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社區黨建的四個引領作用(發揮社區黨建的四個引領作用是什么)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區治理日益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特征。如何更好找準社區治理的著力點、如何更好調動各方積極因素參與社區治理、如何更好圍繞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區治理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是擺在各級政府特別是市縣兩級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如果說社區治理工作面臨的是上上下下“千條線”,那么毋庸置疑,社區黨建是穿起“千條線”的“一根針”。只有通過強黨建,才能實現強治理、強發展。良好的社區治理秩序和成效,始終離不開社區黨建工作的有力引領。
社區治理的主體日益多元化,必須發揮社區黨建工作的“軸心”作用。社區是居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由于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社區這一城市基礎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社區治理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雖然政府在社區治理過程中仍然發揮決定性的主導作用,但是社區治理的主體已不再是由政府“單打獨斗”。形勢和任務要求企業、非政府行為甚至于個人不斷介入其中,它們在各級政府的直接或間接領導下,通過協商合作共同處理社區公共事務,參與社區治理工作。
社區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為社區治理增添了很多新的活力,但如果多個主體之間缺少凝聚力和協作性,那么多元化勢必發展為分散化,反而給社區治理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在推動形成社區多元共治的大格局中,必須讓基層黨組織“中心居中”,充分發揮社區黨建工作的“軸心”作用,進一步促進社區治理諸多主體形成合力,進一步理順社區治理工作機制,更好滿足城市建設和居民的迫切需要。
社區治理頭緒和內容日益增多,必須發揮社區黨建工作的“龍頭”作用。經濟結構和城市形態的不斷調整,使城市社區公共領域的工作范圍和輻射范圍不斷擴大,社區承擔的社會管理、治理職能和任務也越來越多。比如,從社會治安、社會保障到組織志愿服務、開展文體活動,再到開展法制教育、公德教育以及職業培訓,包括搞好社區衛生等等。這些工作,有的是上級指派,有的是對外協作,有的是群眾急需,且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必須進行合理統籌。
社區黨建工作水平決定社區公共服務水平。實現良好的社區治理,就是要強化黨建工作的示范效應,借鑒和運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民主集中制”等作風和原則;就是要強化黨建工作的帶動效應,把各種復雜工作聯系好、梳理好,做到有條不紊、區分輕重緩急;就是要強化黨建工作的整合效應,在將社區黨建工作融入到社區治理方方面面的基礎上,依靠黨建把各項工作、各類信息、內外資源進行最大限度整合融合,推動相關問題較早較好解決。
社區治理的互動性日益增強,必須發揮社區黨建工作的“紐帶”作用。社區治理體系中存在多方面的治理力量,諸多方面只有在同一目標框架下,通過協同互動、一體聯動,才能取得更好治理效果。然而,社區共治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有的缺乏共享意識,參與共治的熱情不高、意愿不強;有的缺少制度聯系,工作更多是靠人際關系維系;有的社區內存在各種“圍墻”,相互界限分明,實現共建共治相差甚遠。
面對繁雜的社區治理事務,各方參與力量的積極性主動性很難自發形成,必須依靠黨委和政府的有力培育和引導。增強社區治理的互動性、整體性,關鍵是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紐帶”作用,推動社區治理各方力量有效銜接、對接、連接,形成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運行體系。要不斷健全完善互動機制,打破行政隸屬壁壘和“九龍治水”局面,引導有關方面強化共駐共建意識,通過結對共建、交叉任職、人才聯育、文明共創、活動共辦、場地共用等方式,增進黨組織之間、黨員之間、黨群之間的聯系互動,形成區、街、居與駐區單位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聯合治理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拓寬社區的服務共享空間,促進不同單位之間的交流合作,凝聚共建美好家園的強大力量。
社區治理的對象和范圍日益擴大,必須發揮社區黨建工作的“堡壘”作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拓展了人們生存的空間,促使社區居民的結構向著多層次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日趨復雜化。比如,人們的角色定位從原來單純的“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群眾的社區生活需求從原來單一的“物質保障”向“物質與精神保障并重”轉變,社區治理陣地從主要集中在居民區向商務樓宇、商圈市場、網絡媒體轉變。種種變化意味著社區治理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按部就班、簡單化地去解決問題。
針對治理對象范圍、層次、結構的變化,必須全面加強基層黨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建設,發揮黨建工作的政治思想引導、組織協調和服務指導作用。通過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推行“黨建 ”模式、促進黨建與社區網格管理相結合等方式,不斷拓展和構建“開放型”黨建服務體系,實現黨建工作對社區治理工作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