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上唱響紅色壯歌——延安市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綜述(延安 黨建)
打開時間卷軸,一個個精彩瞬間定格了延安黨建的“高光”時刻: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連續五年全省優秀,組織工作改革創新連續兩年獲全省一等獎、特別榮譽獎,延安干部培訓學院被中組部列入干部黨性教育基地備案目錄,“圣地延安·智慧黨建”獲首屆“數字陜西”建設成果最佳實踐案例獎,“同一個家”黨建創新做法入選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優秀案例……
這一個個“高光”時刻,匯聚成一股磅礴的紅色動能,激蕩起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砥礪奮進的昂揚斗志,煥發出追趕超越的勃勃生機,為圣地延安高質量發展插上了“紅色翅膀”,掀開了嶄新的華彩篇章。
寶塔黨旗相輝映
黨建強,則人心聚、事業興。近年來,延安市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堅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全面從嚴治黨力量,出臺干部、黨建、人才3個《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把組織工作與“六穩”“六保”、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任務相結合,推動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落地見效,奏響了以高質量黨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激昂旋律,譜寫出一曲黃土地上的紅色壯歌。
初心,銘刻在信仰之間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求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延安精神的發祥地。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牢牢守住紅色“根脈”,積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將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繼續向前推進。
延安精神再教育
6月11日,市委組織部舉辦“弘揚延安精神·奮力追趕超越”主題演講比賽。經過激烈角逐,寶塔區委組織部劉家杭演講的《延安,我從這里出發》奪得桂冠,延安市、子長市、安塞區、志丹縣、富縣等組織部門干部亦均有斬獲。
黨史學習教育貫穿今年全年,是黨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除了以競賽的方式學黨史,延安市各級黨組織還采取自學、集中學、研討學、講座學、現場學、培訓學、宣講學、觀影學、線上學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初心融入血脈。
延安干部培訓學院組織“黨史宣講百家行”,走進各大紅色教育基地,為機關、學校等黨員干部及莘莘學子聲情并茂地講述延安時期黨的光輝歷史和紅色革命故事。子長市依托瓦窯堡革命舊址、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等紅色革命資源,通過組織黨員干部集體學習、現場教學等方式,讓黨史學習教育開出一路“繁花”。甘泉縣在全縣中小學、幼兒園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長征精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精心打造“重走長征路”黨性教育紅色精品線路,通過“眼觀、耳聽、歌頌、步行、身歷、演繹”等六大特色教學模塊,澆鑄著黨員干部心中的“精神高地”。洛川縣組建以高級教師、紅色后代、老支書、黨史研究工作者等為主要成員的宣講團、宣講小分隊、宣講志愿者三級宣講隊伍,開展“點單式”義務宣講活動200余場次,讓百年黨史深入人心。
黨史宣傳隊
學黨史、踐初心,奮進路上正當時。全市廣大黨員干部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為群眾辦實事、為發展開新局的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
翻開《延長縣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十件實事》清單,項目基本情況、解決的民生問題和達到的預期效果及包抓領導、責任單位、責任人等一目了然。該縣計劃投資7.79億元,圍繞教育、農村安全飲水、老舊小區改造等方面,做好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十件實事,為群眾謀福祉。
子長市堅持學史力行,推行承諾辦實事機制、開門辦實事機制、調研辦實事機制、結對辦實事機制“四項機制”,推出“百名領導進基層、千件實事暖民心”、便民利民“綠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一件件暖心實事贏得了群眾點贊。
