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縣福田鋪鄉:突出“四抓”深入推進 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
紅網時刻12月27日訊(通訊員 劉孟良)今年以來,衡山縣福田鋪鄉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把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重心聚焦到促進鄉村振興上來,堅決扛起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政治責任,以“四抓”深入推進實舉措抓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抓隊伍,讓干事勁頭鼓起來。該鄉堅持把“人”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來考慮,牢牢抓緊人才振興這個“敲門磚”,在選人才、引人才、育人才等方面下功夫。一是優化功能抓選配。以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將致富帶頭人、產業大戶、退伍軍人、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選入村“兩委”班子,實現全鄉6個村(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全覆蓋,其中35歲以下年輕干部11人,占比79.5%;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45%,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1人為90后,1人畢業于“雙一流”高校,班子戰斗力明顯提升。二是緊扣需求抓培養。注重源頭培養,擇優從返鄉青年、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等重點領域和群體中發展黨員和后備干部;落實“雙推比選、共育共管”辦法,每村至少配備2名后備干部;實施導師幫帶制,擇優選拔導師結對幫帶20名新任村干部,提升履職干事本領。三是拓寬源頭抓引才。以鄉土人情為紐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暢通在外人才服務渠道,常態化開展能人大走訪,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歸巢筑巢”,近年來已有20余名在外能人回鄉創業。
抓產業,讓鄉村經濟強起來。面對農業轉型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該鄉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高鄉村振興幸福指數。一是用好鄉村振興車間。抓住鄉村振興車間機遇,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鄉村振興成果。積極探索推行“黨支部 合作社 農戶”模式,目前該鄉石東村已建成250平米規范化扶貧車間,年加工紅薯120噸,產值42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3余萬元;白云村的鄉村振興制衣車間,預計年銷售額達70余萬元,帶動周邊3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二是推動農村合作聯營。全面推行“強弱聯合”“村企聯合”抱團發展模式,通過資源整合、產業對接、優勢互補發展村集體經濟。該鄉白云村與湘西十八洞村等多個村級合作社進行聯營,擴大油茶生產基地和油茶精加工項目,油茶基地已完成油茶新造500畝。三是積極發展特色產業。結合各村(社區)實際,做好“土分析”、算好“村賬本”、打好“生態牌”,重點實施一批見效快、效益好、帶富強的特色產業。今年以來,該鄉福田社區流轉土地300余畝用于建設黑木耳基地,預計年收益達18萬元,為村級集體經濟注入新鮮活力。
抓治理,讓人居環境美起來。該鄉以城鄉治理標準化為總攬,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一是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按照“一線兩片多點”的思路打造示范,推行“一長兩員”制度,召開屋場懇談會20余場,發揮全鄉群團組織、社會組織陣地優勢,把“網格化管理 衡陽群眾”作為城鄉末端治理的主力軍,廣泛組織發動群眾力量和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二是科學謀劃精細推進。重點對路邊、田邊、水邊、房邊的雜草、垃圾、小廣告、廢棄物等進行清理,對影響村容村貌的危舊房屋、殘垣斷壁進行徹底拆除;全面推進鞏固農村“廁所革命”成果,統籌推進村莊改水、改廁與道路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工作,全面提升鄉容村貌,著力由“臟亂差”向“綠凈美”轉變。三是健全機制常態長效。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上,探索出“一日一榜、三看三評”(每周五下午為大掃除日,每月發布紅黑榜;重點看屋場前后、道路沿線和垃圾處理情況,由群眾評議、村組互評、鄉鎮點評)常態化環境整治機制,得到一致好評。
抓引導,讓文明風尚樹起來。持續加強群眾精神文明建設,強化鄉風文明建設,繁榮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一是突出示范引領。全面實施黨員掛牌亮戶、承諾踐諾、設崗定責活動,全面推行“屋場黨建 五個到戶”工作機制,發動廣大黨員開展敬老院走訪慰問、義務植樹、垃圾清掃等各類主題黨日活動,樹立榜樣、作出表率。二是抓實志愿服務。依托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緊扣在校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宣傳移風易俗、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充分發揮紅白喜事理事會、鄉賢會的作用,化鄰里矛盾于無形,消陳規陋習于無聲,讓文明之風在潛移默化中潤物無聲、浸潤心田。三是加強宣傳教育。將鄉風文明建設與皮影戲相結合,讓文明風俗宣傳走新更“走心”;鄉老年協會定期舉辦老年節活動,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深入宣傳優秀黨員、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典型事跡,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