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邊界黨建聯盟成立 八種共建模式推動優勢互補(什么是閩浙贛區黨委城工部在浙江建立的第一個黨支部)
臺海網9月7日訊 據閩東日報報道(記者王志凌通訊員王婷婷) 9月6日,寧德福鼎市和浙江省蒼南縣、泰順縣三地在福鼎共同簽訂《閩浙邊界黨建聯盟促鄉村振興合作框架協議》。此舉標志著以三地為代表的閩浙邊界黨建聯盟正式成立,三地黨建交流合作進入新階段,以黨建聯盟促鄉村振興活動也由此啟動。
福鼎素有福建“北大門”和“閩浙門戶”之稱,是寧德對接溫州的北大門,也是福建對接長三角的北大門,區位優勢獨特。福鼎市有6個鄉鎮28個村與浙江蒼南、泰順兩縣12個鄉鎮37個村(社區)接壤相鄰,習俗相近,情感相通。集聚合力,推動鄉村振興,成為閩浙邊界鄉村群眾的共同期盼。
今年7月以來,福鼎市委組織部走訪調研泰順縣和蒼南縣,三地就建立閩浙邊界黨建聯盟達成合作共識,研究制定《關于建立閩浙邊界黨建聯盟促鄉村振興工作的實施方案》,將重點打造農村社區共建、產業發展共推、志愿服務共抓、美麗環境共創、紅色文化共興、生態旅游共促、區域人才共育、畬鄉文化共融八種共建模式,旨在推動區域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實現黨建“紅色引擎”引領閩浙邊界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據介紹,探索閩浙邊界黨建聯盟促鄉村振興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壽寧下黨鄉親回信重要精神,把總書記對閩浙兩地的關懷厚愛和殷切希望轉化為推動發展強大動力的具體實踐。當前,全國各地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進閩浙邊界黨建聯盟促鄉村振興工作正當其時,有助于推動形成以強帶弱的改革先行帶和邊界振興帶,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借力這一共同平臺,福鼎市委書記劉振輝希望三方堅持開發理念,拓展合作空間,把邊界打造成為經濟振興帶、發展示范帶;堅持發展理念,增進人民福祉,讓邊界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堅持共贏理念,實現互融互通,讓閩浙邊界在合作共贏中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
“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將做到共建、共商、共創、共享,解決三方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治理難、溝通難、協調難等矛盾問題,真正促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作。”蒼南縣馬站鎮黨委書記章美華說。
泰順縣彭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董敢表示:“福鼎和泰順有各自的產業優勢,比如我們的工業已經初具規模,可以與福鼎對接形成產業鏈。同時,我們又是茶葉、黃梔子等產業的主產區,也希望借助福鼎已有的品牌優勢,帶動我們產業發展。”
“閩浙兩地山水相連,民俗相同,語言相通,產業相近,淵源由來已久。我們將以習總書記給下黨鄉鄉親們的回信精神為指引,整合雙方資源優勢,圍繞‘黨建聯動、產業發展、文化交流、民生互助、邊界共治’等5個方面13點合作內容開展‘省際黨建聯盟’共建活動,為閩浙邊界黨建聯盟促鄉村振興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福鼎前岐鎮黨委書記李章通說。
當天的活動中,三地組織部門及18個接壤鄉鎮的黨委書記就各地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進行深入交流。與會人員還前往“中國扶貧第一村”福鼎赤溪村就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展開實地考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