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中榆次區:黨建聯建共建為“初心”護航(榆次區黨建網)
中新網山西新聞11月21日電 “剛才街道和社區的領導到家里來,看暖氣熱不熱,這不供暖季來了,他們操心著我們這些退休老人的冷暖。今年小區加裝了電梯,解決了我們腿腳不便上樓難的問題,物業服務也越來越貼心,我們雖然生活在老舊小區,感覺卻很舒適。”家住山西省晉中市應急住宅小區的郝師傅說。
基層,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國家大計。如何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是當前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一項緊迫任務。今年以來,榆次區重點針對基層“權小責大”“人少事多”“缺錢少物”“手段滯后”“網格不優”“治理分散”等方面關鍵問題進行摸排,從實踐中找辦法,深入推進黨建聯建共建,為小馬賦能,為基層增效,進一步貫通社會治理末梢神經,將“小馬拉大車”變為“萬馬齊進”,形成基層治理合力辦實事、破難題、解民憂,真正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一大早,錦綸街道玉湖社區黨委書記劉計娥的手機便響了起來,她微信里的玉湖社區聯動工作群開始不時彈出信息。幫社區老人買菜、發現一處違規“飛線”充電、進行清掃活動……群內的社區網格長、網格員、物業人員等工作人員在發現問題之后,會第一時間將情況拍照發群,重大事項還會在群里直接聯系專業人員即時交流處理。這個聯動工作群是在解散一些不常用的群后,將多項重點事務根據性質、地域、責任人進行梳理歸納,集中整合成立的一個新群,既可以極大縮短溝通時間,也方便不同職能的工作人員之間即時同步掌握整個社區的重點情況,溝通成本大大降低。
社區門口掛的牌子少了、社區干部的微信工作群少了、群眾辦事需要開具的證明也大幅減少了,過去忙于填表和留痕任務,現在大部分時間都在走街入戶。在劉計娥看來,這樣的“減法”,成為社區落實落細“三項機制”,全面提升黨建聯建共建水平、凝聚基層治理合力的“加法”,社區干部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走到群眾身邊,將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好、落實好。
下沉服務 “四雙”機制聚合力
說話間,劉計娥的手機又有一條消息提醒。她熟練地打開了“晉心向黨”在職黨員專用App,開始處理工作。玉湖社區黨委下設小區黨支部7個,離退休黨支部2個,直管黨員480名,在職黨員300余名。在錦綸街道黨委“四雙”(雙報到雙服務雙包聯雙評價)機制引領下,依托“黨群零距離服務”平臺,暢通“雙報到”渠道,按照單位信息錄入、個人注冊掃碼、社區審核通過的流程,主動對接14家報到單位,讓資源精準匹配,促成多部門聯動共同解決治理難題。科學劃分政策宣傳、文化教育、扶貧助老等崗位,構建“居民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反饋評單”的工作閉環,讓黨員在小區亮身份、領崗位、踐承諾。
位于玉湖北路西一巷的一處老舊小區建于20世紀80年代,樓前的圍墻很低矮不足一人高,經常有居民從圍墻上進出小區,存在安全隱患,住戶也沒有安全感。到社區“雙報到”的在職黨員們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積極和社區工作人員聯系相關單位尋求幫助,老舊小區后續進行全部改造,為小區圍墻外圍安裝了安全柵欄21米,提升了小區人居環境安全性能,為小區系上了“安全帶”。通過深入落實“廣”報道,社區黨建、單位黨建和行業黨建聯建互建能力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注入了“新”力量、激發了“新”活力。
特殊學校贈錦旗。
精細繡花 “三聯”機制惠民生
近日,一面寫有“保護百姓權益,構建和諧社會”字樣,飽含心意的錦旗傳遞到玉湖社區居委會,向社區干部表達深深的謝意?!拔依瞎D暝谕獾毓ぷ?,前些天因為沒有樓道燈,孩子晚上放學回家,黑燈瞎火,差點摔倒,讓我擔心了好幾天,社區出面把難題解決了。”王女士的老公特意從重慶寄來錦旗,必須讓她送到社區,以表感謝。
事情源于王女士所在晉中特殊教育學校小區四號樓內的一位居民,他總懷疑自家樓道門口電表總閘的火線有燒焦的味道,擔心引起火災,就私自剪斷連接線,導致整個樓道沒有照明,尤其是晚上嚴重影響了樓內居民的出行。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社區緊急啟動居委會、業委會(物管會)、物業服務企業“三聯”協調運行機制,及時聯系社區民警和學校負責人一起入戶查看,并請來專業電工進行了檢修,最終恢復了樓道照明。社區民警對肇事居民告知不得私自共用照明設施,進行了訓誡和安全教育。
樓道燈雖小,但點亮了居民的心。“三聯”機制充分發揮多渠道“聽”、多元化“議”、多模式“解”等作用,依托網格化管理、黨員下沉、民生熱線,對群眾訴求進行精細化梳理,將合理訴求分類掛賬、逐個解決;針對各類訴求,采取小區黨組織提議、聯席會議商議、業主大會決議、物業和其他組織服務的“三議一服務”模式進行民主協商、研究措施;按照訴求不同,按簡單和急盼分類推進解決,集聚力量推進矛盾化解,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營造和諧鄰里關系,解決了居民家門口的煩心事、堵心事。
調解矛盾。
靶向發力 包聯機制強治理
近年來,隨著購置電動自行車的居民人數激增,在哪充?怎么充?充電的便捷和安全成了業主,特別是老舊小區業主特別焦慮的問題。聚焦小區治理短板問題,進一步健全街道班子、社區“兩委”成員包聯機制,突出包聯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全面提升小區治理水平。針對應急局宿舍部分業主私自飛線充電,安全隱患突出的問題,玉湖社區將緩解居民充電焦慮作為包聯工作的突破口,聯合小區業委會及居民代表共同商討,通過召開業主大會最終表決投票實施安裝充電樁項目,并在小區張貼公示。社區和業委會一邊推進項目實施,一邊聽取居民意見,并對居民提出的“影不影響油車的正常停放”“充電樁離樓近會不會有輻射”等疑問給出了專業解答和耐心解釋,獲得居民的認可。
經多方努力,小區內共有2個位置安裝了新能源充電樁36個,“樁”點美好生活,獲得居民稱贊?!艾F在只要手機掃碼就能一鍵充電,小程序還有充電提示,真的很方便?!本用褛w大姐下班回來就能給電動自行車充上電了,解決了困擾她很長時間的難題,也體現出社區為居民圓夢“微心愿”,實現包聯點對點、民情無遺漏、管理無縫隙的顯著成效。
真正為“車”減負擔、為“馬”強筋骨,切實為基層減負,快步邁向“把服務做優、讓群眾滿意”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如今,錦綸街道玉湖社區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傾聽群眾聲音,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中,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真正實現民心在基層聚集、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真正實現由“獨角戲”到“大合唱”的轉變。(完)
(劉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