如今,在歷史底蘊與時代氣息交融輝映的延安大地上,黨史的“紅色種子”遍撒各行各業,“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呼聲響徹山川大地,激勵著圣地兒女不斷向前。特別是走進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瓦窯堡革命舊址等黨史學習熱門“打卡地”,與革命先輩展開一場跨越百年時空的心靈對話,已成為黨員干部最受歡迎的學習方式。
推動常規理論教育也是強化理論武裝的一大抓手。延安市發揚光榮革命傳統,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引領黨員干部自覺接受思想洗禮和黨性錘煉,切實肩負起新時代追趕超越的政治責任。
5月28日,由省委組織部會同延安干部培訓學院主辦的全國黨性教育基地論壇在延安舉辦。
30余家省內外知名黨性教育基地、15家干部教育高校培訓基地的150余名專家學者及相關負責人匯聚延安,以“延安精神與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為主題,圍繞弘揚延安精神、挖掘紅色資源、推動黨性教育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從更深層次、更廣視角研究延安十三年革命史、工運史,深入發掘延安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
延安市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立足延安“大學校”開展“大培訓”,把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延安學習書院、延安干部培訓學院等成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追尋初心、汲取力量,錘煉黨性、砥礪奮進的重要學習平臺,近三年全國各地63萬名黨員干部來延安補鈣鑄魂。2019年,延安干部培訓學院被中組部列入干部黨性教育基地備案目錄。
傳承紅色基因
多年來,延安市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中,通過開展“學用新思想、奮進新時代”主題競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專題學習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等專題研討班,舉辦“延安時期黨的組織建設”和“回望延安——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等大型展覽,開發《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及其時代價值》等近百門精品課程,出版《延安》《學習》教育季刊,編印《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延安實踐案例選編》,黨史黨性教育系列片《回望延安》在“學習強國”和“陜西干部網絡學院”等平臺全部推送,讓延安精神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有聲勢、有特色、有亮點的黨性教育,讓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政治站位、能力本領得到提升,為民情懷更加厚重,初心和使命更加牢固,對黨忠誠、為民服務的思想和行動更加自覺。
擔當,彰顯于為民實干
黨的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是做好群眾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
在奔波于延安各縣區采訪的過程中,記者發現,無論是田間地頭、生產一線,還是街道社區、機關企業……強有力的黨組織和靠得住的黨員干部已經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領頭羊”和“主心骨”。
“這個女娃實誠、利灑,給老百姓辦起事來絕不輸給年輕后生!”在甘泉縣橋鎮鄉,無論你走在鄉鎮大院、街頭巷尾,還是田間地頭,提起年輕的黨委書記白婷,群眾無不豎起大拇指。
白婷在大學畢業后被組織部門選調到基層工作,在多年的歷練中,她養成了一種不怕苦的韌勁、不服輸的倔勁。白天,她像風火輪似的奔波在村委會、地頭、農戶;夜晚,像夜貓子似的整理一整天的記錄、理出之后的計劃。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年多的辛勤努力,橋鎮鄉的各項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換檔升級。今年1月,她被提拔為橋鎮鄉黨委書記,成為目前甘泉縣唯一一名女性鄉鎮“一把手”。
貫徹落實“三項機制”是激活干部干事創業的有效途徑,白婷便是“三項機制”政策“東風”的受益者。
延安市堅持新時期“好干部”標準和重實績、重實干的用人導向,靈活運用“三項機制”,加大在“三大攻堅戰”等主戰場考察識別干部,激勵干部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近幾年先后提拔市派第一書記67人、優秀鄉鎮黨委書記27人。
支部書記講黨課
在鄉村振興這個陣地上,頭雁引航帶路非常關鍵。
