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過年(散文)(青未了是什么意思)
( 2021年2月9日(臘月廿八)的青島即墨區張家煙霞集市 作者手機拍攝)
過 年(散文)
□黃迪聲
在我的記憶中,過年是俺們膠東一幅古樸醇濃的鄉俗圖。
在我的記憶里,對于過年,記憶最深的,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
那時候農村已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鄉村的年來得很早,其實遠在秋收后就合計著年了。老家的村子周圍,分布著一個個如水鏡般平坦敞亮的場院。花生、苞米、高粱、谷子等等,一樣樣收了來,晾曬好后,一樣樣入倉裝甕。這時候東家的場院就喊:“二狗的爹,今年好收成,沒把牙美掉了?”西家就答:“哎喲三嬸子,你侄這口小狗牙,還受得住呢。”“今年這年頭不賴呢。”“可不是三嬸子。”“今年俺給侄媳婦買個旗袍,過年時摩登摩登。”“那當然啦。進了臘月門就去找你家三叔一塊上趟東海,現在肉吃得太膩,過年也該多吃點海貨”。
真正的年味到來還得過了臘八,“狗也嫌”的孩子們一個個放了假,最上心的是纏著各自的老爸買鞭,前街上一聲“嗵”,后街上馬上就應一聲“啪”,雖零零星星,卻攪濃了年味兒,又好像是孩子們為大人們提個醒——多買鞭,多買好衣服,多買好東西。大人們一律很忙,秋收秋種一過,各人就施展開各人的本事——干啥?猛勁掙錢唄:西南莊的打香油做粉條;東南莊的搞服裝加工;后街的做些小買賣;販蝦販魚販年畫販花生米。最沒本事的,一般還有一副好身板,卷個鋪蓋卷兒出去干建筑當小工,到年跟兒怎么也能掙個千兒八百兒的。一進臘月門兒,干好事的,沒本事的,闊的,窮的,好的,孬的,出遠在外的,相隔萬里的,像下了通知似的,全涌進了村里。妻子久違了丈夫,孩子好久不見了爸爸,老母見到了在外的兒子,淚兒盈盈,笑語聲聲,家家相聚,家家歡樂。四村八疃的小集一個個都像漲了潮似的,都被趕的大大的。路上趕集的人多了起來,忙著購買年貨。接下來一家家用雪堆埋了刀魚鲅魚黃魚八帶蛸,用大盆放了豬肉牛肉羊肉;冰箱冰柜還未普及,家有冰柜的香的不得了,一個個鄉鄰向其遞煙送酒求人家把蝦啦、火腿啦上心的年貨放著;再用沙埋了香菜,用塑料華袋放了蘑菇,用麻袋存了芹菜白菜。早早備下幾柱好香,請(買)上一對通紅的大蠟燭,揭幾幅連年有余的好畫,講究的弄幾幅山水畫,客舍里一掛。涮涂料、漆門窗,一家家忙的不可開交。
四周的田野久已寧靜,麥苗像吃足了奶的孩子,恬睡其中。新年來了,天一黑,鞭炮就響了起來,一直到次日早晨,像鄉村不停歇地大笑了一宿。遠出的親人歸來了,親人團聚,同享收獲的甜蜜,品嘗融融的親情。
新年第一天,一個個穿得很新,全不見了平常你干建筑當小工,我坐轎車當經理,你掃垃圾我當小販的裝束,一律穿的筆挺嶄新,靚麗照人。平常沒個正經好話的同伴鄉鄰,此時都一本正經,你問我新年好老的健康,我祝你新年快樂小的活潑。“哧溜”一口小酒,香香的一筷炒菜,鄉村此時甜透香透歡透美透。
在初一這天,幾乎所有的人都要走年,家族的觀念對過年來說依然很重要。初一走年要走本家,走本家也有規矩,要先走輩兒最高的年齡最大的,再依次一家家走下去,一家也不能落,馬虎不得。一年中因為各忙東西疏遠了的本家關系,經過走年一粘和,則又緊密了起來,為新一年的合作打下了“組織基礎”。走完了本家則可走走緊鄰,走走尊長和當官兒的,圖以后有個照應和方便。這一天到哪兒都會有酒喝,而且有好酒好菜。青年男女有的沒有“走年任務”,就趁穿著新衣服的勁兒,各自找自己相好的,看電影,買糖球,打情罵俏,極盡開心。
過了初一便四處串親戚門兒,互相祝賀收成,互相交流來年的譜氣兒,四村八疃,你來我往,川流不息,好不熱鬧。若平常請了東鄰西舍,遠親好友幫了什么忙,趁過年便會請客,或道謝或祝賀,喝酒吃菜,真個兒痛快。
