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舉行中關村科技企業黨建與發展大會,發布16條黨建惠企措施(中關村科技城黨建)
芯片、機器人、智能硬件,一系列中關村科技企業最新技術、產品在這里展出。12月21日,由海淀區委區政府,中關村科學城黨工委管委會主辦的“中關村科技企業黨建與發展大會”舉行。
會上,海淀區發布黨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16條措施,同時,有關領導為中關村科學城產業專委會黨委授牌。會上還發布了《2024年中關村科學城獨角獸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
此外,海淀青年科技人才聯合培養計劃也在會上發布,海淀區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7所高校共同發起并實施,重點推出“百名企業導師”計劃、“百名科研顧問”計劃、“百名優秀博士后”計劃、“百場交流活動”計劃、“百家實習實踐基地”計劃和“百個聯合開發項目”等“六個一百”計劃。
“當前新興領域迅速發展,非公有制企業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加強和改進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是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管企業的必然要求,是增強企業凝聚力、戰斗力,提高企業競爭力、影響力的重要動力,也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焙5韰^委書記,中關村科學城黨工委書記張革表示。
12月21日,“中關村科技企業黨建與發展大會”舉行。海淀區供圖
中關村科學城產業專委會黨委獲授牌
本次大會以“向新而行·海潮勇動”為主題,聚焦科技企業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匯聚眾多企業界、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的代表,共同探討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以黨建引領推動科技企業創新發展,如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大動力。
此次活動發布了《海淀區黨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據海淀區委副書記楊仁全介紹,為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作用,把組織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優勢,海淀區推出了“建立政企協商機制”“升級‘黨建惠企政策包’”“構建企業‘應用場景庫’”“做強高層次人才培育”等16條黨建惠企措施,這些措施必將調動各級黨組織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企業創新活動,助推各項增量政策更好發揮作用,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持續向好發展。
人工智能、醫藥健康、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制造、集成電路、具身智能、空天、新能源新材料8個產業專委會黨委成立。北京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兩新”工委書記遲行剛,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夏成斌和海淀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肖丹共同為中關村科學城產業專委會黨委授牌。
據介紹,產業專委會黨委在促進企業合作,共同聯合研發方面的作用已初見成效。5家主任單位代表與合作方進行了簽約。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與北京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創新合伙人黨建聯合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推進“金企”黨建模塊發揮作用。
海淀青年科技人才聯合培養計劃發布
會上還發布了《2024年中關村科學城獨角獸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該報告提到中國獨角獸企業呈現“行業高集聚、地域廣布局”的特征,北京獨角獸企業數量繼續位居全國首位。
該報告從創新性、成長性和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個方向對海淀區獨角獸企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分析,海淀區獨角獸企業數量為50家,占北京獨角獸企業數量的44%,潛在獨角獸企業數量增長迅速;海淀區獨角獸以前沿科技企業為主,集聚全國超25%的人工智能獨角獸;海淀區獨角獸企業總估值約3,000億美元,高質量發展趨勢明顯。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副區長唐超發布海淀青年科技人才聯合培養計劃。該計劃是為了發揮海淀區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優勢,落實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和人工智能人才特區工作部署,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建設,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科技產業前沿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
該計劃由海淀區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7所高校共同發起并實施,重點推出“六個一百”,即“百名企業導師”計劃、“百名科研顧問”計劃、“百名優秀博士后”計劃、“百場交流活動”計劃、“百家實習實踐基地”計劃和“百個聯合開發項目”。
“海淀區正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大會上午的圓桌對話環節,對話嘉賓圍繞黨建引領科技企業發展探討具體辦法和措施。中關村科學城企業黨委書記、非公黨建工作處處長趙可表示,要持續推進“模塊化”黨建,努力打造“紅色引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為率先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不懈奮進。當天下午,大會再舉行圓桌對話,圍繞“獨角獸、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長和培育”主題,為與會企業提供解決困難問題的辦法和路徑。
在黨建工作分享環節,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黨委書記、行長蔡興華提出“黨建引領,金融賦能”,幫助企業做大做強,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中關村科學城具身智能產業專委會黨委書記、中關村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牟宏磊現場作了題為《攥指成拳 領航具身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演講。
大會聚焦中關村獨角獸·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唐超在致辭中強調,當前,海淀區正在構建“1 X 1”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圍繞獨角獸和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提出要升級政策支持體系、構建創新服務體系、建好人才服務體系。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張彥君