聚焦農村干部選人難、村級矛盾化解難、村黨組織軟弱渙散等問題,延安市把抓好村(社區)“兩委”換屆和強化村級后備力量培養列為近年農村黨建重點任務。
今年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中,市委組織部堅決扛起換屆選舉政治責任,突出“四個強化”、對標“四清”要求、做到“四個堅持”、嚴把“五道關口”, 因村施策、精準發力。通過換屆,全市村(社區)“兩委”成員平均年齡降低到43.45歲,中專及以上學歷6398人,占比53.44%,女性3184人,占比26.60%,其中“四類人員”7194人,占比60.09%,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到99.11%,切實達到“選出結構更優、戰斗力更強、群眾更加認可”的目標。
同時,延安市還創新推出招聘鄉村振興專員、優秀退役軍人進入村“兩委”后備力量、大學畢業生村級后備力量“帶薪”培養機制等一系列務實舉措,從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優秀退役軍人、農村致富能手中遴選1420人進入村級后備力量。
一大早,黃龍縣石堡鎮紅石崖村的鄉村振興專員衛鑫杰就來到他的小基地,仔細查看淫羊藿的長勢情況,一邊澆水、施肥,一邊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記錄下每一顆淫羊藿的生長情況。
“既然加入到鄉村振興專員的行列,就得為鄉村振興做足準備、出夠力氣。淫羊藿產業未來的發展不僅僅承載著我要干出一番事業的夢想,也承載著山里群眾的增收致富夢。”衛鑫杰說。
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衛鑫杰發現村里有一種亮點突出、功效強大的特色中藥材——淫羊藿,于是開始著手發展淫羊藿產業。目前,衛鑫杰已經培育了200多盆淫羊藿,還自己嘗試進行產品的小規模化初加工,盡快讓群眾嵌在這條產業鏈上增收致富。
像衛鑫杰一樣的鄉村振興專員,在黃龍縣47個行政村里每個村都有一個。他們作為延安第一批先行先試的鄉村振興專員,傾情投身農村發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
為有效緩解“無人可選、有人難選”的問題,黃陵縣以破解農村基層干部選人難、人難選問題和鄉土人才流失問題為重點,將村級后備力量中各類優秀人才納入“頭雁”工程進行全程重點培養,形成較為完善的儲備、培養、選拔和使用機制,成功儲備后備力量210人,其中新增退役軍人6人、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3人、返鄉大學生19人、致富帶頭人47人。
志愿服務在行動
在延安鄉村大地上,這群“領頭羊”仿佛一顆顆耀眼的“星辰”,為群眾脫貧致富指引前路,成為當地黨員的“主心骨”、群眾的“貼心人”,強力助推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事業成敗,關鍵在人。延安市把解決“不會干”的問題作為干部素質培養的當務之急,持續實施“建苗圃”工程,成批量、經常性地輪訓干部,有計劃、分批次選派干部到鄉村振興、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等一線歷練,著力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6年來,全市累計培訓干部54.3萬人次,選派30名干部赴廣東實踐鍛煉,選派26名干部赴江蘇無錫市掛職鍛煉,先后選拔743名年輕干部到市委黨校中青班學習。同時,建立健全素質培養、知事識人、選拔任用、從嚴管理、正向激勵體系,優化各級領導班子結構;暢通干部交流渠道,加大企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人才交流力度;對全市國企領導班子進行“大起底”,實行聘任制改革,有力助推國有企業重組優化和公司制改制;推進市縣區公安局長由同級政府副職兼任,為打贏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提供堅強保障。
通過建立選、育、用、管全鏈條機制,實施“領頭羊”“建苗圃”等工程,進一步優化了干部隊伍結構,切實提升了干部能力素質,成批的生力軍不斷涌現,為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堅強戰斗力、釋放了強大生產力。
幸福,鐫刻在黨旗之上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民生工程碩果累累、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在延安市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始終有一面旗幟指引著方向,鼓舞著士氣,那就是飄揚的黨旗。
圍繞推進鄉村振興、讓人民群眾過上高品質生活,市委組織部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抓實基層黨建促進鄉村振興,涌現出寶塔區尹家溝、黃陵縣索洛灣、延川縣甄家灣和子長市齊家灣等一批集體經濟強村。
直播帶貨助農增收
