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破局開篇“一件事”模塊化改革,讓難事不出縣
本報記者張錦文趙洋洋李琳娥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市、縣、鄉、村、網格五級聯動,縣級承上啟下,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縣域主管。在縣域范圍內,涉及城鎮管理、矛盾糾紛、生態環境、市場監管、安全生產、治安隱患、重大輿情、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防治等基層治理難點,需要縣級層面用統籌整合聯動、跨界打通融合、扁平一體高效的理念,推動資源、力量、服務向一線集聚,構建跨層級、跨部門、跨領域的模塊化運行工作機制。
一年的實踐,全市各縣(市、區)探索總結出“一件事”模塊化運行改革,即把涉及部門多、協調難度大、群眾急難愁盼的事項確定為“一件事”。“一件事”組建一個模塊、成立一個專班、制定一套流程,一名縣級領導牽頭、一個部門領辦、相關部門協同,實現“一件事”在縣級集成辦理、一辦到底,讓難事不出縣。
模塊發力解難事
陸良縣城南片區閑置土地開發現場,大小機械來回穿梭,建筑工人揮汗如雨。“這里的群眾希望開發南片區的閑置土地,并強烈要求解決建房無序、環境臟亂差和斷頭路的問題,街道多次與相關部門協調,但進展緩慢。經申報,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委員會把南片區開發及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確定為‘一件事’,由縣級領導統籌發改、財政、自然資源、住建等7個部門組建專班,制定方案推動落實,項目得以順利推進。”陸良縣中樞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武高談起這個項目感觸頗深,“之前遇到類似的事情,往往要重復跑好幾個部門,我們鄉鎮干部腿跑酸不說,還一拖再拖,一些事情拖成了‘老大難’。這個綜合性的開發項目,我原以為是讓我們街道干部頭皮發麻的難事,沒想到這么快就開工建設了。”
“一件事”模塊化運行將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協調難度大、群眾呼聲高、政務事項辦理量大、處理起來很棘手的事,統一整合縣里的所有力量,聯動處置,實現“一件事”集成辦理、一個部門一管到底。這既是體制的改革,又是機制的重塑;既突破了基層治理中基礎薄弱“小馬拉大車”的困境,又破解了基層治理合力不足“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難題,整體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
我市聚焦部門易推諉、鄉鎮難協調的治理瓶頸問題,著力破除縣鄉間、部門間協作壁壘,推進縣鄉一體、協同發力的“一件事”模塊化運行改革,通過“街鄉點單、模塊即辦”,重塑條塊融合的組織框架和職能體系,全力整合縣域資源力量、聯動處置疑難事項,推動一件事由“三不管”“多頭管”轉變為縣鄉聯調聯動集成辦理。目前,全市已初步梳理出違建房屋監管、固體廢物處置、校外培訓機構監管等10余項“一件事”共性目錄清單,在各個縣(市、區)分類試點、逐步推開。
一部熱線管受理
各縣(市、區)推行一部熱線管受理、接訴即辦的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改革,整合除110、119、120、122之外的40余個熱線電話,設置以12345為語音呼叫號碼的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實行“7×24小時”全天候人工服務,優化接訴、派單、辦理、考評等全流程環節,推動一號咨詢、一號響應、一號受理,不斷提高辦事效率。
“因曲靖至百色高速公路修建,施工方工程車輛借用地方農村公路通行,損毀地方道路嚴重,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望及時修復損毀道路,降低安全隱患。”羅平縣大水井鄉群眾看見鄉村公路被施工車輛嚴重壓損,拍下照片,通過數字羅平微信小程序,向調度指揮中心反映情況,縣調度指揮中心線上接單,當即派單。將大水井鄉、縣交通運輸局、施工方和居民召集到現場,一邊現場核實情況,一邊協商解決辦法,最后達成初步協議,由施工方進行資金補償,大水井鄉負責修復道路,待羅八高速二期項目完工后由施工方統一修復。
羅平縣“一碼報、馬上辦”推廣以來,累計接到群眾反映訴求6801件,事件辦結率在87%以上,為群眾解決了不少“急難愁盼”問題。工作人員表示,“一碼報、馬上辦”的推廣,解決了群眾訴求重復交辦、多頭督辦、重復督查等問題,進一步提高了辦事效率。
治理質效提升發展速度
基層治理,讓各縣(市、區)構建起一事通辦的服務體系,既提升了民生保障力,又優化了營商環境。而優質的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的培育之土,是市場主體的生命之氧,是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
“疫情期間,我通過網上遞交材料,2個小時后就拿到了企業營業執照。家鄉這么高的辦事效率,讓我創業信心倍增。”在外打拼多年回鄉創業的李先生發出感慨。一窗辦、一網辦、簡化辦、便利辦……在曲靖,企業和群眾辦事越來越方便。2022年,全市凈增市場主體11.2萬戶、企業2.7萬戶。
優質的營商環境,為招商引資落地項目帶來了全方位的要素保障。2022年,全市累計代辦項目310個、代辦事項1230項,代辦項目全程審批時限壓縮62%,深受企業好評。“我們的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這是出乎我們意料的事情。”曲靖陽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鴻邦說。
基層治理質效的整體提升,有力支撐了我市打造“全國一流、全省領先”的營商環境,持續擦亮優化營商環境的“金字招牌”。2022年,全市到位省外國內資金1733.7億元,增長30%,有規模以上企業662戶,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1%,增速分別高于全國12.5個百分點、全省8.4個百分點。在2022年第22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榮獲首屆“中國投資熱點城市”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