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5年,老知青愧疚面對遺留在陜北的女兒:“跟我回北京生活”
時隔45年,老知青愧疚面對遺留在陜北的女兒:“跟我回北京生活”
作者:肖寒先生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雖說有“虎毒不食子”這個俗語,但在當年插隊的知青中,卻有著很多妻離子散的情況發(fā)生,這也是無法避免的。45年過去了,黨建華在北京的生活過的很舒適,可在4年前再次回到陜北,面對自己的女兒,卻感到愧疚,即使幾十年來沒少幫襯女兒,但女兒卻拒絕了他提出到北京生活的請求。
1970年的時候,18歲的黨建華到陜北插隊,在朱家灣生活了兩年,又在公社當了五年文書,這段經(jīng)歷,對黨建華的一生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而在陜北的這7年時間里,黨建華還有過一段初戀故事。
1959年,黨建華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家庭,父母是工人,家里四個孩子,兩個男孩兩個女孩,黨建華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初中剛畢業(yè),黨建華就沒有讀高中的機會,在家度過了一年時間,本想去參軍,可在這個時候卻迎來知識青年下鄉(xiāng)插隊,他沒有猶豫,也沒有讓居委會督促,而是主動請求去陜北插隊,因為父親曾經(jīng)也在陜北學(xué)習(xí)過一年。
和他一同去插隊的有十幾個同學(xué),一部分去了北大荒,一部分去了寧夏,而黨建華和曹遠志去了陜北。母親親自把他送上知青專列,這也是他第一次坐火車。
將近十天的舟車勞頓,黨建華沒有感到疲憊,而是對未來的知青生活充滿期待,到了延長縣安溝村的時候,他被眼前的景象震驚到了,此時正值農(nóng)歷十一月,漫山遍野望去,看不到一丁點的綠色,光禿禿的山頭,只有在陰暗處才能看到積雪,有著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假象。
對于雪景,黨建華和曹遠志并不驚奇,畢竟在北京也是每年都會經(jīng)歷,但是看到陜北人的穿著以及飲食的時候,他有些無法接受,本以為自己會和老鄉(xiāng)們吃的一樣,好在第一年,知青是有供應(yīng)糧,這點上比老百姓要好一些。
安溝村不大,全村只有幾十戶人家,人口剛過百,兩個生產(chǎn)小隊,黨建華被分配到了第二生產(chǎn)隊,曹遠志則在第一生產(chǎn)隊,不過村子里并不是知有他們兩個知青,還有來自西安的五個知識青年。
二隊長脾氣不好,人高馬大,一雙銅鈴般大的眼睛,怒目對視的時候很嚇人,不過對待知識青年,還是很溫和。第一年的時候,黨建華被分配到了飼養(yǎng)牛的工作,長這么大,他還是第一次親眼見到牛,也不會割牛草,不過有老鄉(xiāng)會專門教他們怎么喂牛,去哪里給牛找草料。
黨建華和來自西安的知青王小華以及張輝住在同一孔窯洞,這個窯洞不大,只有十二三個平方米,對于睡土炕,黨建華很開心,因為在小時候就聽父親講過,陜北的土炕冬暖夏涼,而且睡著很舒服。
而房東是叫朱三軍,個子不高,有一個漂亮的媳婦,還生了四個孩子,一家子很熱鬧,性格都很開朗,但黨建華并不是很喜歡朱三軍這個人,總喜歡占便宜,有時候還會主動做出要求。
在安溝村喂了一年牛,黨建華便被調(diào)到挖溝渠的生產(chǎn)小隊,這個溝渠很寬,足足十來米,因為每年雨水季節(jié)的時候,延河水漲水,經(jīng)常會把農(nóng)田淹沒,所以為了減小損失,這一年便阻止青壯年勞力,挖溝開渠。