尹家溝村位于延安城東百米大道中段,村黨委曾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陜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近年來,該村堅持創業與守業并舉,建設與盤活并進,先后發展三產10處約25萬㎡,年收入突破2100萬元。建成鑫鑫家園、玉龍華庭等5處村民住宅小區,實現了戶均2套住房目標。村集體每年以分紅形式向村民發放生活費人均達2萬元,向6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福利金1萬元,向考入大學的本村學生給予3000-5000元助學獎勵。
索洛灣村是全省“升級晉檔、科學發展”一類村、全省“黨建標準化建設示范村”和“全國文明村”。目前,村上產業板塊已涵蓋工、農、商、服、游等多個領域,建成龍灣汽車服務站、軒轅土特產專業合作社等4個村辦企業。2018年以來,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連續三年突破2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000元,年人均分紅11000元,昔日的落后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先進村。
甄家灣村曾是一個無支柱產業、水電路不通暢、群眾主要靠打工維持生計的貧困村。2017年以來,該村搶抓脫貧攻堅歷史機遇,依托古村落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將全村1150畝耕地經營權、古村66院167孔古窯洞產權和新村14院64孔閑置窯洞使用權集中流轉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成功打造“影視經濟”“民宿經濟”“觀光經濟”等新型經濟業態。2020年實現村集體收入162.5萬元,其中民宿收入105.5萬元、影視收入43萬元、觀光收入10萬元,在村群眾通過制景、群演、勞務服務等人均增收近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600元。
齊家灣村位于子長市中心,是典型的城中村。該村立足區位優勢,以“122”工作法實現了黨建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創新“基礎工作 重點工作 責任人”黨建工作責任制,通過區域整體出租、市場攤位及商用門面房的零散出租,為村集體帶來821萬元的年收益。
近幾年來,中省市縣累計投入4.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全市1797個村集體經濟全部實現“清零”,更多貧困群眾搭上了增收致富“順風車”。
夏日的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青山環繞、草木蔥蘢,站在高處四下望去,大片的蘋果園、櫻桃園綠意盎然。走近一瞧,這些蘋果樹、櫻桃樹上已掛滿了青澀的果子,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誰都不曾想到,2014年還是“出行難、娶媳婦難、村干部干事難”的山區貧困村,短短幾年間,竟會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南溝村采取“支部引領、企業帶動、合作經營、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創新推出“果樹認養”模式,建立了企業、村集體、群眾收益鏈接機制,走出了脫貧攻堅的“南溝路徑”,締造了5年人均增收“1w ”的奇跡。
黨員示范棚
全面提升城市基層社區黨建工作水平是當前城市基層治理的重中之重。在縱深推進城市黨建的過程中,延安市大力實施城市社區“強基”工程,市縣共投入近3億元,對城市社區陣地進行升級改造,創新推出“同一個家”黨建工作法、“四委兩長”工作法、“紅色磁場”黨建品牌等,激活社區治理“一池春水”,城市基層治理水平顯著提升。
“社區對我們老年人可關心了,前幾天還請了專家上家里來義診,太感謝了!”70多歲的子長市袁家溝社區居民艾翠琴高興地說。
袁家溝社區黨總支自成立以來,不斷深化“同一座城、同一個家”黨建工作,創新服務載體,邀請各類社區志愿者定期開展理發、授課等義務活動,聯合駐區單位積極開展民情信息員走百家、黨群連心卡連百家、普法宣傳進百家,用心服務到百家“四個百家”活動,著力打造貼心、暖心、開心、舒心、安心的“五心”家園,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同一個家”黨建工作法是延安市黨建引領激活社區治理“一池春水”的一個“標桿”,成功入選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優秀案例。
黨員先鋒隊
高擎黨旗闊步前行的不僅是農村、街道(社區),在機關單位、學校、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隨處可見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身影,印有“黨員突擊隊”“黨員先鋒隊”“黨員先鋒崗”“黨員志愿者”等字樣的旗幟迎風飄揚,成為延安大地一道紅色的風景線。
招募“政務服務找茬官”,實行“跨市通辦”“微信辦照”,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舉辦“行審大講堂”……寶塔區行政審批服務局黨支部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陸續推出32條務實舉措,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百姓得實惠。
