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黨委書記吳正國:以高水平黨建引領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吳正宗 江南大學)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教育強國的使命愿景賦予高等教育新的歷史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新時代高等教育要努力發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結合點作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關鍵點作用,帶動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黨建應充分發揮鑄忠誠、強堡壘、促融合的使命擔當,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整合和協同科研、教學、社會服務諸職能,回答好“教育強國,黨建何為”的時代之問。
黨建引領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要義把握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作出指示,各級黨委(黨組)要把思政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各級各類學校要自覺擔起主體責任,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高校黨委應準確全面完整把握總書記指示的深刻要義與根本要求,強化黨建在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涵育情懷,促進高水平教學“四個回歸”。教學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但“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也非少見。究其本質,是部分教師教育情懷存在欠缺。教育情懷是高校教師的“魂”,也是“立德樹人”的思想基礎。黨建工作能夠引導廣大師生深刻把握“四個服務”“四個面向”的科學內涵,深入理解黨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新理論、新思想、新觀念轉化為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根本動力,多管齊下、多措并舉,鼓勵和促進教師站穩三尺講臺,尋夢教育初心,切實做到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
明道指路,引領國家大戰略“無縫對接”。時代的發展成就高校,高校的進步賦能時代。但當前高校在對接社會經濟建設、服務國家戰略方面還存在著一定不足,高校黨建正可為高校與社會架橋引線。一方面,堅持以黨建引領科技創新方向,牢牢把握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鍛造一支攻關國家重大戰略的“奇兵”“鐵軍”;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黨的組織與聯絡優勢,為高校科研成果對接國家重大戰略搭建橋梁,促進二者“雙向奔赴”“無縫對接”。
端正學風,鍛造負責任科研“定海神針”。科學變革一日千里,技術領域萬象更新。高校是新技術、新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但一些科研人員的學術不端,不僅影響了教風學風,也影響了我國的科研信譽和國家形象。面對學術不端,制度的規約多是“治標”,思想的轉變才是“治本”。高質量黨建不僅以黨紀的權威約束規范教師的科研行為,正向引導其對于負責任科研理念的認知,并且“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能夠極大地引領和帶動工作,為負責任科研舉旗定向、保駕護航。
黨建促進一流大學建設的“江南方案”
作為以建設“世界知名、中國一流、江南風格的研究型大學”為戰略目標的高等學府,江南大學始終將黨建工作作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旗艦”,聚焦“關注度”、凸顯“首位度”、追求“恒溫度”,探索出一條以黨建促進一流大學建設的“江南方案”。
初心領航,破解思政、課程“兩張皮”。江南大學以黨建的宏闊背景落實“大思政”之“大”:胸懷大格局、構建大平臺、鍛造大先生,匯聚立德樹人的澎湃能量。學校以大黨建深入介入思政工作,將黨的建設“強基行動”、思想理論“鑄魂行動”、教育強省“謀劃行動”、心理健康“潤心行動”、黨風廉政“清風行動”下沉到學生支部,堅持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開門辦思政:既在行走中感受時代的溫度,又在藝體陶冶中體悟文化的高度;既在課堂上教授原典原理,又在實踐中講述生動故事,以黨建的生動之筆為思政“點睛”“畫心”。
擎旗定向,把牢社會服務“定盤星”。以黨建為媒,建牢建強校地合作、校社合作“連心橋”。學校以“黨建 ”行動釋放“黨建×”活力,通過黨建彰顯“多元、融合、開放、共享”的協同創新理念,深化政產學研目標導向的有機整合:市校共建,合力推進成果轉化;科技幫扶,助力國家鄉村振興,以“國之大者”的高度為學校的社會服務工作鋪好“康莊路”,將“名?!迸c“名城”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
剛柔并濟,放穩科研道德“壓艙石”。有組織科研是“立身之本”,負責任科研是“強身之道”。立足高等學校的科研規律,開展“大學習、大排查、大整改”,弘揚教育家精神,將科研道德建設納入黨建“大格局”。學校一方面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優化科研流程,建立起“常態化自查自糾”機制;另一方面開展全覆蓋式的校內巡查,堅持政治、社會和實踐效果相統一,剛柔并濟、防微杜漸,以黨建支撐清正學風勁吹江南。
以高水平黨建全面引領高校事業新發展
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內容,是黨對高校領導的根本制度。在這一制度下,高校黨委要堅持守正創新,全面強化政治引領,把握根本保證,著力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賦能高等教育事業的新發展。
黨建接入課程思政,耕種好引領學生成長的“責任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并指示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高校黨建是黨的理論創新的重要現實源泉,蘊藏著鮮活、生動、豐富的思政案例。要打通藩籬、統合條塊,構建起黨建接入“大思政”格局的新通道。一是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構建起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在“大思政”格局中垂直入腦入心的機制。二是以思想建設為媒介,構建起黨的建設向學生群體有效輻射的全媒體格局。三是以組織建設為筋骨,構建起黨建工作團結和凝聚學生先進分子的“磁石”作用。充分發揮學生黨支部的政治堡壘作用,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鼓勵學生支部開展有效的支部建設服務活動,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具體實踐見真章,形成黨建引領新視野。
讓黨建接入校地、校企合作,助力高校成為重要創新策源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面對高質量發展的現實任務,高校必須以宏觀性視野觀照機遇,以結構性變革應對挑戰,以協同性思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生成與發展過程中,創新起主導性作用。高校是創新重鎮,應以黨建補全高校與地方、產業、社會聯系的缺失,確保黨的意志、黨的聲音、黨的要求及時到達基層,不斷增強廣大師生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促進高新技術向創新、質優的先進生產力轉化。一是以共建為抓手,開創校地合作新范式。通過校地合作、支部共建、聯席會議等方式,為政府提供有效的專業建議和政策咨詢。二是以共贏為目標,開展校企合作新嘗試。引導高校黨建與非公企業黨組織形成結對共建,了解產業發展的熱點、痛點、難點,提供服務菜單,探索高校技術向產業端轉化的新機遇、新可能,切實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以黨的政治建設夯基固壘,推進高校黨建制度化、規范化邁上新臺階。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為抓手,以黨風正學風、促校風。要充分發揮紀委的監督作用,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學術不端 “零容忍”,對其背后的權力尋租、學術腐敗一查到底、絕不姑息、形成震懾。要將學術規范作為高校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重要方面,通過落實“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壓緊壓實基層黨組織主體責任,使基層黨組織成為捍衛學術共同體的堅強堡壘。
來源:《群眾》雜志2024年第10期
作者:吳正國(作者系江南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