這份工作很累人,要扛石頭,還要挑擔(dān)子,剛開始幾天,不僅手上磨起血泡,肩膀上都是血印子,老百姓打趣的說:“你們這些城里的孩子,干著干著就和我們一樣了,滿手的老繭,肩膀也會結(jié)實。”
是啊,一個月后,黨建華感覺不到那么累,手也變得很粗糙,本身就有一米八身高的黨建華,看上去更健碩,而他的英俊加上很能吃苦,也讓村里的年輕姑娘很喜歡,尤其是朱秀榮。
陜北女孩子的性格直爽,不會藏著掖著,朱秀榮在生產(chǎn)隊勞動過程中,曾明確說喜歡黨建華,村里人也開始湊熱鬧,讓兩個人趕緊結(jié)婚,多生幾個娃娃。
面對朱秀榮的大膽表白,黨建華對這個長相漂亮的姑娘,產(chǎn)生幾分喜歡,可對方大字不識一個,內(nèi)心還是有些無法接受。
一年后,兩人終究沒有在一起,但此時的黨建華因為表現(xiàn)優(yōu)秀,被調(diào)派到公社當了文書,因為黨建華寫文章很在行,這也是被得已重用的原因之一。
兩個人本以為會錯過,可在一次下鄉(xiāng)的時候,剛好去了安溝村,這次再見到朱秀榮的時候,對方大方的走過來,說自己會寫名字了,是曹遠志教她的。不知是吃醋,還是真的對朱秀榮念念不忘,臨走時黨建華專門去找了朱秀榮,說有時間會回來看望她的,并且還給了5塊錢,讓她買點布料,做幾件衣裳。
回到公社,腦海中全是朱秀榮活潑可愛的模樣,黨建華知道,自己要談戀愛了。
1974年,黨建華和朱秀榮正式公開談戀愛,雖然一個在鄉(xiāng)里,一個在村里,但只要有時間,黨建華就會騎著公社主任的自行車,去安溝村看望朱秀榮,路程也不算遠,只有十五里地。
朱秀榮的父母覺得兩個人沒有結(jié)婚,這樣不清不白的不好,會被村里人笑話,就問黨建華:愿不愿意娶朱秀榮?
黨建華點點頭表示愿意,后來經(jīng)過第二生產(chǎn)隊長做媒,他們結(jié)婚了。第二年農(nóng)歷四月,兩人的女兒黨文美出生。雖然結(jié)婚生女了,但是兩人并沒有住在公社,因為朱秀榮想多掙點工分給父母,畢竟在結(jié)婚的時候,黨建華給的彩禮不是很多。
孩子兩歲的時候,黨建華有了返城的機會,他想帶著妻女,可父親不同意這個農(nóng)村兒媳婦,而黨建華也知道,自己以后要讀大學(xué),要在大城市工作,畢竟父母在北京,他也不愿意一直留在陜北。
夫妻倆開始爆發(fā)矛盾,朱秀榮一心想跟著丈夫去北京大城市生活,而黨建華無能為力,最后兩人不歡而散,選擇了離婚,為了自己的前途,黨建華沒有帶走女兒,而是留給了朱秀榮。
回到北京,黨建華開始備考大學(xué),花了兩年時間考上大學(xué),畢業(yè)后成了一家國營公司的職員,后來做到了副總經(jīng)理,之后又下海經(jīng)商,賺了不少錢。
其實在回到北京的當年,父親就給黨建華介紹了一個女孩,兩個人火速結(jié)婚,后來生了一個兒子。
對于留在陜北的前妻和女兒,黨建華一直都是心存愧疚,不是他當初不想帶到北京,只是父親不同意,再者他也不敢保證到了北京夫妻倆就能過上好日子。
從女兒結(jié)婚的那一刻,黨建華就在背地里給予幫助,但面對自己的親生父親的幫助,黨文美從不回應(yīng),只是爽快的接受,她知道父親有自己的生活,給自己幫助也是偷偷的,并不敢光明正大。
已經(jīng)70歲的黨建華,如今也算是活明白了,把自己在陜北有一個女兒的事情告訴了妻子和兒子,他們沒有不高興,這也給黨建華多了一份勇氣,前不久,黨建華給女兒打來電話,只說了一句話:“跟我回北京生活吧。”
黨文美沒有答應(yīng),因為她現(xiàn)在有自己的家庭,不可能像父親那樣,自私的丟下丈夫和孩子們?nèi)ケ本┫硎苌睢?/p>
不過在黨文美心里,還是比較感謝父親的,這么多年,給她的幫助不少,也讓自己的日子過的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