黨員先鋒崗
在每周的升旗儀式上,學校唱紅歌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環節。六一兒童節之際,黃龍縣的少年們唱響了感恩黨、跟黨走的主旋律,《紅軍小學紅軍娃》《紅歌聯唱》《紅星照我去戰斗》等歌曲在學生心中播下傳承紅色基因的種子。
國企改革走出了關鍵一步——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破利益藩籬,51戶市屬國企重整為16家集團公司,企業架構實現戰略性重塑。
漫步在陜西華鼎專業集團黨建文化走廊,濃濃的紅色黨建文化氛圍撲面而來:企業文化、發展歷程、黨史教育、問題墻及回音壁等展板一一映入眼簾,特別是分“一言九鼎”“鼎足而立”“革故鼎新”“鼎言立行”“問鼎桂冠”等五個部分,詳細闡釋寶塔區非公和社會組織黨組織創新推行的“紅領黨建”特色做法之一的“五鼎黨建”品牌內涵的板塊,令人耳目一新。
黃土地上,鮮紅的黨旗迎風招展,金色的黨徽熠熠生輝,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理念遍地開花,美好藍圖正在一步步變成生動現實。
發展,筑基于人才沃土
“當前洛川蘋果產業發展要注重引進高科技人才,在完善產業鏈條上再下功夫,在品牌戰略上繼續加強。”
“要跳出洛川蘋果,跳出蘋果看蘋果,跳出蘋果看鄉村振興,在產業發展中跳出固定思維模式,放大格局,就會有新的發現。”
……
4月17日,在洛川縣召開的洛川蘋果高質量發展戰略咨詢會上,來自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的8位院士現場為洛川縣蘋果產業發展“把脈開方”。
院士專家把脈產業開良方
“如果沒有引進這么多高端人才,我們蘋果產業發展速度不會這么快。”洛川縣委組織部人才辦主任孫曉紅頗有感觸。
2017年以來,全市批復設立的院士科研平臺從4個增加到36個,引進兩院院士及外籍院士39人。不僅如此,近年來引進培養的368名博士、3822名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就地培養的一大批本土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正成為撐起延安轉型發展、追趕超越的新支點。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近年來,延安市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地位,實施“圣地英才計劃”十大人才工程,構建多業多鏈融合的產業結構,廣泛吸納和集聚各方面優秀人才為延安轉型發展獻智獻力,為延安高質量發展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
2020年6月,延安市采取網上報名和線下招聘相結合的方式,在全省率先舉辦首場大學畢業生暨緊缺人才專場招聘會,拿出3714個崗位用于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
現場教學強黨性
為進一步吸引廣大青年創新創業和外來優質資源落地服務老區經濟建設,延安市不斷擴大“紅色筑夢·創業延安”人才品牌,舉辦以“紅色筑夢·創業延安”為核心品牌的系列創新創業活動,創辦“圣地大講堂”,邀請院士和專家學者舉辦講座26期,助推延安形成更加生動開放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局面。同時,建成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29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個,成立“延安高質量發展院士智庫”,組建“紅色筑夢博士創業聯盟”,發揮高端人才智慧驅動作用,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活力。設立5000萬元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和10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經費,出臺104條獎補政策,發放“圣地英才卡 ”,每年組織高層次人才集體休假,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抗疫英雄心向黨
靠改革釋放人才活力,以開放集聚創新資源,用事業凝聚奮斗力量……延安市匯聚四海英才,構筑人才高地,人才工作全面融入項目建設主戰場、產業發展各鏈條,為延安追趕超越、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力量和智力支撐。
風雨蒼黃百年路,高歌奮進新征程。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鮮紅的黨旗在經歷風雨后愈加鮮艷,為延安廣大黨員干部指引前進方向。延安226萬圣地兒女將牢記囑托、真抓實干,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不忘初心、鏗鏘向前,奮力譜寫延安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來源:延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