑托、創新發展,2020年、2025年,規模實力進入世界前五、前三,把徐工集團打造成國際化、世界級的工程機械巨頭。
產業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不簡單追求規模增長,產品達到“技術領先、用不毀”行動金標準,制造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成本低、效率高、社會貢獻強,效益位居行業前列。
———— / END/ ————
▼
責任編輯丨張灝然
執行主編丨龔 政
內容來源丨南方電網 徐工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