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組織保障 整合多方力量 匯聚人才活力——貴州省持續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華姝
每次到鎮上,母明偉都會到鄉村振興服務站轉一轉。
“積分兌換商品、購買生活用品、打印資料、取錢,好多事都可以在這里辦。”母明偉家住遵義市仁懷市長崗鎮新莊村,自從鎮里的鄉村振興服務站建起來之后,他便成了這里的常客。
“鎮黨委政府牽頭引進平臺公司,聯合各村(社區)黨組織抱團發展,共同建設集零售、金融、積分兌換、特色農產品展銷等服務于一體的鄉村振興服務站。”長崗鎮黨建辦副主任陳海燕介紹。
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加快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近年來,遵義市仁懷市采取村村抱團發展、村企村社聯動發展等方式,打造鄉村振興服務站,延伸組織體系“新觸角”,進一步增強集體經濟示范帶動力和輻射影響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省委多次出臺相關政策對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出具體安排和部署。各地不斷強化黨建引領,夯實組織保障,整合多方幫扶力量,匯聚人才活力,以強有力的組織建設保障鄉村振興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建強“雁陣”隊伍
近日,一場氣氛熱烈的“黃光領名支書工作室”逐村剖析座談會在遵義市匯川區芝麻鎮高原村拉開序幕。高原村黨總支書記韓孟李提出后備力量儲備難、培養難的問題。
對此,芝麻鎮大坪村黨支部書記黃光領從精準施策“育”、多措并舉“用”兩方面分享了他的工作方法:“有短板補短板,有需求補需求,注重在重點工作中鍛煉干部應對復雜局面、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
韓孟李深受啟發,在村里積極推行“干群見面日”,將每周三固定為后備干部與群眾打交道、聊天的日子,動員群眾積極參與村組事務管理、公益服務、經濟發展等日常工作。
遵義市以“名支書工作室”創建為抓手,積極探索手把手教方法、面對面解疑惑、實打實授技能的“傳幫帶”機制,以“逐村剖析”為抓手,為書記與書記、書記與其他干部之間搭建起分享經驗、交流學習的平臺,打造黨建資源分享園、黨建工作智囊團、黨建創新實踐地。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
為加強農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全省各地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積極打造“名支書工作室”,為基層黨組織書記搭建分享經驗、交流思想、相互鼓舞、共謀發展的平臺,通過書記分享書記心得、書記學習書記經驗、書記完善書記不足、書記鼓舞書記探索等方式,發揮“名支書”示范帶動作用,助力基層黨組織書記能力全面提升,持續釋放“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雁陣效應。
統籌各方幫扶力量
進入11月,天麻育種迎來黃金時段。畢節市大方縣瓢井鎮小洞村天麻育種基地里,技術人員正指導農戶有條不紊地擺放木材、放置密環菌、覆土、覆蓋樹葉。
自1994年農工黨中央與大方縣開展結對幫扶以來,農工黨結合當地農業特色和資源優勢,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天麻產業。如今,大方縣天麻種植面積已達4萬余畝,精深加工產品30余個,綜合產值達6.25億元。
與此同時,100公里外的七星關區撒拉溪鎮龍鳳村馬鈴薯、刺梨迎來豐收。“得益于‘龍鳳科技小院’團隊的智力支持,村里發展的幾個產業生態環保,經濟附加值高。”龍鳳村黨支部書記路璐說。
“龍鳳科技小院”成立于2021年3月8日,經民盟中央協調,由中國農業大學院士張福鎖團隊派駐研究生組建,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
統戰牽頭、民盟助推、高校參與、部門配合。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駐守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科研,走家串戶做好技術推廣。乘著統一戰線“地域 領域”組團式幫扶的春風,畢節發展實現從“量”向“質”的轉變。
眾人拾柴火焰高。各地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精準把脈,不斷統籌東西部協作“組團式”幫扶、統一戰線牽頭幫扶等各方幫扶力量,發揮其資金、人才、信息、智力等優勢,促進社會資源源源不斷地向廣大農村地區匯聚,助力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新農人”共建新農村
點開抖音平臺的“山呷呷旗艦店”,銷量排名第一的苗家黑糯米酒已售出4.1萬單。
如今,拍攝短視頻推介家鄉風土人情,直播推銷山貨水產、民族飾品已成為唐勝忠的日常。
唐勝忠是黔東南州榕江縣三江鄉腳車苗寨的第一位大學生,大學畢業后,得知家鄉啟動“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計劃”,便和其他幾個有共同志向的年輕人一起回到家鄉,成立貴州山呷呷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團隊中有人擅長航拍、有人是剪輯快手,還有人專管策劃,他們分工合作,當起了苗寨的“鄉村代言人”。
“不少村寨坐擁好風光、好特產,卻難以將其換成兜里的錢,通過短視頻和直播讓農村與消費者面對面,用好資源吸引目標客流,最終實現吸引客流入山,帶動山貨出山。”唐勝忠說。
“新農人”共建“新農村”。榕江縣堅持黨建引領,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網絡主播功能型黨支部,大力發展短視頻、直播電商、線上營銷等新業態,創建貴州·榕江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產業園,培育1.2萬多個新媒體賬號,推進“新媒體電商 產業 創業 就業”全面發展。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時下,越來越多“新農人”帶著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逐夢廣闊農村。他們運用現代科技知識,花樣“整活兒”,把手機當作“新農具”,把數據當作“新農資”,把直播變成“新農活”,讓田間地頭的農產品連接世界、精彩“出圈”,為鄉村振興注入“活水”。
來源:貴州日報 2024年11月1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