(2021年立春的第二天,作者在青島即墨區靈山街道的花卉大棚采訪)
時代在發展,城鄉面貌在改變,生活水平在提高,新的時代,過年,又增添了很多新的內容和喜悅。2021年立春的第二天,是農歷小年,在膠東的青島市即墨區,雖然鄉村的及時依然熱鬧,但是大集已不是昔日購置年貨的主要場所,很多購置年貨的人會來到超市。你可以看到,臨近年關,雖然疫情的防控讓人們略顯緊張,但生活井然有序,春節到來的喜悅在暗暗涌動。為了防止污染,提升大氣質量,這里也劃定了城區的煙花鞭炮禁放區。鞭炮生意已不再是那么紅火,但是鮮花和鄉村旅游市場卻熱鬧了起來。在該區的靈山街道,率先實踐了“黨建引領、兩區共建、產居融合、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鄉村振興戰略在這里落地生根。這個街道通過統籌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村莊布局調整、土地資源整理、美麗鄉村和田園綜合體建設,規劃了占地20平方公里的花鄉藥谷田園綜合體,大力發展醫藥、花卉主導產業,通過多年努力,這個街道的貧困村、空殼村、經濟薄弱村全部“清零”,年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村莊由2016年的2個增加到24個。
在丹參種植加工車間,我碰到了西姜戈莊的農民孫中會,他家有8畝地,都流轉了出去,成為他們一家每年的穩定收入。不用種地了,閑下來的他和妻子,就到丹參加工車間打工,夫妻倆每月的工資收入算下來不少于1萬元;在花卉大棚里,我看到有2萬多盆蝴蝶蘭和仙客來正在怒放,前來采購者絡繹不絕,好不喜慶和熱鬧。在這里打工的嵐前嶺村農民傅月玲今年50歲,她說她家之前有十畝地,過去一直是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忙活一年也就能掙1萬多元。2019年,她把土地流轉給了“花香藥谷”的花卉產業園。現在他一家的土地流轉費用加上她在街道鮮花基地打工的收入,一年可以掙到三四萬元。這個街道很多像他們這樣的當地農民,都在家門口或原來的田間地頭就可以打工。臨近春節,她笑著說:有了錢,俺們的日子更好,年味更濃。
孫中來(站立者)和妻子(藍衣者)在丹參加工車間打工
一年年新年到來,一年年新年走遠,像鄉村田野的收成。鄉村是一粒瓜種吧,一年年辛勞地長蔓展葉,締結一個甜甜的大瓜,這瓜兒就是新年,過年就是品嘗碩果。新年又好像是一壇好酒,人們用辛勤和汗水精心釀造,過年就是將其品享,鄉村一杯杯把盞,一輩輩釀造,暢飲個不夠。
【作者通聯】:266200)山東省即墨市振華街33號
【作者電話】13853268556(微信)
【作者簡介】黃迪聲,山東大學作家班畢業。2008年曾參加山東省第三屆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詩網第四批簽約作家。出版的主要文學作品有:詩集《笛聲流遠》(1997年)、《聽潮的樹》(2000年)、《琴島笛聲》(2004年)、《海平面》(2008年)。散文集《水樣年華》(2006年)等。2011年曾被評為“山東省十佳青年作家”并當選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作品曾獲全國第三屆“路遙青年文學獎”(1996年)、十九屆”文化杯”全國魯黎詩歌獎(2010年)、《山東文學》“龍泉杯”征文詩歌一等獎(2010年)等。
壹點號膠東筆記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